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中國旅遊發展(2 / 3)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和國內旅遊的興起,我國宗教旅遊得到了迅速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一大批宗教旅遊景區(點)的不斷開發,宗教旅遊已成為旅遊業發展新的熱點。

7.商務旅行

商務旅行又稱公幹、出差,是商務人士以商務或者其他相關商務活動目的為導向的一係列活動的統稱。商務旅行活動一般包括差旅、會展、商務考察、獎勵旅遊以及培訓研修等內容。商務旅行主要是以經商為目的的旅行,旅行者主要是商人。在中國古代,商與賈兩字聯用,以區別不同的商業活動。東漢經濟學家鄭玄認為:“商”指往來各地做買賣,“賈”指設肆售貨。“商旅”則是指為做買賣而往返各地的商業旅行活動。“商路”指商旅所經路線。中國古代有許多著名的“商路”。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的發展,就出現了陶朱公、呂不韋等有名的大商人,他們負貨販運,周遊天下。

8.節慶旅遊

節慶旅遊是基於區域自然、人文、經濟、曆史文化等資源特色,經過節慶形式的係統策劃、開發和營銷,使之成為旅遊吸引物,從而被旅遊業所利用,為當地帶來社會、經濟、文化效益的一種特殊旅遊活動。大型節慶旅遊能夠有效地整合區域旅遊資源、全麵地展示區域文化特色,並能在較短時間內使舉辦地的形象和知名度得到提升,極大地促進了舉辦地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生態環境的改善。節慶旅遊主要是在節日以旅行的方式對節日進行慶祝而進行旅遊的活動,如中國的春節廟會、元宵燈市、清明踏青、重陽登高、中秋賞月等。

(三)古代中國旅遊的特點

古代的旅遊與旅行,具有如下特點:

(1)旅行的發展同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有著直接的關係。在政治安定、生產力發展、經濟繁榮的統一時期,旅行活動便會發展;反之,則會停滯甚至倒退。

(2)旅遊和旅行隨生產力的發展向多樣化發展,商務旅行占據主導地位。

(3)消遣性質的旅行和旅遊的參加者多為帝王、官僚、封建貴族、地主等統治階級及附庸階層人士。他們人數不多,而廣大勞動群眾客觀上缺乏參加旅遊活動的能力。

(4)旅遊和旅行的條件很差,人們也缺乏主動旅遊的意識。

二、近代中國的旅遊

(一)近代中國旅遊業的崛起

近代中國的旅遊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到新中國誕生前這段時期的旅遊。1840年以後,帝國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封建鎖國的大門,西方的商人、傳教士、學者和一些冒險家,紛紛到中國來。有的還在中國的名勝地區,例如北戴河海濱、廬山等地,建造房舍,作為居住區,中國幾乎成了外國冒險家的樂園。所以,這一時期外國人來華的旅行和旅遊,與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活動是密不可分的。與此同時,中國人出國旅行的人數也大大增加,其中有的是出國考察遊曆的旅行者,有的是出國求學的留學生,等等。

他們中許多人的共同目的是到外國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雖然旅行和旅遊在我國自古有之,而作為一項經濟事業的旅遊業,隻是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出現。1923年8月15日,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旅行部正式宣告成立。經過苦心經營,業務有了明顯發展。由於銀行總行國外部已不能總攬銀行業務和旅行社業務,於是1924年1月旅行部脫離國外部獨立對外開展業務。當年春天,即組織了第一批國內旅遊團,從上海赴杭州遊覽,因人數眾多,由鐵路局開專列運送。不久又組成第一個赴日本旅遊的“觀櫻團”。從1923年8月起的五年內,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11家外埠分行開設了旅行部分部,期間還先後與20家中外鐵路公司、23家中外航運公司建立業務聯係。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旅行部開創了中國旅遊發展史上四個第一:辦理第一艘旅美學生專輪,舉辦國內第一個遊覽團,組織第一個國外遊覽團,發行中國第一張旅行支票。旅行部以誠摯的態度和良好的服務贏得了遊客的好評與信任。1927年6月1日,旅行部從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獨立出來,正式領取了營業執照,成立了中國旅行社,這是我國第一家旅行社。1928年至1938年,是中國旅行社獲得大發展的10年。中國旅行社在全國各地設立了58個分支社或辦事處,另在紐約、倫敦、新加坡、加爾各答、河內、仰光、馬尼拉、香港等地設立了辦事處,成立了辦事機構。從1931年中國旅行社建立第一家招待所旅館,至1938年共建招待所、飯店21家,同時與國際上多家旅行社建立了業務往來。

