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曆史悠久,旅行活動出現的時間也比較早。從原始社會部落的遷徙到大規模的商務旅行,從帝王巡遊到士人山水旅行,從近代民族旅遊企業的建立到現代旅遊的大發展,中國旅遊業的曆史走過了漫漫幾千年的曆程。中國旅遊發展曆程,大致經曆了以下三個時期。①古代旅行:從原始社會末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②近代旅遊:1840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③現代旅遊: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現今。研究中國旅遊活動,科學地對其予以分類,對深入了解作為文化現象的中國古代的旅遊活動,提高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無不具有重要意義。
一、古代中國的旅遊
(一)古代中國的旅遊發展
中國是世界的文明古國,也是旅遊發生最早的國家之一。在先秦古書中就有關於華夏先民在遙遠古代的旅遊傳說,而有文字記載的旅遊活動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50年以前。隨著朝代的更迭,社會經濟、政治和科技文化的發展變化,旅遊活動也經曆著興衰起伏的發展變化過程。
在原始社會的前期,人類主要使用石塊等簡陋的生產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礎上,靠漁獵和采集為生。由於生產工具的落後和生產力的低下,人類的生存無時不處在饑餓和自然災難侵襲的威脅之中。到新石器時代,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這一時期中,畜牧業和原始農業開始形成和發展,從而導致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出現。這是這一時期生產結構中具有革命性的變革。同時,在這一時期中,人類還發明了製陶術和弓箭。但是,這些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進步都未能改變當時人類社會生產的落後麵貌。人們的勞動所獲除供自己食用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剩餘物。人們的社會活動基本上也隻限於在自己的氏族部落範圍內進行。上述情況說明,到新石器時代中期為止,由於缺乏勞動剩餘物,人類還不存在有意識的自願外出旅行的需要。新石器時代晚期,金屬工具開始問世。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進步,導致生產效率的提高和勞動剩餘物的出現。隨著金屬工具的推廣和改良,農業和畜牧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手工業也逐漸發展起來。原始社會末期,手工紡織技術已發展到使用簡單的織機。與此同時,冶金、建築、運輸和工具製造等方麵也都開始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加速發展,促使手工業成為專門性的行業,並從家庭生產中分離出來,從而出現了人類曆史上的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即手工業同農業和畜牧業的分離。它使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使商品經濟得到發展,並加速了私有製的形成。
雖然早在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即畜牧業和農業的分工之後,遊牧部落與農業部落間的產品交換現象便已開始萌發,但由於當時生產力低下,勞動剩餘物甚少,這種交換實際上並不普及,而且這不多的交換也僅限於在相鄰部落間進行。到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之後,由於社會分工範圍的擴大,特別是由於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生產率的提高,使勞動剩餘產品數量增多,從而使產品交換的範圍和數量都得以擴大,很多產品的生產目的就是為了交換,交換本身也就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職能。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到原始社會瓦解和奴隸社會形成時期,開始出現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階級,這便是所謂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即商業從農、牧、手工業中分離出來。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不同產品交換的地域範圍不斷擴大。人們需要了解其他地區的生產和需求情況,要到其他地區交換自己的產品或商品,因而便產生了旅行經商或外出交換產品的需要。所以,旅行最初實際上遠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動,而是由人們的現實主義及人們擴大貿易、擴大對其他地區的了解和接觸的需要所產生的一種活動。因而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開創了旅行的通路。
