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紅薯整地、做壟、栽插(3 / 3)

(七)掌握栽插技術

1.栽插時間

最好選擇陰天土壤不幹不濕時進行,晴天氣溫高時宜於午後栽插。大雨天氣栽插紅薯不好,易形成柴根,應在雨過天晴土壤水分適宜時再栽。如果是久旱缺雨天氣,應考慮抗旱栽插。

2.淺栽

土壤疏鬆、通氣性良好、晝夜溫差大的土層最有利於薯塊的形成與膨大,因此栽插紅薯時應在保證成活的基礎上爭取淺栽,薯苗入土部位宜淺不宜深,但也不能過淺以免影響成活。淺栽深度在土壤濕潤條件下以5~6厘米為宜,在幹旱地深栽也不宜超過8厘米。

3.適當增加薯苗入土節數

這樣做有利於薯苗多發根、易成活。入土節數應與栽插深淺相結合,入土節位要埋在利於塊根形成的土層為好,因此以使用20~25厘米的短苗栽插為好,入土節數一般為4~6節。

4.栽後保持薯苗直立

直立的薯苗莖葉不與地表接觸,避免栽後因地表高溫造成灼傷而形成弱苗或枯死苗。

(八)營養缽育苗移栽

把育好薯苗的營養缽運至田間,在種植壟上挖一淺溝,將薯苗連同培養土一並托出,上部薯苗呈45°斜放,下部根係連同營養土平放,蓋上細土,輕輕壓實。如果是自製的紙盒作為營養缽育苗的,可連同紙盒一並栽植。晴天最好是下午陽光不太強烈時移植,如能澆定根水,成活率更高。

(九)地膜覆蓋種植

地膜覆蓋在紅薯栽培上應用比較晚,隻是近十幾年的事情,在北方已普遍使用,南方也有應用。地膜覆蓋的優越性有以下幾點。

(1)可提高栽培壟的地溫。晴天的白天太陽輻射透過薄膜,栽培壟獲得太陽輻射熱能,地溫升高,由於薄膜具有不透氣性,膜內熱量不易散發,其中一部分熱能儲存在栽培壟的土壤中,還有一部分用於土壤中水分蒸發,但受薄膜的阻隔,能減少因土表水分蒸發所造成的熱量損失,加快了土壤溫度的提高。覆膜後土層溫度(5~15厘米土壤)的平均溫度比露地提高2℃~4℃,淺土層的增溫比深層顯著。

(2)保肥,保墒,保持土壤的通透性,改良土壤理化性能,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據報道,地膜覆蓋比不覆蓋土壤中硝態氮增多1.2倍,有效磷增多14%,氧化鉀增加1.7倍,因而地力顯著提高。

(3)由於地膜的阻隔作用,土壤中水分不能直接蒸發,雨水也不能直接淋入土中,因而能保持土壤均勻而穩定的水分,有利於保墒,有利於抗旱防澇,防止雜草,減輕病蟲危害,還可以阻斷節根的生長。

(4)地膜覆蓋後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狀,土表不易板結,土壤疏鬆,有利於塊根的生長和膨大,有利於增加產量,提高質量,所以凡是有條件的地方應該推廣。南方一般采用單膜覆蓋。地膜覆蓋種植產量高,需肥量大,而且膜覆蓋後追肥和除草都不方便,所以底肥一定要施足,並在壟麵噴灑除草劑,每667平方米用除草醚、氟樂靈150~200克對水75千克,均勻噴灑壟麵形成一層藥膜蓋在地膜下。當氣溫穩定在15℃以上時栽插薯苗,然後用地膜將全壟覆蓋,壟腳用土壓實。待薯苗成活,氣溫回升後要及時在出苗處打孔,讓薯苗長出膜外,以免薯苗灼傷。

(十)紅薯秧苗倒插

據介紹,薯秧倒插可以增產。其理論根據是:薯秧倒插比順插生長緩慢,莖中輸導組織輸送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養分以及莖葉製造的有機養分的方向逆轉,輸送速度減慢,有利於有機養分大量積累在根部,有利於限製地上部的生長,有利於地下部薯塊膨大。具體做法是:剪去薯莖頂尖的2~3節,然後剪成2~3個節位的薯秧,再把薯秧上部的第1~2片葉的葉片和葉柄剪去,保留最下麵的一節莖的葉柄和葉片,倒栽插在所做的薯壟上,以留著的葉柄基部露出壟麵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