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的社會學家對大眾型旅遊持否定意見,但這種大眾模式在現代旅遊興起之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無疑是十分必要的。在旅遊大眾對旅遊目的地的情況不大了解或者不熟悉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這種大眾型的旅遊形式,人們外出旅遊的安全感障礙則難以克服。此外,如果沒有這種大眾型的旅遊形式,人們在外出旅遊過程中不但會困難重重,而且旅遊開支也將增加很多。不難想象,如果沒有這種大眾型模式,旅遊者的數量就不會迅速擴大。
現代旅遊活動的普及性的再一表現是,它不僅是一種休閑方式,而且還越來越多地被很多國家的公司企業和組織機構用為激勵員工的手段,這便是所謂的獎勵旅遊。獎勵旅遊始自60年代的美國。最初是某些公司企業為了表彰工作成績突出的銷售人員而組織他們攜配偶外出旅遊。後來,一些研究管理問題的心理學家在經過大量的調查和分析後發現,把旅遊作為獎品來獎勵員工時,所產生的激勵作用比金錢和物質獎品的刺激作用效果要好得多,他們得出結論認為,從時效上說,金錢和物質獎品所起的刺激作用較短,用不了多久就會被人遺忘;而旅遊則不然,一次非同一般的旅遊經曆甚至可以使人終生難忘,所以其激勵作用遠比金錢和物質獎品的激勵作用持久。從激勵對象方麵講,金錢和物質獎品隻能使受獎者本人受到鼓勵,對其他人不會有多大觸動;而把旅遊用為獎品則會起到獎勵幾個人、激勵一大片的效果。這是因為,對人們來說,特別是在社會比較富裕的情況下,金錢和物質已不再那麼吸引人。就作為獎品的物品而言,如果人們感到自己需要,那麼隻要花錢便可買到。因此,以這些東西作為獎品時,除受獎者外,其他人不大會從中受到激勵,而獎勵旅遊是一種特殊的高級旅遊形式。這主要是因為:獎勵旅遊一般都由公司企業的首腦人物出麵作陪,這對於參加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殊榮;獎勵旅遊的目的地都經過特別挑選,一般為本國人不易前往,而且是必須耗費大量旅資才有可能前往的地方,獎勵旅遊的活動內容亦由有關旅遊企業特別安排,並且在旅遊期間公司首腦往往還組織受獎者共商公司發展大計,因而這種經曆是非受獎者無論如何也難以獲得的。所以,對於未受獎勵的人來說,他們一方麵對受獎者感到羨慕;另一方麵則為自己未能獲得這樣的榮譽和經曆而感到羞愧,因而便會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奮發向上。因此,獎勵旅遊作為一種激勵手段此後愈加為各種組織所效仿,不但公司企業如此,其他非營利機構和團體對工作成績突出的成員也越來都越多地采用這種獎勵辦法。現在,獎勵旅遊已經形成高級旅遊市場的一部分,並且仍在繼續迅速增大。世界各地都有一批旅遊企業專門經營這一市場。現代旅遊的普及性表明,旅遊度假正在成為人們現代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達國家中,大多數家庭都有自己的旅遊預算。很多生活並不富裕的家庭也總要設法在生活其他方麵節省和精打細算,以便能保證至少一年一度的全家旅遊度假計劃的實現。但是,這並非意味著在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所有的家庭都非常富足,都有條件外出旅遊甚至出國旅遊;也不是說那些經濟狀況並不寬裕的家庭隻要在生活上精打細算一下便可節省出旅遊預算。在這些國家中,畢竟還有相當數量的社會下層。這些家庭的經濟收入之低無論其怎樣節儉也不可能擠出可用於旅遊度假的開支。對於這些收入過低的貧困家庭.有些國家則采取通過由國家、地方政府、工作單位、工會或戶主所屬的其他組織團體提供資助或補助的辦法組織他們外出旅遊。這便是所謂的社會旅遊(Social Tourism),亦稱社會補貼旅遊。所謂提供資助或補助,各國的做法不盡相同。有的實行對員工發放度假補貼;有的則由國家,地方以及公司團體資助興建度假中心,對這類度假者減免收費;有的則組織度假儲金會。例如在法國、比利時和澳大利亞,有些工會便舉辦這種儲金會,會員按規定投入存款,到度假時節一次取出,工會亦同時給予適量補貼。社會旅遊通常都是有組織地進行,一般都在本國境內選擇目的地,有時也根據距離情況選擇前往鄰國旅遊。雖然這種旅遊者的消費水平較低,但說明旅遊作為人們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已被提到社會工作的日程上來。
2.地理上的集中性
