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世界旅遊和中國旅遊發展的曆史分期
掌握旅遊發展的各種形式
掌握現代旅遊發展的特點
掌握我國現代旅遊各個階段的特點
能力目標
能夠正確認識旅遊的發展
能夠正確分析產業革命對旅遊的影響
能夠正確分析現代旅遊發展
能夠正確分析我國旅遊發展的前景
旅遊活動就是指人們出於移民和就業之外的其他目的,離開自己的常住地而外出的旅行和在外逗留的活動。旅遊活動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具有悠久的曆史。從旅遊發展的世界曆史來看,旅遊活動的發展大致經曆了古代旅行(國際旅遊的萌芽)、近代大眾旅遊(國際旅遊的形成)和現代全球旅遊(國際旅遊快速發展);對於我國旅遊發展來說,經曆了古代中國的旅遊、近代中國的旅遊和現代中國的旅遊三個階段。
從曆史的眼光看,人類的旅遊活動大致經曆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一是限定在有閑階層中的古代旅遊,其特征是以遊樂為主,規模較小;二是開始普及到中產階層的近代旅遊,它源自於人本主義意識和科學技術進步,並直接促成了現代旅遊業的出現;三是社會大眾共同參與的現代旅遊。
一、古代旅行——國際旅遊的萌芽
國際旅遊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人類古代社會的旅行和遊覽活動。旅行和旅遊首先是在世界最早進入文明時代的中國、埃及、巴比倫、印度和古代的希臘、羅馬發展起來的。古代奴隸製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為古代旅行和旅遊奠定了基礎。羅馬帝國時期旅店的產生,也是在沿途由政府所設驛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設置這些驛站的最初目的是供政府公務人員中途歇息,後來也開始接待往來的民間旅客。隨著過往旅行者的人數不斷增多,官方又在沿路開設官辦旅店,更多的私人旅店也因此發展起來。這些旅行設施的發展,反過來也推動了旅行人數的增加,當然,當時的旅行基本上都是在本國境內進行,特別是以較近距離的旅行為主。但也有國際性的經商旅行,大多是販運糧食、酒、油、鉛、錫和陶器等基本商品,此外也販運各地出產的奢侈品,如北歐的琥珀、非洲的象牙、東方的香料、寶石等。要正確掌握國際旅遊的起源,就必須了解古代旅行與遊覽的產生與發展。
旅遊學概論(一)原始社會末期——人類旅行的起源時期
旅遊現象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對於旅遊現象具體起源時間,有些人認為起源於原始社會晚期,有些人則認為是在人類社會跨入文明階段之後才產生的。
1.原始社會的遷徙活動
一般人認為,原始社會沒有旅遊,隻有遷徙活動。遷徙行為,是人們出於謀生的目的,或者出於自然原因(如氣候、天災等對生存環境的破壞),或者出於人為原因(如戰爭)的威脅而被迫離開定居地,在新的定居點定居下來,不再回到原來的定居點。如非洲原始人類向亞洲、歐洲的遷徙;亞洲東北部的愛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通過白令海峽向美洲大陸遷移,成為那裏的原始居民。
遷徙與旅遊不同,遷徙的目的是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遊玩,是離開原來居住地而不是暫時的。
2.人類旅行的產生
旅行是人們出於遷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是經商、學習,也可以是旅遊,離開自己的常住地到異地作短暫停留並按原計劃返回的行為。
旅行與遷徙的區別:①目的不同;②離開後一般還要返回原來住地。
但旅行又不同於旅遊。現代漢語中“旅行”(travel)和“旅遊”(tourism)二詞大體可以相通,但嚴格地說,兩者是有區別的。
旅行與旅遊的區別:①目的不同。單純的旅遊是指人們出於消遣性目的而暫時離家外出的活動;而旅行則是泛指人們出於任何目的,商務、求學、打工等,往來於不同地點間的空間轉移活動。②離開時間不同。旅遊人們在完成目的地訪問活動後,必須返回其原來的居住地;旅行則不一定。③內容不同。旅行僅僅是為完成某個動機的一般空間流動過程,旅遊則包含旅行和遊覽。有旅遊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遊;旅遊者同時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遊者。
所以,人類的旅遊行為雖然孕育於人類的遷徙和旅行行為中,但遷徙和旅行都不是人類純粹意義上的旅遊行為。
旅行作為一種經濟活動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它是伴隨商業活動的興起而產生的。在早期人類曆史上,有三次社會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業與農業的分離;第二次是手工業從農業、畜牧業中分離出來;第三次是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早期,商業從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中分離出來。商業的發展,促使商人到處奔走,旅行活動由此而開始。
