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旅遊資源的概念及類型(2 / 3)

4.旅遊資源依托一定的空間存在

旅遊資源不管是以單體還是以複合體的形式存在,都依托於一定的地域空間,是絕對不能移動的。這一點既決定於旅遊資源本身的內涵,也根源於作為前提的旅遊這一概念所具有的特征。因為,在現實中發生的諸多似是而非的“旅遊資源移動”,不外兩種基本情況:一種是人們模擬旅遊資源而在異地所做的開發,而旅遊資源的本體在原地並未消失,因此, 根本算不上是移動,僅僅是旅遊產品在異地的創製與生產(以出賣為目的)。並且,這種產品與旅遊資源本體相比在價值上一般都要大打折扣,這是由模仿的性質和能力所決定的(旅遊資源常常依賴於一定的環境因素)。另一種是人們將原始旅遊資源全盤遷往異地(即移向一些人所謂的客源地,至於一些小尺度的搬遷不在此列),原地不再有原來的旅遊資源本體(這通常僅對於不依賴於環境而存在的單體旅遊資源適用),這種情況雖屬真正意義上的資源遷移而非產品生產,但旅遊資源一經如此遷移之後,便不再是旅遊資源了——因為這時已在根本上消滅了旅遊和旅遊者,人們不需離開常住地便可享受這些資源,於是,原來的旅遊資源成了普通的休閑資源。隻有當它有朝一日再構成一種對外地旅遊者有吸引力的因素時,它才重新再成為旅遊資源,而這時,對新的遊客而言,它又是不可移動的。

(三)旅遊資源概念的內涵

基於以上的幾點認識,可以總結為,旅遊資源是指客觀地存在於一定地域空間並因其所具有的審美和愉悅價值而使旅遊者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曆史文化遺產或社會現象。

按照這一定義,旅遊資源可以是有具體形態的物質單體或複合體,如風景、文物,也可以是不具有物質形態的社會文化因素,如民情風俗。這一定義包括下列內容:

(1)旅遊資源存在於旅遊目的地,這就排除了從客源地到目的地的因素。

(2)“資源”的概念本身即含著“有用”性,因而,旅遊資源應是對形成從客源地到目的地的客流起穩定作用的促進因素。

(3)旅遊資源應該是直接用於欣賞、消遣等的因素,而不包括為了達到這些目的而必須使用的純粹接待因素。

(4)在不同的地方,旅遊資源的構成不同,在一個地方純粹屬於接待的因素,在另一個地方卻可能異化為旅遊資源。

(5)旅遊資源的本體是一種先旅遊而存在的物象,它可以按旅遊的目的加以開發利用,但不能創製,脫離於這種本體而創製、仿造、移植的旅遊對象物,不是旅遊資源而是旅遊產品。

(6)旅遊資源可以成為旅遊產品,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構成旅遊產品的核心成分,並應成為產品價值的主體和定價的主要依據。

二、旅遊資源的特征

(一)美學上的觀賞性

旅遊資源同一般資源最主要的差別,就是它具有美學特征,擁有觀賞性的一麵。它作為資源所共有的經濟性,也是通過觀賞性來實現的。對於旅遊的主體旅遊者來說,旅遊目的地具有較大的選擇性,同時,又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旅遊資源必須具有吸引旅遊者的功能,才具有社會意義和經濟價值。因為旅遊活動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內容就是“遊”。遊本身是對美的事物的觀賞。無論名山大川、奇石異洞、風花雪月,還是文化古跡、民族風情等,無不具有觀賞的特性,因此才能成為旅遊資源。旅遊資源的觀賞性越強,對旅遊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像我國的萬裏長城、秦陵兵馬俑、桂林山水,埃及的金字塔,古羅馬的鬥獸場、潘提翁神廟,法國的埃菲爾鐵塔,日本的富士山,美國的自由女神像等,都因觀賞性較強,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資源,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人參觀遊覽。