人們已經注意到,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世界各地之間的時間距離不斷縮小。當今的世界已成為一個“正在縮小的世界”,正在向“地球村”的方向發展。因而幾乎世界各地都留下了旅遊者的足跡,甚至像南極洲這樣遙遠的冰雪世界,也已成為某些旅遊者的目的地。不過,要細心察看和比較便不難發現,截至目前為止,到這類地區旅遊過的人其實寥寥無幾。實際上,雖然現代旅遊者已經幾乎是無處不到,但他們的旅遊活動絕不是平均或大致平均地分布在地球表麵的各個地方。恰恰相反,他們往往集中到某些地區或國家去旅遊,甚至集中到某些景點參觀遊覽或從事其他旅遊活動。例如,在全世界的國際旅遊活動總人次中,在歐洲地區旅遊的人次最多,其次是美洲。這兩個地區合到一起,每年接待的國際旅遊者數量都占該年全世界國際旅遊者總量的80%以上。相比之下,非洲、中東、南亞等地區的國際旅遊接待量很小,三個地區的接待量合到一起,也占不到全球總量的6%。值得注意的是,全世界國際旅遊活動能夠在地域分布上的這種格局從戰後以來每年都是如此,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上述情況表明,從全世界國際旅遊活動的地區分布格局來看,現代旅遊活動突出地表現有地理集中性的特點。旅遊活動的地理集中性不僅反映在全世界旅遊活動的地區分布格局上,具體到某一國家,旅遊活動在該國各省(州、郡)及各城市間的分布情況同樣也呈現出這一特點。例如,到我國來旅遊的國際遊客也不是平均分散到各個省市去活動,而是沿著他們所理想的旅遊線路到他們所理想的地區去旅遊。其中,需求較大的線路和遊客數量比較集中的地區也便形成了所謂的旅遊熱線和旅遊熱點。這種熱點與冷點城市(或地區)接待量之差別,進一步顯示出旅遊活動的地理集中性特點。即使是在同一個旅遊城市中,旅遊者往往集中訪問某些區域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旅遊活動的地理集中性對於旅遊企業的選址和經營來說無疑有其有利的一麵,但是一個旅遊目的地的來訪遊客的規模一旦超過該地的旅遊承載能力或負荷能力的臨界點,便會給該地帶來較大的負麵影響,甚至可能形成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如果不能加以解決或者措施不力,所造成的損失便會抵消甚至會超過當地發展旅遊業所帶來的收益。不少發展較早的旅遊發達國家在這方麵已經有過經驗教訓。近幾年我國有些地區,特別是某些旅遊景點也已出現值得認真解決的“人滿為患”的現象。這些情況都與旅遊活動的地理集中性有關。因此,了解和認識這一特點是發展旅遊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有關政府規劃部門必須十分注意的問題。
3.季節性
在旅遊業經營中,人們把一年中旅遊者來訪人數(或某地人口中外出旅遊的人數)明顯較多的時期稱為旺季,明顯較少的時期稱為淡季,其餘時期則稱為平季。其實,旅遊活動數量在時間布局上的這種變化不僅存在於一年中的各季、各月以及各周之間,而且在一周中的不同日期之間也同樣可以見到。周末旅遊人數較多便是明顯的一例。同很多其他國家的情況相比,我國國際旅遊接待狀況的淡、旺季差別還算不上懸殊。這一方麵是因為我國疆域遼闊,各地氣候條件不一,一年中各月份都有適合於開展旅遊活動的地方;另一方麵則是由於吸引外國旅遊者來我國訪問的重要旅遊資源是曆史人文資源。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抑製國際來訪旅遊季節性波動的作用。在有些國家,特別是那些依賴自然旅遊資源吸引外國遊客來訪的國家和地區,旅遊接待量的季節性波動比我國的情況要嚴重得多。在這些國家中,很多旅遊企業都是季節性經營,因為每到旅遊淡季,遊客十分稀少,企業為了不致更多地虧損甚至不得不關門停業,從而造成設施設備的閑置、從業人員的季節性失業以及其他方麵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特別是對於一個旅遊目的地的經營者來說,旅遊活動的季節性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嚴重問題。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一直都在設法特別是通過旅遊規劃開發和市場營銷工作去減小季節性的影響。旅遊季節性的形成原因在旅遊目的地和客源產生地都可以找到一些。在旅遊目的地,當地的氣候條件對來訪旅遊季節性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在該地的其他旅遊吸引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為氣候變化所左右的情況下,這種影響愈為嚴重。