(二)奴隸社會時期——人類旅行的發展時期(原始社會末期—476年)
遷徙和旅行都不是人類純粹意義上的旅遊,旅遊是人們處於閑暇狀態中在異地進行的遊覽觀賞行為,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精神文化的需求。
分析旅遊的產生,與人的本性有關。從本質上說,人是一種天生的追求享受的動物。旅遊者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才可能形成的,因為旅遊者的形成需要三個基本條件:可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出遊的動機。
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形成時期,旅行還沒有形成一種廣泛的社會現象。
1.奴隸社會旅行發展的原因
到奴隸社會時期,旅行更加發達。原因有四:①奴隸製建立,社會各行業分工更加細密,商業更加發達;②奴隸製統一國家的建立,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空間移動的條件更加具備,為旅行活動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促使人們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產品交換和易貨經商;③疆域遼闊。以羅馬為中心,最大時北到歐洲中部萊茵河、多瑙河一帶,西到大西洋不列顛、西班牙,南據北部非洲,東達西亞兩河流域,地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湖;“條條大道通羅馬”是其真實寫照;④資源吸引力大。典型代表是聞名世界的“七大奇跡”(埃及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亞曆山大燈塔、羅德港巨人雕像、宙斯神像、阿提密斯神殿、摩索拉斯陵墓),對人們有巨大吸引力。
2.奴隸社會旅行發展的表現
(1)商務旅遊。由於帝國之間的生產技術得到交流和發展,商業貿易和航運也得到不斷擴大,從而推動了商務旅行的發展。
(2)宗教旅行。最典型的是屬於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由巴勒斯坦人耶穌創立,是上帝耶和華與聖母瑪利亞的獨生子,12歲去耶路撒冷聖殿,自小聰明,30歲開始傳教,並收12門徒,最後被當權者釘死在十字架上,由於12門徒中猶大的出賣造成。西方人忌諱“13”且耶穌受難之日為星期五,人們將兩者視為凶日,但其信徒堅信耶穌已經複活升天,並繼續傳教。
(三)封建社會時期——旅行活動一度陷於沉寂,但也有所發展(476年—
16世紀)
1.阿拉伯宗教旅行——伊斯蘭教
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後,建立了阿拉伯國家,8世紀中期形成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唐稱大食(1258年被蒙古人所滅)。遼闊的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歐亞之間)以及宗教原因,促進了其旅行活動的發展。
(1)創立於7世紀初的伊斯蘭教,其創始人穆罕默德,是著名的宗教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生於阿拉伯半島麥加城(今沙特境內),公元630年,率領萬人組成的穆斯林大軍征服麥加,以麥地那為中心,統一阿拉伯半島,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規定,每個穆斯林一生必須到其宗教聖地麥加朝聖一次。主要節日為開宰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2)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伊斯蘭教的興起,恰逢中國隋末唐初。據傳,為鼓勵追隨者尋求友誼、增進知識,穆罕默德發出了一條有名的“聖訓”:“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表達了這位伊斯蘭教創始人對中國古老文明的向往和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隨著伊斯蘭教的廣泛傳播,穆斯林商人不斷地來到中國,使經濟貿易密切往來,政治外交和平發展,也促使了宗教旅行的發展。
2.意大利商務旅行
11世紀,羅馬教皇為轉移內部矛盾,發動9次十字軍東征,從而控製了東西方貿易,商人為了謀利,開始了商務旅行。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經商前往中國經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爾到上都,在元朝為官17年,任職期間遊遍中國,回到威尼斯,在威尼斯與熱那亞戰爭中被俘,獄中口述在東方的見聞,稱道東方富有,滿地黃金,成書《馬可·波羅遊記》,對以後開辟新航路的旅行產生相當的影響。
