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中國旅遊發展(3 / 3)

4.發展時期(1978年以後)

我國旅遊業發展是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產業。十年動亂結束後,我國旅遊事業逐漸得以恢複,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旅遊事業進入了一個全麵大發展的時期,取得了巨大成就。

(1)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一套旅遊管理體製。1978年,中國旅行遊覽事業管理局改為中國旅行遊覽事業管理總局,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相應建立省、直轄市、自治區旅遊局。1981年4月7日,國務院成立旅遊工作領導小組,同年製定了我國旅遊業發展的五年計劃。1982年8月23口,中國旅行遊覽事業總局改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以加強對全國旅遊業統一領導,更有效地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發展旅遊業的一係列方針政策。期間,許多縣市也陸續成立了旅遊局。

(2)經營體製多元化。20世紀80年代開始,旅遊業和國內其他行業一樣,經營體製由原來的國家獨家經營逐漸轉向多元化經營,出現了以國有旅遊企業為主導,集體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獨資企業、私有企業等多種形式並存的競爭態勢。在資金籌集方麵,實行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起上的方針,極大地調動了各個方麵的積極性,同時加快了旅遊業的發展步伐。

(3)實行政企分開。新中國成立以來,旅遊行業一直扮演著政府部門外事接待工作的角色。政企分開在改革之初就已經提出來了,一方麵,出於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考慮,政府依然以各種理由、各種身份(改製以前以行政長官的身份,改製以後則以國有股權代表的身份)對企業實施行政幹預,結果政企不分現象仍十分普遍;另一方麵,政府作為國有資產所有權代表,受信息、利益、人力等多方麵因素的限製,並沒有很好地履行所有者職責,相當一部分國有資產處於失控狀態,“所有者缺位”和“內部人控製”現象嚴重,大量國有資產流失。從1979年開始,旅遊行業明確將實行企業化定為旅遊體製改革的核心;同年10月,中國國際旅行社等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有企業單位。旅遊業實現了從事業型向企業經營型的轉變。

(4)推行現代企業製度。20世紀80年代後期,在我國旅遊行業中開始出現集團化組織萌芽。跨入90年代,改革不斷深化。旅遊企業集團又朝公司化方向邁進。一部分國有企業實行股份製試點,建立了大公司。一部分旅遊企業集團獲得國有資產管理局授予的國有資產管理權。一批飯店管理公司建立。江蘇、雲南等旅遊部門直屬企業及一些其他部門的旅遊企業先後建立了公司化的旅遊企業集團。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還被列為全國100個現代企業製度試點單位之一。

(5)實行股份製。股份製亦稱“股份經濟”,是指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屬於不同人所有的生產要素集中起來,統一使用,合理經營,自負盈虧,按股分紅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1993年6月7日,上海新錦江成為我國第一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旅遊企業。這種通過發行股票上市的辦法,使這些旅遊企業獲得一個重要契機,從而使企業實現了發展的飛躍;同時也不失為是資本市場融資的一個渠道,企業突破了原有的傳統融資渠道,進入到一個資本大市場,利用社會力量發展企業,發展旅遊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旅遊企業的改製上市,加快了全行業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步伐,對全行業企業製度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和促進作用。

(6)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形成全國旅遊市場網絡。自改革開放至今,旅遊供給全麵增長,旅遊生產力得到全麵快速發展,配套設施明顯改善。旅行社方麵,2010年,據國家旅遊局發布的信息顯示,全國旅行社總數為22784家,同比增長5.24%,旅遊業務營業收入2356.67億元,同比增長35.01%。旅遊資源方麵,1978年以來,國家每年撥出專款,對風景名勝區進行開發建設、整修和保護,並投資新建了一批新的旅遊區和旅遊點。飯店方麵,自20世紀80年代采取多種渠道集資,改建、擴建和興建了一大批現代化飯店。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飯店13991家,客房數1 709 966間,床位數2 981 277張;其中五星級飯店595家,客房數218 064間,床位數330 068張;四星級飯店2219家,客房數449 207間,床位數751 216張;三星級飯店6268家,客房數714 850間,床位數1 284 670張;二星級飯店4612家,客房數313 871間,床位數588 516張;一星級飯店297家,客房數13 974間,床位數26 757張。按注冊登記類型劃分,在全國13991家星級飯店中,國有飯店4713家,占全國星級總數的33.69%;集體飯店為590家,占4.22%;港澳台投資飯店為298家,占2.13%;外商投資飯店為274家,占1.96%;聯營、股份、私營等其他注冊登記類型的飯店共有8116家,占全部星級飯店總數的58.01%。旅遊交通狀況也大為改善,旅遊商品銷售已遍布全國各旅遊城市和風景旅遊點。