奴隸製社會是一個相當殘酷的社會,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采用奴隸製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它實現了社會生產各行業之間、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更進一步的分工,從而使生產力的提高、交換的擴大、藝術和科學的創立等成為可能,使人類比在原始社會取得更大進步。在奴隸製鼎盛時期的商代,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以及新的社會分工使得生產效率空前提高,從而也使商朝成為中國奴隸社會的經濟繁榮時期。剩餘勞動產品的增加和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的擴大,加之商人階級對生產和流通的促進,使商品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夏代發明的舟車到了商代更加普及和先進,牛、馬等大牲畜也普遍用於交通運輸,使商代商人的足跡“東北到渤海沿岸乃至朝鮮半島,東南達今日浙江,西南達到了今日之皖鄂乃至四川,西北達到了今日之陝甘寧綏乃至遠及新疆已經走遍了他們所知道的世界”。到春秋戰國時期,商業活動有了更大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大商人。他們負貨販運,周遊天下。當然,在奴隸製社會,促發人們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產品交換和經商貿易,但這並不意味著當時沒有以消遣為目的的旅行。在我國奴隸製社會中,這種消遣目的的旅行主要表現為奴隸主階級的享樂旅行。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所帶來的勞動剩餘物被奴隸主及其家庭生活享用,其中包括供其外出巡視和遊曆時揮霍的部分。但這種享樂旅行僅限於以天子為代表的少數奴隸主。
旅行與交通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交通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當時的旅行發展。水路交通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早在春秋時代便有水運的記載。隨著漢朝漕運政策的實施,以後的曆代封建王朝也大都將漕運納入國家的重要政策,從而使水路交通運輸成為中國封建時期重要的交通方式,其中隋代在發展水路交通上的貢獻最大。隋文帝時期首先開鑿了山陽瀆,打通淮水連通長江的水路。到隋煬帝時期,又相繼開鑿了通濟渠(由黃河連接汴、泗兩河以通淮水)、邗溝(即山陽瀆,以通長江)、永濟渠(通至黃河以北的涿郡)和江南河(由鎮江經蘇州至杭州,以連通長江與錢塘江),從而構成華北與江南的運河網。由此,水路交通日盛。唐朝建都長安,在水路運輸上也利用隋代所開的運河,江南物資多經長江、邗溝、淮水、汴河、黃河,溯洛水而至洛陽,由洛陽再溯黃河上行,經渭水直抵長安。宋朝建都開封後,則利用汴河之漕運,運輸荊南、兩浙,江南東西和荊湖南北“六路糧米”。元、明、清三朝均建都北京,為了彌補內河漕運之不足,遂又發展海運。由江蘇太倉起,過長江口北上,繞山東半島至天津,然後再經通惠河至北京。封建時期水路交通的發展雖由國家發展漕運所致,但客觀上也便利了人們利用水路旅行往來。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陸路交通建設也有很大的發展。首先是秦朝“馳道”和“直道”的建設。“馳道”以鹹陽為中心,“東窮齊燕,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鬆”(《漢書·賈山傳》)。“直道”從鹹陽北的雲陽至九原郡(今包頭西南),全長1800裏。此外,秦朝還在西南邊疆地區修築了“五尺道”,在今日之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了“新道”,形成了以鹹陽為中心、四通八達的道路網。秦以後曆代的道路建設也不斷有新的發展。這一點可以從曆代驛站製度的發展中得到反映。驛站是曆代政府沿陸路和水路所設立的館舍機構,其目的在於傳送官方文書和國家物資以及招待公務往來人員,供給宿舍、車馬、船轎、人夫、米糧及飼料等。其名稱因時代而有所不同,史書中見到的置、郵、驛、馹、亭,站、軍台、赤台、水驛、遞運所等名稱,可統稱為驛。早在周禮和先秦典籍中,便有傳、置、郵、驛、馹的記載,但那時驛站的設置並不普遍。秦統一之後,隨著曆朝道路的建設,驛站製度不斷發展。以唐朝的驛製為例,當時每隔30裏設一驛。據《新唐書·百官誌》記載,唐朝設驛站計1639所。照此推算,僅設有驛站的道路裏程便達近25000千米。隨著以後朝代疆域的擴大,道路的通達範圍也不斷發展。到清朝時,驛站的設置範圍已擴展到內、外蒙古、新疆和西藏地區。
(二)古代中國的旅遊形式