3.開辟新航路探險旅遊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經過一段時間的混戰和動蕩,逐漸進入封建社會。中世紀的歐洲,是歐洲曆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政治上,民族紛爭,國家林立,大小領主擁有對自己土地上的絕對管理權,相互間攻伐不斷,始終沒有安寧的環境。在經濟上,封建莊園自給自足,社會缺少需求。思想文化方麵,羅馬教會用宗教神學控製人們的思想。
11世紀之後,歐洲城市開始興起,西方封建主對財富的追求,促進遠航探險熱潮,14—16世紀文藝複興時期,西方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為了積累資本,尋找原料,搶占市場,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終於在15世紀出現開辟新航路的偉大的探險旅行活動。
(1)瓦斯科·達·伽馬。受葡萄牙王室之命,沿西非海岸南下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到印度。
(2)哥倫布。出生在印度,受西班牙王室之命,據“地圓說”另尋他途,希望到達中國和印度,少年喜歡航海,橫渡大西洋發現了加勒比海諸海以為是到了印度,稱當地土著居民為“印第安人”,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3)麥哲倫。奉命率西班牙船隊越大西洋-巴西海岸南下-南美洲-今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實現了世界首次環球航行。
二、近代大眾旅遊——國際旅遊的形成
近代旅遊指的是工業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時期的從旅行到旅遊的發展。就整個世界而言,到19世紀初期,旅行在很多方麵都已開始具有了今天意義上的旅遊的特點,旅遊(Tourism)一詞也於此時開始出現。專門經營旅遊活動的旅行社開始問世並發展迅猛,極大地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
(一)產業革命對旅遊的影響
近代旅遊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工業革命的影響分不開的。工業革命指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代替工場手工業的過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始於18世紀60年代,首先發生在英國,至19世紀30年代末在英國基本完成,使得英國成為當時世界最為發達的國家,法、德、美、日等國的工業革命也在19世紀內完成。工業革命大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深刻地影響著生產關係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促進了旅遊的興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產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
產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並且使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地點從農村轉移到工業城市。這一變化最終會導致人們需要適時逃避節奏緊張的城市生活和擁擠嘈雜的環境壓力,產生對返回自由、寧靜的大自然環境中去的追求。大量的事實證明,城市居民外出旅遊的人數大大高於鄉村居民外出旅遊的人數,時至今日仍然如此。因而這種工作和生活地點方麵的變化對產業革命後的旅遊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刺激因素。
2.產業革命也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性質
除了工作和生活地點的變化外,產業革命也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性質。隨著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原先那種隨農時變化而忙閑有致的多樣性農業勞動開始為枯燥、重複的單一性大機器工業勞動所取代。這終將促使人們強烈要求假日,以便能從中獲得喘息和調整的機會。
3.產業革命帶來了階級關係的新變化
在產業革命之前,隻有地主階級和封建貴族才有金錢和時間從事非經濟目的的消遣旅遊活動,之後有條件外出旅遊消遣的人數有了明顯的增加。產業革命造就了工業資產階級,從而使生產財富不再隻流向封建貴族和大土地所有者,也流向了資產階級,從而擴大了有財力外出旅遊的人數。此外,產業革命還造就了出賣勞動力的工人階級。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工人階級的不懈鬥爭,使資本家有可能增加工人的工資以及給予他們帶薪假日。雖然在一定意義上,這是資本家榨取相對剩餘價值的一種欺騙手段,但對廣大勞動者來說,他們也將可能加入旅遊活動的行列。但應當指出的是,工人階級要求帶薪假日的鬥爭經曆了一個多世紀,直到20世紀上半葉才在社會立法上真正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