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規模的人員流動成為可能
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蒸汽機技術在交通運輸中的應用,使大規模的人員流動成為可能。
(二)托馬斯·庫克的活動與旅遊業的發展
工業革命帶來了社會經濟的繁榮,更多的人有能力並有願望旅遊,然而外出旅遊仍麵臨種種不便,如缺乏對旅遊地的了解、語言障礙、食宿條件不能事先確定等。這就需要有人提供這方麵的服務。英國人托馬斯·庫克(1808—1892)認識到了這些問題,並開始設立相應的組織機構來滿足這種社會需要,從而使他成為旅遊發展史上裏程碑式的人物。托馬斯·庫克出生在英國的一個小鎮,少年時代跟姨父學習木工,後成為巡回傳教士。職業的需要使他從青年時代就經常旅行。1841年7月5日,庫克利用包租火車的方式組織了570人從萊斯特前往拉夫巴羅參加禁酒大會。嚴格地說,這次活動並非世界上第一次團體火車旅行,但這次活動卻標誌著近代旅遊及旅遊業的開端,因為這次火車包價旅遊具有如下特點。
1.這次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參加者來自各行各業,他們為了戒酒而參加了這次活動,活動結束後便四散離去,這一情況同現代旅行社組織的旅行團的情況基本相同。
2.現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體現
托馬斯·庫克不僅發起、籌備和組織了這一活動,而且自始至終隨團陪同照顧。這一點可以說是現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體現,具有重要意義。
3.現代組團開展規模化旅遊的雛形
這次活動參加者規模之大在當時是空前的,從此角度可以認為,這是現代組團開展規模化旅遊的雛形。
4.旅行社建立奠定基礎
這次活動為托馬斯·庫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經驗。
旅遊活動的成功使托馬斯·庫克名聲大震。在此後幾年中,他又多次應邀組織旅遊活動,但都是他盡義務的“業餘活動”。1845年8月托馬斯·庫克旅行社在萊斯特正式誕生,並第一次組織了為期一周、有350人參加的團體消遣性觀光旅遊,目的地是利物浦。此前,托馬斯·庫克作了大量準備工作,從路線考察、旅遊點的確定、吃住安排,到《旅遊手冊》的印製,後來又推出旅遊代用券(相當於現代的旅行支票)用於支付旅館費用。這次活動完全與以往的不同,它充分表現出旅行社的業務特點。第一,這是一次營利性的商業旅遊活動;第二,是一次長途旅遊;第三,托馬斯·庫克自己充當導遊、陪同不算,還雇用了地方導遊;第四,編印出版了《利物浦之行手冊》;第五,在活動中還進行路線考察和組織產品。同年,他親自率領有30個人參加的團隊出國旅行,目的地是瑞士。第二年組織了一個大型旅遊團,去蘇格蘭旅行。1855年,又先後組織數十萬人參加在倫敦舉辦的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和巴黎萬國博覽會。1856年推出歐洲大陸遊,從倫敦出發,途經安特衛普、布魯塞爾、滑鐵盧、科隆、萊茵河、美因茲、法蘭克福、海德堡、斯特拉斯堡,最終到達巴黎。為擴大業務,托馬斯·庫克於1863年在瑞士成立了一個營業所,專門受理和經營赴瑞士旅遊的團體業務。1865年,他與兒子約翰·梅森·庫克(John Mason Cook)聯合,成立了托馬斯父子公司。以後相繼在美洲、非洲、亞洲設立分公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家旅遊企業。此後,托馬斯·庫克還創造出一種代金券。旅遊者持這種代金券可在同托馬斯·庫克旅行社有合同關係的交通運輸公司和旅遊接待企業中用於支付,並可在指定的銀行兌取現金。這種代金券可以說是當今旅行支票的最早雛形,實際上也可以說是最早的旅行支票。1872年他組織的環球旅遊更使他的旅行社名聲大噪。托馬斯·庫克的名字也成了旅遊的代名詞而在歐美地區盡人皆知。總之,托馬斯·庫克的活動說明了人們對旅遊的需求已經成熟。托馬斯·庫克旅行社的問世標誌著近代旅遊業的誕生。
(三)世界近代旅遊發展的特征
1.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財富的增加擴大了旅行和旅遊的人數
雖然生產率提高、財富增加擴大了旅行和旅遊的人數。但是,真正能參加旅遊的畢竟限於少部分人:一是少數正在成長著的中產階層,他們要求到就近的山地風景區和海濱勝地作短暫的旅遊;二是中上層人物,有比較多的金錢和時間到異國去旅遊,如到地中海遊覽,或是歐洲人到北美去旅遊;三是伴隨著對外殖民侵略和擴張到國外的部分人。
2.近代旅遊產生於近代交通工具發明之後
