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確立評價方法
1.定性評價方法
這種方法又稱經驗法,一般是評價者在收集大量的旅遊資源信息的基礎上,憑經驗通過主觀來判定旅遊資源的價值。一般采用民意測驗法和專家評議法。例如黃實輝先生提出評價旅遊資源應從資源本身和資源所處環境來評價,從資源本身來評價有幾項標準:美、特、奇、名、古、用;從資源所處環境來評價也有幾項標準:氣候、土地、汙染、資源聯係、可進人性、基礎設施、社會經濟環境。
據俞孔堅和保繼綱的介紹和總結,世界上對於自然風景質量的視覺美評估技術已比較成熟,目前比較公認的有四個學派:
(1)專家學派。專家學派認為,凡是符合形式美原則的風景(皆指自然風景,後同)就具有較高的風景質量。因而,對風景的分析基於其線條、形式、色彩、質地四個因素,強調多樣性、奇特性、協調統一性等形式美原則在風景質量分級中的主要作用。風景評價工作由少數專業人員來完成。專家學派的風景質量評價方法,突出地表現為一係列的分類分級過程,其依據主要是形式美原則和有關的生態學原則。
(2)心理物理學派。該學派把風景與風景審美理解為一種刺激—反應的關係,把心理物理學中的信號檢測方法引入到風景質量的評價中來。具體做法是通過測量公眾對風景的審美態度,獲得一個反映風景估量的量表,然後將該量表與風景的各組成成分之間確立起確定的數學關係。心理物理學派的風景估量事實上分為四個方麵的工作:第一,測量公眾的平均審美態度,以照片或幻燈為工具,獲得公眾對所展示的風景的美感評價;第二,確定構成所展示的風景的基本成分(自然風景要素);第三,建立風景估量與風景的基本成分(自然風景要素)之間的相關模型;第四,將所建立的數量模型用於同類型風景的風景質量評估之中。心理物理學派的風景質量評估中最為成熟的風景類型是森林風景。
(3)心理學派(認知學派)。認知學派側重研究如何解釋人對風景的審美過程,它把(自然)風景作為人的生存空間、認知空間來研究,強調風景對人的認識作用在情感上的影響,試圖用人的進化過程及功能需要來解釋人對風景的審美過程。風景審美的認知學派理論已較為成熟,但由於其研究側重點在於對人類風景審美過程的理論解釋,到目前為止,仍難以在大規模的、要求有量化結果的自然風景估量評價中實用。
(4)現象學派(經驗學派)。現象學派把人在風景審美評判中的主觀作用提到了絕對高度,它把人對風景的審美評判看作是人的個性和其文化曆史背景、誌向與情趣的表現。現象學派的研究方法,一般是考證文學藝術家們關於風景審美的文學、藝術作品,考察名人的日記等,以之來分析人與風景的相互作用及某種審美評判所產生的背景;另外,也通過心理測量、調查、訪問等形式,記敘現代人對具體風景的感受和評價。現象學派的研究實用價值較小。
2.定量評價方法
定量評價又分單體評價和綜合評價兩種。前者,是以旅遊景觀構景要素為單元分別進行評價,如水風景評價、氣候氣象風景評價、地質風景評價等;後者,是將所有景觀構景因子綜合起來,對一個旅遊地或旅遊區進行總體評價。這裏僅介紹幾個學者所采用的定量評價方法。
(1)層次分析法。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旅遊資源地進行定量評價,在國外已有很多人進行研究,在國內開創這一研究的是保繼綱。他將旅遊資源的評價分為若幹層次,構成旅遊資源評價模型樹,然後,邀請一批專家學者,以填表形式,按權重(即各因素重要性的一種數量表示)判斷級別,並對同一層次中的各因素相對於上一層次的某項因子的相對重要性給予判斷,提出個人意見。然後用計算機進行整理、綜合、檢驗,最後排出結果。其結果是:旅遊資源權重為0.7241,景點規模權重為0.1584,旅遊條件權重為0.1175。以上幾項屬評價綜合層。評價項目層有10個因素,評價因子層有11個因素,均采用同一分析法予以排位:將評價項目層的觀賞特征、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景點地域組合、旅遊環境容量、交通通信、飲食、旅遊商品、導遊服務、人員素質,分別排序為1、4、2、3、5、6、7、10、9、8。把評價因子層的各因素——愉悅度、奇特感、完整度、科學考察、科普教育、曆史文化、宗教朝拜、休養娛樂、便捷、安全可靠、費用,分別排序為1、2、3、8、6、4、7、5、9、10、11。然後根據權重排序結果,再以100分按權重賦予各個因素分值,得出旅遊資源定量評價參數表。人們即按這一參數表,按所製訂的限分標準對所定量評價的旅遊資源進行打分。
(2)指數表示法。首先定量分析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吸引能力及外部環境,其次分析旅遊需求(需求量、人口構成、逗留時間、花費趨向、結構及節律),最後建立表達旅遊資源特質、旅遊需求與資源間關係的若幹量化模型進行總評價。公式為:
E=∑ni=1fimivi
其中:E為旅遊資源評價係數;fi為第i項資源在全體資源中的權重;mi為第i項資源特質和規模指數;vi為旅遊者對i項旅遊資源的需求指數;n為資源總數。南非弗朗哥·佛·費拉裏奧在評價時還考慮了供給(可得性程度)。他把旅遊點的旅遊潛力中的吸引力程度稱為旅遊資源潛力指數I。
I=A+B/2
評價綜合層分值評價項目層分值評價因子層分值資源價值72觀賞特征44科學價值8文化價值20愉悅感20奇特度12完整度12科學考察3科普教育5曆史文化9宗教朝拜4休養娛樂7景點規模16景點地域組合9旅遊環境容量7旅遊條件12交通通信6飲食3旅遊商品1導遊服務1人員素質1便捷3安全可靠2費用1合計100100
其中:A為旅遊需求值;B為旅遊可得性值。I可表示一個旅遊點的實際可用性,代表吸引力。A的量化已如前所述,B的量化根據人們的一般感受、觀察和經驗,選擇季節性、可進入性、準許性、需要性、脆弱性和普及性6個反映資源特性的標準,讓眾多學者對其判斷給分,通過比較用數字形式決定6個標準的相對貢獻值,並以好、中、差等級排出它們的序位。
需要指出,在目前多因子綜合量化評價中有選擇越來越多的評價因子的傾向,但這樣反而可能影響評價效果,應該選擇一些主要因子評價,方能說明真正的資源價值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