古代的中國旅遊在不同時期內有不同的形式和內容,這主要是由當時的社會背景決定的。概括一下古代社會人們的旅行遊覽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形式。
1.帝王巡遊
帝王巡遊是指曆代最高統治者對自己的國家或領土所進行的巡視遊覽活動。早期的帝王巡遊大都是與農業密切相關。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為了維護統治,弘揚功績,炫耀威力,震懾臣民,往往巡遊各地。有學者把西周時期的穆王視為帝王巡遊的第一人,說他曾宣稱天下諸侯各國要遍布王輦之車轍和禦騎之蹄印。《穆天子傳》也記述了他的西征路線和有關故事。甚至有人認為他的足跡遠涉波斯(今伊朗),中國通往西方的道路最早是由他開辟的。然而,由於有關周穆王的記述多屬傳說性的,因此把他作為帝王巡遊的實例似乎有些牽強附會。然而,秦始皇、漢武帝作為帝王巡遊的代表卻是極其出色的。
2.政治旅行
政治旅行是指具有為某種政治動機而進行的旅行活動。它起始於奴隸製行將崩潰、封建製逐漸形成的春秋戰國時期。代表不同階段、階層的思想家、理論家從各自的階級利益出發,著書立說,爭鳴論戰,或帶領門徒周遊各國,宣傳自己的政見,以求得到重用。雖然當時士階層的遊說活動主要是為了致身卿相,為名利忙碌,但長期的旅行實踐也必然從中獲得審美感受,加強了對旅遊理論的思考,並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孟子、蘇秦便是其代表人物。
3.士人漫遊
士人漫遊主要指文人學士為了各種目的而進行的旅行遊覽活動。士人漫遊起始於先秦,各個時期的士人漫遊的目的又各有側重,其形式和內容也有相應的變化。如先秦時期的士人漫遊主要是從政,故遊說之士較多。魏晉南北朝主要是政治上不得誌而追求適意娛情,消遣排憂,故多走上寄情山水、嘯傲風月的漫遊道路。唐以後因科舉製度調動了中下層知識分子從政的熱情,因而,“宦遊”,即為謀取官職的旅遊和“遊學”即考察旅遊十分盛行。陶淵明、李白、杜甫、柳宗元、歐陽修、陸遊、蘇軾等,便是其傑出的代表人物。如唐代大詩人李白(701—762年),他25歲時“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到過湖南、江蘇、湖北、河南、山西、山東、浙江、陝西、河北、安徽、江西、四川等地。他那感情熱烈、想象豐富、語言清新而又洋溢著愛國主義和浪漫主義精神的詩篇,是他“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的真實寫照。旅行遊覽為他提供了題材、意境和靈感,他為祖國留下了膾炙人口、動人心弦的詩歌遺產。在他的筆下,萬裏長江上,“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九曲黃河是,“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裏觸龍門”;廬山瀑布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西北高原是,“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他的詩,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流傳千古、與世長存。
4.學術考察旅行
學術考察旅行主要指一些專家、學者或矢誌求學之士為了考正先賢遺著的正誤或探索客觀世界的奧秘,開創一門新學科而進行的治學與旅遊相結合的實踐活動,它是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之一。許多矢誌求學之士,崇尚實學或深知“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道路,或為了獲得“讀萬卷書”所無法獲得的知識信息,都熱衷於“行萬裏路”,以補“讀萬卷書”之不足。他們通過長期艱苦的實地考察旅行,在取得學術和科學上的偉大成就的同時,也成為著名的旅行家。司馬遷、李時珍、徐霞客、顧炎武便是其傑出的代表人物。
5.外交旅行
外交旅行是為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肩負國家使命而進行的一種旅行。先秦時期的外交旅行,突出地表現為各諸侯的外交活動和說士的遊說。吳國季劄北上“觀周樂”就是這種旅行的代表。另一個著名的外交家是西漢時期的張騫,他兩次出使西域,到達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並把各國使節帶回漢朝,漢武帝連年派很多使官去這些國家,打開了中國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國絲綢從這條道路源源運往西方,因而稱這條路為“絲綢之路”。此外,三國時期的朱應、康泰,唐代的杜環,元代的汪大淵,明代的鄭和,都是中國古代外交旅行的傑出代表。
6.宗教旅行
宗教旅行是以朝拜、尋仙、取經、求法、布道為目的的一種古老的旅遊活動形式,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古代中國的國際性宗教旅遊,主要是佛教徒以朝拜、學佛、傳法為目的的旅行活動,從魏晉盛行到唐代形成高潮,並出現了法顯、玄奘、鑒真等著名宗教旅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