紅薯適應能力強,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但是要保證高產穩產,薯田應該土層深厚、肥沃、保水保肥、通透性好。
(一)深耕
紅薯高產土壤的特點是結構疏鬆,空隙度大,通透性能好,氧氣供應充足,能蓄水能排澇。深耕能夠加深活土層,疏鬆和熟化土壤,改善土壤的透氣性,增強土壤養分的分解,促進土壤肥力的提高,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有利於莖葉生長和根係的發展,從而提高紅薯產量和品質。一般深耕要求達到20厘米以上。深耕的方法有人工深耕、畜力深耕、機械深耕(如拖拉機、開溝機深耕)。深耕的時間:秋冬季節,冰凍前最適宜,目的是經過冰雪凍垡的作用,使土壤熟化和疏鬆,並凍死部分病蟲。如果沒有條件冬翻,第二年春季必須及早深耕。深耕宜在晴天進行,不要在土壤濕度過大時深耕,以免泥土板結,破壞土壤結構。深耕要結合施有機肥,土肥混合,增加土壤有機質,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
(二)整地做壟
1.壟栽的好處
(1)加厚活土層,增加土壤空隙度,改善土壤通氣性。
(2)增加陽光的照射麵積,白天吸熱快,提高地溫,夜間散熱快,晝夜溫差大。一般情況下壟栽比平栽晝夜溫差增加2℃~3℃,這樣白天光合作用強,晚上呼吸作用弱,對紅薯地上部的生長及地下部養分的積累和薯塊的長大,都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3)增加土壤表麵積。起壟比平栽地麵立體的表麵積可增加15%~25%,有利於匍匐生長的莖葉通風透光,減少黃葉、落葉。
(4)有利於灌溉與排水。幹旱時,可以順溝澆水,免受幹旱影響。在雨季,排水通暢,不漬水,壟栽土壤含水量隻為平栽的70%。
(5)壟上表土疏鬆,起到了覆蓋保墒作用。經驗證明,壟栽比平栽增產10%以上。
2.做壟前將地耙平整細,施足底肥,科學用肥
紅薯需肥量大,需肥規律是鉀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第三。據試驗,生產1000千克薯塊,需吸收氮素4~5千克,五氧化二磷3~4千克,氧化鉀7~8千克。所需氮、磷、鉀的比例為1∶(0.4~0.9)∶(1.5~2.5)。因而,施足全素肥料是紅薯豐產的重要條件。紅薯施肥原則是:根據土壤肥力狀況,重施鉀肥,適施氮肥、磷肥,氮、磷、鉀配合,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施肥應做到前期肥效快,秧苗早發;中期肥效穩,壯而不旺;後期肥效長,植株不早衰。高產田一般應667平方米施農家肥2000~3000千克,氮磷鉀複合肥40~50千克作為底肥。施肥方法宜在做壟時條施,農民稱為包心肥,農諺說“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條線”指的就是這種集中施肥的方法。
3.做壟
做壟分小壟和大壟,要因地製宜選用。做壟要在栽插前幾天做好。做到壟形肥胖,壟溝窄深,壟麵平,壟土疏鬆,壟溝與薯田排灌溝相通。常用的做壟方式為:
(1)小壟栽單行。多在地勢高、沙質土、土層厚、易幹旱、水肥條件較差的地方應用。壟距60~80厘米,壟高20~30厘米,每壟栽種1行。這樣植株分布比較均勻,莖葉封壟較早,有利於抗旱保墒。
(2)大壟栽雙行。一般壟距90~100厘米,壟高30~40厘米,每壟交錯栽苗2行,株距25~30厘米。在水肥條件較好、土質較疏鬆的地方,有一定優越性。這種方式在密度不大的情況下與單行相比產量相差不多。當密度提高到4000株時,比小壟單行增產10%以上。
(3)大壟栽單行。壟距100~120厘米,株距較密為20~25厘米,在多雨年份或灌水次數多的地方采用比較合適。
做壟後如果3天內不栽苗,可噴施旱土除草劑乙草胺消除雜草,減少以後鋤草用工,降低生產成本。做壟時可用土蟲絕殺顆粒劑(有3%、5%兩種含量規格,使用量小,每667平方米僅用800~1000克)或呋喃丹(3%的呋喃丹每667平方米2.5~3千克)配合肥料一起施入壟內,可防治地下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