1927年中國旅行社創辦了我國第一本旅遊行業的專業雜誌——《旅行雜誌》。該雜誌為季刊,其宗旨是:“供社會之參,對於國內外交通之狀況、商業之情形及民情風俗,悉加調查而載錄之。…冀由此引起國人對於旅行上之觀感,以推求其益之普及。”雜誌自一問世,即深受讀者歡迎,銷路十分看好。創刊號僅一個月不到即售完,故從1929年第3季起,改季刊為月刊。該刊物一直出版到1954年。1933年11月起,中國旅行社又在上海發行《行旅便覽》月刊,內容以報道舟車路線、船期、時刻、票價為主,免費向遊客贈送。其中5種英文小冊子,還是埃德加·斯諾親自為旅行社編寫的。為配合客運和遊覽業務,中國旅行社還在1931年到1937年期間出版了中外遊記和導遊等書籍20多種。除中國旅行社外,當時還產生了“鐵路遊曆經理處”、“公路旅遊服務社”、“浙江名勝導遊團”、“中國汽車旅行社”、“國際旅遊協會”、“友聲旅行團”、“精武體育會旅行部”、“萍蹤旅行團”、“現代旅行社”等一批旅遊組織和旅行社。現代旅館、飯店和交通客運也有了驚人的發展。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上海、北京、天津、漢口等大城市,寧波、汕頭、青島、大連等港口商業城市,長沙、鄭州、南京、張家口等交通樞紐城市,掀起了一股建造現代飯店的熱潮,僅上海就有中西旅館、飯店300多家,如維多利亞飯店、聖喬治飯店、遠東飯店、爵祿飯店、金門飯店、大中華旅館、東亞旅社等,如果加上地方交通旅館,全國共有1057家。30年代,上海在中國沿海航運業的樞紐地位和中國海運中心、東亞交通中心地位已經確立。1930年至1937年,全國新建鐵路2400多千米,正在建築的有1000千米。國有公路從1927年的129170千米增長到1936年6月的974000千米。30年代,民用航空已有中國航空公司、歐亞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三家,開辟了10條航線。遠洋航運企業有輪船招商局、中國郵船公司、中華航業公司等,通航於歐洲、美洲、亞洲、大洋洲之間。通信設施也有顯著發展。以中國旅行社為首的一批旅行社的誕生、現代飯店業的興起和交通客運的迅速發展,標誌著中國旅行業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產生了。

(二)近代中國旅遊的特點

1.近代中國旅遊活動未形成產業

原因在於:①與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活動緊密聯係,西方的商人、傳教士、學者和一些冒險家來到中國,在一些通商口岸和風景名勝地區巧取豪奪,建造房舍,供其經商、傳教、遊覽和休憩之用。②舊中國政府與西方列強建立外交關係,向西方各國派駐使節,不少外交官員考察異域,遊曆甚為廣泛。③不少人出國出賣勞動力,其中也有一些人在謀生之餘順道遊覽觀賞。④為學習西方的科技知識,不少青少年漂洋過海出國留學,尤其是19世紀70年代洋務運動時期,出現“留學熱潮”,得以遊學歐美。

2.近代中國旅遊發展所依賴的基本載體形成

(1)旅行社。中外聯係加強,來華旅行的外國人和出國旅行的中國人數都大大增加。西方來華旅遊大多與帝國主義殖民侵略活動聯係在一起,中國人出國旅行大多和洋務留學聯係在一起。產生了專門為旅行服務的機構和組織。1923年8月,中國第一家旅行社前身——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旅行部成立,1927年6月更名為中國旅行社。

(2)交通。鐵路是近代旅遊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國從1876年起鐵路建設有膠濟鐵路、滇越鐵路、廣九鐵路、中東鐵路。近代中國的內河航運、遠洋航運、公路運輸和民用航空對旅遊和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3)旅遊住宿。近代旅館從清代末期開始發展。有外資經營的西式旅館,民族資本經營的中西式旅館,鐵路沿線的招商旅館以及公寓等。

西式旅館:是指清末英、美、法等外國資本侵入中國後,按照西方建築、設備、裝修、經營方式等建造並經營的旅館,大多建於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租借地或勢力範圍之內,其中上海最多。如法國盧夫勒式的皇宮飯店,德國愷撒式的德華飯店,美國斯塔特勒式的美國飯店,英國皇家式的維多利亞飯店等。

