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紅薯的植物學特征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1 / 2)

(一)紅薯的植物學特征

紅薯,學名:IpomoeabatatasLam,屬雙子葉植物,旋花科,紅薯屬紅薯種,為蔓生性草本。現將主要的植物學特征簡介如下。

1.葉

紅薯屬雙子葉植物,實生苗最先露出2片子葉,接著在其上發生真葉。葉片形狀很多,大致分為心髒形、三角形、楓葉形和掌狀,呈螺旋狀交互排列。葉有葉柄和葉片,而無托葉。葉的兩麵都有絨毛,嫩葉上的更密。葉片長、寬因栽培條件不同,差異很大。葉緣有全緣和缺刻。葉片、葉脈、葉柄基部顏色分為綠、綠帶紫、紫、紫紅等,是品種的特征之一。

2.莖

紅薯的莖通常叫做蔓或藤。藤蔓長1米至數米,莖粗一般為0.4~0.8厘米,顏色有純綠、褐綠、紫綠和全紫等數種,藤光滑,少數品種被茸毛。主蔓上長的分支叫做側蔓。株型一般分為匍匐型和半直立型。土壤肥力、栽插期和密度對莖的生長有很大影響。短蔓品種分支多,長蔓品種分支少。莖上有節,莖節上有芽和根原基,能長枝發根,能分泌白色乳汁。

3.根

根分為須根、粗根、塊根。

(1)須根。又稱纖維根,細而長,上有很多分支和根毛,具有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功能。根前期生長迅速,分布較淺;後期生長緩慢,並向縱深發展,纖維根主要分布在30厘米深的土層內。

(2)粗根。又稱柴根,柴根是由於受到不良氣候條件(如低溫多雨)和土壤條件(如氮肥施得過多,而磷、鉀肥施得過少)等的影響,中途停止加粗而形成的。柴根徒耗養分,無利用價值,應防止其發生。

(3)塊根。是根的一種變態,它就是供人們食用、加工的薯塊。紅薯塊根既是儲藏養分的器官,又是重要的繁殖器官。塊根多生長在5~25厘米深的土層內。單株結薯數量、薯塊大小、形狀等與品種特性及栽培條件有關。塊根通常有紡錘形、圓形、圓筒形、塊狀等形狀。薯塊皮色有白、黃、紅、紫數種基本顏色。薯肉基本色是白色,也有黃色、紫色、紅色等特殊顏色。

4.花

紅薯有開花本能,不同品種開花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不同。紅薯在各地的開花情況也有很大差異,在北緯23°以南,一般品種均能自然開花;而在我國偏北地區長日照條件下,則很少自然開花。紅薯花單生或叢生,生於葉腋和葉頂。呈淡紅色或紫紅色,其形狀似牽牛花。紅薯為異花授粉作物,自交結實率很低。

5.果實與種子

果實為圓形或扁圓形蒴果。幼嫩時呈綠色或紫色,成熟時為褐黃色。1個蒴果有1~4粒種子,多數為1~2粒;紅薯種子較小,千粒重20克左右,種子呈褐色或黑色,形狀及大小因蒴果內的種子數目不同而異;種皮角質,堅硬不易透水。用種子播種時,事先要擦傷種皮,再催芽播種。生產中一般不用種子繁殖,而是用無性繁殖。

(二)紅薯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

紅薯喜溫,無明顯生長期,隻要溫度適宜,可以常年生長。在溫帶栽培主要受無霜期的影響。紅薯不耐低溫,在氣溫達到15℃以上時才能開始生長,18℃以上正常生長,在18℃~32℃範圍內,溫度越高生長的速度也越快,超過35℃的高溫對生長不利。塊根形成與肥大所需要的適宜溫度是20℃~30℃,其中以22℃~24℃最適宜。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同化作用和養分向塊根運轉和儲存,實現紅薯高產優質。低溫對紅薯生長有害,較長時期在10℃以下時,莖葉會自然枯死,一經霜凍很快死亡。薯塊在低於9℃的條件下持續10天以上時,會受冷害影響,發生生理腐爛。

2.土壤

紅薯的適應性很強,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它耐瘠薄、耐酸堿,在土壤pH值4.2~8範圍內能夠適應,以pH值6.5~7.5最為適宜。但要獲得高產,薯田必須土層深厚,土質疏鬆,通氣性良好,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土層深厚能提供更多的水分、養分和空氣,保水保肥,有利於根係的生長和塊根增重。土層疏鬆,通透性好,紅薯在這種土壤環境中生長,薯塊光滑,薯皮色澤鮮豔,大薯率高,品質好,產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