(二)空間上的地域性

地理環境在空間分布上,這一地區和另一地區存在地區差別。各類旅遊資源總是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環境或一定的區別之中,地理環境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必然導致旅遊資源在空間分布的差異,即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這種地域差異性集中體現在各個地區的旅遊資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遊景觀魅力。如中國西南地區大麵積的岩溶地貌景觀,江南丘陵地區的紅層和丹霞景觀等都非常典型。各個地區曆史發展進程不一,旅遊資源性質也有明顯的地區差別。例如,泰山地處黃河流域,這裏是中華民族主要發祥地,曆史文化遺產十分豐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有很高的價值,在人文旅遊資源方麵黃山遠比泰山遜色。我國除漢族分布全國各地外,其他各民族都有一定的相對集中分布區。如朝鮮族相對集中分布在吉林,維吾爾族相對集中分布在新疆,傣族分布在雲南南部等,各民族的風土民情各不相同,也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別。因此不論自然風光或人文旅遊資源,在空間分布上都存在著鮮明的區域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業是否有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保持和突出那裏的旅遊資源的地方特色。

(三)季節的變化性

某些資源,如礦產資源一般沒有季節變化的特征。而旅遊資源的季節變化則非常突出,它表現為旅遊資源或景物隨著季節、時間的變化而顯示出不同的景觀特征,或隨著季節的不同,旅遊資源或產生或消失的特征。

旅遊資源季節的變化性特征影響著旅遊活動和旅遊流的季節變化,從而形成了旅遊業的淡季、旺季和平季的差異。

旅遊資源的季節變化性主要是由自然條件,特別是氣候的季節性變化決定的,同時也受人為因素的影響。首先,有些自然風景隻在特定的季節或時期裏出現。吉林的樹掛隻能在入冬時才能產生;黃山的雲海和瀑布隻在夏季多雨的時候才出現。其次,同樣的自然景物在不同的季節裏展現出不同的風姿。童話世界般的九寨溝,冬季是銀裝素裹,春夏是碧水青山,秋天是五彩斑斕。此外,一些人文景象或活動,如重大節慶、文化、體育、商貿和會議等也都是在特定的季節或時間裏出現的:比如巴西的“狂歡節”大都在每年二月份;蘇格蘭的艾丁堡國際藝術節每年八月中旬舉行;法國的戛納電影節每年初夏舉行;我國每年初夏的端陽龍舟節等。

(四)吸引力的定向性

旅遊資源的核心是其吸引力。由於旅遊者個體和群體旅遊需求的表現形式以及旅遊動機的多樣性,旅遊資源的吸引力在某種程度上是旅遊者主觀的反映。就某項具體的旅遊資源而言,它可能對某些旅遊者吸引力很大,而對另外一些旅遊者則無多大的吸引力,甚至根本沒有吸引力。濃鬱的民風民俗、秀麗的自然山川,能夠滿足城市人尋求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的精神需求,對城市人有強烈的吸引力;鄉村人對此則見慣不驚,他們會對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情有獨鍾。因此,任何一種旅遊資源的吸引力都有定向性,它隻能吸引旅遊市場的某一部分,而不可能對全部旅遊市場都具有同樣強烈的吸引力。

因此,旅遊資源的界定隻能針對一定旅遊群體和一定的遊客市場而言。在不同時期,旅遊資源的含義和吸引力的強弱和定向性是不同的。理想的旅遊業,應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動機、不同經濟文化水平的遊客,作多樣性、多方案的安排。遊客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誌趣、愛好和經濟能力進行充分的選擇。

(五)價值的不確定性和時代性

旅遊資源的價值是難以用數字來計算的,而其他資源一般可以計算出它們的價值。例如鐵礦資源,可以根據它的地質儲量、探明儲量、可采儲量以及品位、開采條件等計算出它的價值。旅遊資源價值的不確定性是由於其價值是隨著人類的認識水平、審美需要、發現遲早、開發能力、宣傳促銷等眾多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旅遊資源的含義是不同的,同種旅遊資源的價值也是不同的。今天人們特別鍾愛的旅遊資源,可能是過去熟視無睹的東西,然而明天卻有可能變成淡然無味的東西了。不同的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評估旅遊資源的價值;不同的開發利用方式和開發利用的外部條件不同也會使同種旅遊資源具有不同的價值。例如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地,可以用於觀光,也可以用於休閑度假、體育登山或療養,其經濟價值顯然是不同的。旅遊資源的價值,隻存在於一定的時間、開發條件、利用方式和旅遊市場下,抽象的價值是很難確定的。

(六)開發的多樣性

一個地區的旅遊資源豐富多樣,可以根據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與可能,進行多目標、多途徑的開發利用。比如一個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均豐富的地區,它既可利用自然旅遊景觀開展觀光旅遊、度假旅遊、探險旅遊等,也可以利用人文旅遊資源開展采風旅遊、文化旅遊、曆史旅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