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紅薯藥用價值高
傳統醫學認為,紅薯是一種藥食兩用的食品。性味:甘平,無毒。入大腸、膀胱、胃三經。具有健脾胃、增飲食、補虛乏、益氣血、強腎陰之功效。《本草綱目拾遺》記載:紅薯補中、和血、健胃、潤五髒、養心神、消瘡腫。《本草求源》記載:紅薯涼血、活血、寬腸胃、通便秘、清腸排毒、舒筋絡、止血熱、去髒毒宿瘀,延年益壽。
(四)栽培紅薯生態效益顯著
紅薯根係發達,吸水吸肥能力強,耐幹旱、抗瘠薄,是農業先鋒作物。許多農作物不能生長或不能正常生長的地方,隻要管理到位,種植紅薯就可以獲得較好的收益,從而擴大了耕地麵積,使土地資源向良性化發展。紅薯是闊葉型的匍匐莖植物,營養體發達,栽插後很快覆蓋地表,減少了地表水的蒸發。降雨時雨水經過葉片緩解了對土表的衝刷,也有利於雨水的緩慢滲入和儲存,有效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加之紅薯抗病蟲害能力強,很少發生嚴重的病蟲害,使用化學農藥少,且抗貧瘠,使用化肥也少,不會對土壤造成汙染,有利於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而且紅薯藤蔓經過飼養牲畜,過腹還田,形成了能量與物質的多級流動和循環,促進地力培肥。
(五)紅薯藤蔓是優質飼料
紅薯藤蔓收獲後幹燥粉碎,其蛋白質、粗纖維、鈣、磷含量等營養成分非常豐富(見表3)。紅薯藤蔓還可製成青貯飼料,能防腐長期保存,經發酵後適口性和營養成分更佳。表3紅薯藤蔓與幾種秸稈的營養價值對照表(%)
(六)種植紅薯經濟效益好
發展紅薯產業,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紅薯全身是寶,具有高產、穩產、投入少、用途廣、效益好等優點。特別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紅薯搖身一變,身價百倍。國內外薯類產品市場的巨大需求,給紅薯產區,特別是貧困山區的農民帶來了無限商機。據報道,國內市場年需要精白紅薯澱粉100多萬噸,而實際加工生產隻有5萬多噸,市場缺口巨大。僅廣東的從化、順德、佛山一帶,每年就向湖南訂購紅薯變性澱粉10萬噸,每噸價格為5200多元,但由於貨供不應求,隻好改用其他澱粉。所以發展紅薯產業正逢其時。城郊農民種植紅薯以燒烤品種和果菜品種為主,薯塊售價每千克在1元以上,每667平方米土地單季平均產量為3000千克,雙季可產5000~6000千克,產值達5000~6000元。如果種植蔬菜紅薯,可分批采幼嫩莖葉出售,每667平方米產2000~3000千克,按最低市場價2元/千克計算,產值為4000~6000元,還可收獲薯塊1500千克。廣大農村以種植高產高澱粉紅薯為主,每667平方米平均產量在5000千克以上,每千克售價0.4元以上,產值2000元以上,如果一個勞動力一年種植13340平方米(20畝)土地的紅薯,那麼一個勞動力年產值可達40000元,經濟收入十分可觀。如果進行深加工,效益更好。種植紅薯比種植水稻效益高(種植紅薯與種植水稻效益比較詳見表4)。表4種植紅薯與種植水稻效益比較*
*資料來源:湖南省新田縣農業局,麵積單位為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