在客源產生地,我們可以從人們外出旅遊的目的和帶薪假期等方麵觀察到這些因素對旅遊季節性的影響。總的來說,事務旅遊即差旅目的的旅行不受季節的影響,因而它對旅遊季節性的形成沒有影響。以探親訪友目的為代表的家庭及個人事務旅遊中雖有一部分常受傳統節假日的影響,但從總的格局來看,這種類型的旅遊對旅遊季節性的形成影響也不大。真正對旅遊季節性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的是以消遣為主要目的的外出度假旅遊。從需求方麵來看,這種類型的旅遊對旅遊季節性形成的影響直接涉及客源地職工帶薪假期的時間分布問題。
綜觀戰後以來國際旅遊發展的曆史和現狀,值得引起注意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出國旅遊者的社會階級構成中,來自社會上層的旅遊者數量如果占絕對統治比例,則該國居民出國旅遊的季節性很小或者沒有季節性表現。例如南美洲一些國家及西班牙的出國旅遊情況便是如此。這主要是由於其出國旅遊者多來自社會上層,其中很多人的出國旅遊活動不受帶薪假期的約束。不過,這類國家居民出國旅遊的人次總量一般也很小。
(2)在其出國旅遊者中,如果以公務、會議及工商貿易為外出目的的事務旅遊者占絕大比例,則該國居民出國旅遊的季節性分布也不集中。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出國旅遊情況當屬此類。
(3)如果一個國家的出國旅遊市場規模很大,並且消遣旅遊者在該國出國旅遊市場中占絕大比例,那麼該國居民出國旅遊的季節性很可能表現得非常強烈。這主要是因為在這類國家的出國旅遊市場中,來自社會中下層的人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而這些人由於受帶薪休假時間的約束,基本上沒有選擇度假時節的自由,他們隻能集中在比較統一的放假期間外出旅遊。此外,由於事務旅遊者在該國出國旅遊市場中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小,所以也不可能抵消因前述原因所造成的出國旅遊的季節性。
(4)當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到相當高的階段,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很高時,該國居民外出旅遊的季節性便會減弱。其主要原因在於,隨著該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就業於製造業的職工人數減少,在全部就業人口中占據的比例較低,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所占的比例很高。在製造業中,職工的放假時間往往比較集中而且季節固定;而在第三產業中,職工帶薪假期的放假時間則往往可以靈活選擇。
4.旅遊新概念不斷推出,旅遊形式多樣化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使人們的觀念逐漸發生轉變。人們以新的視野、新的思路來審視和認識旅遊活動,而不再抱著傳統觀念不放。旅遊作為經濟文化與文化的互動,引發了旅遊和商業設施的結合、旅遊與保險的結合等一係列的旅遊新概念。旅遊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人們從傳統的“景點+觀光”、“景點+飯店”之類的自然風光旅遊,逐漸轉向度假性的休閑旅遊。同時,特種旅遊,諸如綠色旅遊、生態旅遊、探險旅遊、工業旅遊、農業旅遊、森林旅遊、修學旅遊、尋根旅遊、誌願者旅遊、保健旅遊、殘疾人旅遊也應運而生,成為時尚和潮流。
5.旅遊經營逐漸走向集團化
集團化經營可以說是戰後現代旅遊發展的方向。一些旅遊企業,尤其是大型的旅遊企業與公司,為適應旅遊業高速發展的需要,也為了在旅遊市場上加強競爭實力,不僅在行業內與其他企業實現聯合,而且還組建跨行業、跨國界的企業,實行集團化的經營。在飯店業,出現了飯店連鎖集團和飯店合作集團;在旅行社行業,則有世界著名的卡爾森和瓦根裏特兩家大旅遊公司的洲際聯合。值得人們關注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還出現了旅遊企業和相關行業企業合並及合作經營的浪潮,而且這種合作聯盟和合並趨勢,目前有增無減,21世紀集團化經營的態勢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