(7)三大市場全麵發展,市場前景越來越廣闊。入境旅遊的持續快速發展。鄧小平曾提出的到20世紀末我國旅遊外彙收入要達到100億美元的宏偉目標,實際上在1996年就提前實現了。國內旅遊方興未艾。國內旅遊自80年代中期開始升溫,90年代走上快車道,近幾年已發展成為廣大城鄉居民重要的消費領域和國家擴大內需的重要力量。我國出境旅遊,經曆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出境探親遊”到“公民自費出國遊”的發展過程。截止到2011年5月,全國入境旅遊人數為1122.18萬人次。其中:外國人入境旅遊人數為232.38萬人次,同比增長1.61%,較上年同期增幅收窄28.57個百分點;香港和澳門同胞入境旅遊人數分別為648.41萬人次和194.61萬人次,分別同比下降3.37%和增長1.8%;台灣同胞5月份入境旅遊人數同比增長6.97%,達到46.78萬人次,較上年同期增幅收窄16.19個百分點。入境過夜旅遊人數為474.31萬人次,較上年同期降幅擴大16.71個百分點。其中,外國人過夜旅遊人數為188.42萬人次,同比增長0.93%;香港、澳門、台灣同胞過夜旅遊人數分別為213.31萬人次、33.02萬人次、39.58萬人次,分別較上年同期下降3.38%、增長1.91%、增長6.53%。全國實現旅遊(外彙)收入達39.85億美元,同比增長0.72%,較上年同期外彙收入增加0.8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幅收窄21.68個百分點。其中對外國人外彙收入為23.68億美元,同比增長0.97%。我國旅遊業總體上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態勢,國內、出境和入境三大旅遊市場延續“兩高一平”格局。其中,國內旅遊較快增長,出境旅遊快速增長,入境旅遊平穩增長。總體看,國內市場、出境市場比預想的要好,入境旅遊要實現年度增長目標難度加大。

(8)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際合作日益活躍和頻繁。從實踐來看,旅遊業不僅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行業之一,在國際化方麵也居於領先地位。近年來,我國出入境旅遊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人數和旅遊創彙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間,我國國內旅遊人數年均增長12%;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年均增長3.5%;出境旅遊人數年均增長19%,我國目前已躍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遊接待國和第四大出境旅遊消費國。國際化還體現在旅遊企業發展方麵,國際上知名的飯店品牌運營商和旅行服務商都在關注中國的旅遊市場,我國很多旅遊企業也已經或正在謀劃“走出去”。在產業實踐國際化的同時,還十分注重進一步發展多邊和雙邊旅遊合作與交流,積極參加世界旅遊組織和地區性旅遊組織的各項活動,與主要客源國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流不斷擴展與深化,我國旅遊研究也取得了長足進展,不僅國際學者更加關注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而且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走出國門,到國外交流、訪學或攻讀學位,在國際主流期刊、主流學術會議上發出了更多的中國聲音。這充分顯示我國旅遊業的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旅遊業的國際地位。

(二)我國現代旅遊發展的特點

1.旅遊業具有綜合性

旅遊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點。旅遊產業體係的形成,涉及眾多的相關產業,對旅遊業高強度的資金投入,可以帶動一定區域範圍內國民經濟的全麵發展。尤其對那些擁有較豐富旅遊資源的地區,旅遊業的帶動作用更為顯著。旅遊業還是集行、遊、住、吃、購、娛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大產業,其綜合性是由旅遊活動的綜合性決定的。這種綜合性的特點,同一個旅遊目的地對旅遊業必須實行全行業管理。

2.旅遊業具有經濟性

旅遊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發展旅遊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取得經濟效益,旅遊業本身就是由旅行社業、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和交通客運業等眾多的以營利為目的並進行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構成的。因此,經濟性是旅遊業最根本的屬性,是旅遊業的核心和實質。

3.旅遊業具有服務性

一般認為服務業即指生產和銷售服務商品的生產部門和企業的集合。在旅遊業裏麵,產品主要是服務和體驗,這種無形的產品的消費和生產是同時的,因此旅遊業屬於服務業。旅遊業為旅遊者提供的勞務是一種可以用於交換的特殊商品,這種特殊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而生產這種特殊商品的過程就是服務。

4.旅遊業具有依賴性

其表現:一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旅遊業成功的基本條件,在於它所擁有的旅遊資源的數量多少和質量高低,在於這些旅遊資源坐落的地理位置及其能否使旅遊者進的來、散的開、出的去,在於旅遊客源的人們對這些旅遊資源的了解和感知;二是表現為旅遊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於國民經濟;三是表現為旅遊業的生存和發展以依賴相關行業和部門的通力合作和協調發展;四是表現為旅遊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於自然的、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等多種因素。我們了解旅遊業的依賴性特點,要明確它是一個較為敏感而且脆弱的產業,同時也是有一定風險性的產業。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把它視為唯一經濟支柱,一旦發生巨大波動,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5.旅遊業具有帶動性

現代旅遊產業具有較強的戰略意義,即資源消耗低、帶動係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旅遊業還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服務業,具有勞動密集型特點,吸納社會就業的能力比較強。這些優勢充分概括了旅遊業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意義,也反映了旅遊業具有較強的帶動性,能直接或間接為旅遊者提供服務的產業全體的發展。

6.旅遊業具有外向型

現代旅遊業是一種跨地區、跨國界的廣泛的人際交往活動,具有明顯的外向性或涉外性。旅遊業的外向性發展是一種向外拓展式的開放型發展,如加強區域合作,發展外向型、開放性旅遊產業等成為一些地區的選擇。

7.旅遊業具有季節性

旅遊的季節性是旅遊資源季節性、旅遊活動季節性及其旅遊業季節性綜合作用的結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產業的季節性同該國或地區的旅遊活動密切相關,而且是旅遊活動的季節性所決定的。季節性可以被定義為每年重複發生的周期性模式,它通常是指需求中出現的短暫的不平衡,並通過旅遊者數量、旅遊者支出及住宿天數表現出來。但是,遊覽人文旅遊資源一般不受季節的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