中西式旅館:是中國民族資本向旅館業投資興建的半中半西風格的新式旅館,既接受了西方旅館的某些影響,又繼承了中國的曆史傳統,其建築形式多為庭園式或園林式。如北京1912年的長安春飯店,1918年的東方飯店,1922年的中央飯店,天津1923年的國民飯店,上海的中央飯店、大中華飯店、揚子飯店、國際飯店。

招商客棧:是中華民國建立以後隨鐵路興建而發展起來的。據有關部門統計,1934年重要鐵路線上見於記載的旅館和客店約有1000多家,主要接待過往旅行者和客商。

會館和公寓在中國出現較早。漢代京師已有外地同郡人的邸舍。公寓與旅館相似,不同之處是接待對象以居住較長時間的旅客為多,房租收取也多以月為計。

三、現代中國的旅遊(1949年以後)

中國的現代旅遊是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旅遊曆史。新中國旅遊事業的發展,大體經過了初創、開拓、停滯和發展4個階段。

(一)現代中國旅遊的發展

1.初創時期(1949—1955年)

這一時期,我國旅遊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增進我國與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宣傳我國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旅遊業首先經營的是國際旅遊業務。新中國建成後成立的第一家旅行社是廈門的華僑服務社。廈門成立華僑服務社後,廣東省的深圳、拱北、廣州、汕頭等十幾個城市都建立起華僑服務社。1957年4月22日,華僑旅行服務總社在北京成立。從此,新中國旅遊業從早期的公費接待少量觀光團,發展到組織華僑、港澳同胞自費回國或回內地觀光、旅遊、探親。僑鄉探親旅遊是初創階段的主要旅遊形式。1954年4月15日,新中國第一家麵對外國人的旅行社——中國國際旅行社在北京誕生。自1954年“日內瓦會議”後,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的召開,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國際影響日益擴大,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的數量明顯增加。1954年以後,該社開始接待外國自費旅遊者。

2.開拓時期(1956—1960年)

(1)華僑旅行服務總社的建立。1957年3月,華僑服務社專業會議在北京召開,對各地華僑服務社成立以來的工作進行了總結,並決定建立全國華僑旅行服務總社。同年4月22日,在將全國華僑服務社統一為華僑旅行服務社基礎上,正式成立了華僑旅行服務總社。

(2)國際旅遊業務的新拓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國際旅行社積極采取各種措施,組織各國自費旅遊者旅華。到60年代中期,客源構成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50年代末、60年代初,蘇聯、東歐國家遊客占到國際旅行社接待國際旅行者總數的90%以上,而轉為西方國家的旅遊者占到該社接待外國旅遊者總數的85%以上。

(3)中國旅行遊覽事業管理局的誕生。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和國際合作、交往的拓寬,使國際旅行社的業務已無法跟上。黨中央決定將建立國家旅遊行政機構擺到議事日程上。1964年6月5日,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國旅行遊覽事業管理局,經由全國人大常委會1964年7月22日正式批準,旅遊局作為國務院的直屬機構,負責全國旅遊事業的管理。旅遊局成立後,國際旅行社總社則以接待為主,旅遊局則負責管理全國的旅遊事業,製定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和進行統籌安排等。從此,我國的旅遊事業開始進入了正常發展的軌道,並於1965年接待了12877名旅遊者,創造了新中國成立後十年來的最高紀錄。

3.停滯時期(1967—1977年)

1956年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國務院下設中國旅遊事業管理局和中國國際旅行總社,一班人馬兩塊牌子(人們通常稱為旅遊局)。開展旅遊事業的目的是,在政治上“擴大政治影響,宣傳建設成就”,在經濟上可以收一筆可觀的“自由外彙”。旅遊工作開始是學習蘇聯,接待的旅行者也多半來自蘇聯和東歐國家,後來發展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十年,旅遊局共接待了38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共約1.9萬多人(有組織的旅行團),收入745 837美元。“文化大革命”一來,旅遊局的運動同其他部門一樣,先是破“四舊”,成立各種造反團體,揪鬥本單位後又聯合揪鬥中央各部的“走資派”,後又在本單位內各派之間打內戰,聯合本市相同派別同異己的派別爭奪領導權,一時鬧得天下大亂。1966年5月開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時期,正是現代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主要部門在工業發達國家得以確立的時代。而剛剛起步的新中國旅遊事業卻受到了嚴重幹擾和破壞,處於曆史上的蕭條、停滯階段。十年動亂時期,由於“四人幫”推行極“左”路線,旅遊業遭受極大破壞,入境旅遊者驟減,華僑旅行服務總社被迫撤消,各地旅遊行政機構停止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