陸地旅遊除繼續使用以馬車為主的交通工具以外,鐵路成了主要的旅遊交通工具。鐵路的發展,不僅能運送更多的人,而且可以花少量的錢到更遠的地方去旅行。輪船的大型化和高速化,極大地便利了海上旅行。
3.近代旅遊開始成為一項經濟活動
托馬斯·庫克開始的旅行代理業逐漸確立其地位,成為旅遊事業中的重要環節,旅行和旅遊這項古老的社會活動,開始變成一項經濟活動。
4.旅遊景點和旅遊設施得到了迅速發展
緊靠城市的山地風景區和海濱,逐漸建設起具有先進娛樂設備和宜人環境的綜合企業,那些原有的專供上層社會享受的遊玩風景區、海濱浴場,變成了常年開放的旅遊點。
近代雖然旅行、旅遊活動已有很大發展,但還未發展到能稱之為獨立的經濟行業——旅遊業的地步,從整個時代來看,它隻是一種局部地區個別人經營的旅遊代理業。
三、現代全球旅遊——國際旅遊快速發展
現代旅遊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世界旅遊發展。人類的旅遊活動曆史悠久,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無論是旅遊者的人數,參加的階層,旅程的距離以及旅遊消費都受到較大局限。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逐漸得到恢複,尤其進入20世紀60年代,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主流。宏觀環境的改觀,為現代旅遊的興起和普及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並使其在半個多世紀裏保持持續、蓬勃的發展。
(一)現代旅遊迅速發展的原因
1.戰後世界人口迅速增加
在戰後初期的1950年,世界人口約為25億。此後,全球人口進入激增時期:1960年,世界人口達到30億;15年後,至1975年發展到40億;僅僅又過了12年,至1987年世界人口已猛增到60億;進入90年代後,以1.8%~2.0%的年增長率發展。戰後人口增長速度之快,勢頭之猛,是戰後世界人口發展趨勢的第一大特點。世界人口基數的擴大成為戰後大眾旅遊人數增加的基礎。
2.戰後世界經濟迅速發展
幾乎所有國家戰後的經濟增長速度都大大超過了戰前的增長速度。經濟的發展使得眾多國家的人均收入,或者更確切地說,使得眾多國家居民的家庭平均收入迅速增加,尤其是在那些原先經濟基礎就較雄厚的西方國家中更是如此。到20世紀60年代,這些國家開始形成所謂的“富裕社會”。人們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提高對旅遊的迅速發展和普及無疑起到極其重要的刺激作用。
3.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縮短了旅行的時間距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鐵路和輪船雖然在不少國家中仍為人們的重要旅行方式,但就世界範圍講,特別是在經濟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中,這些傳統的旅行方式逐漸為汽車和飛機所代替。在歐美發達國家中,擁有小汽車的家庭比例不斷增大,長途公共汽車運營網絡也不斷擴大和完善。汽車成為人們中、短途外出旅遊的主要交通工具。這種旅行方式所具有的自由、方便、靈活等特點自然縮短了人們旅行過程中的時間距離。與此同時,民航運輸的發展也使得人們有機會在較短的時間內作長距離旅行,特別是外出作國際、洲際乃至環球旅遊。航空旅行因而成為人們最重要的遠距離旅行方式。此外,這些交通運輸工具在性能上的進步和在數量上的發展也使得人們在旅遊開支中旅行費用的減少成為可能。
4.生產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使勞動者的帶薪假期得以增加
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產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並且日益普及,生產效率因而不斷提高,同時也大大減少了生產同樣數量的同樣產品所需要的時間。雖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西方有些國家已開始以立法形式規定就業人員享有帶薪假期,但一是這樣的國家僅屬個別,二是這種閑暇時間也隻是短短幾天,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人們的旅遊活動和外出旅行的距離。戰後生產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使勞動時間有條件得以縮短,加之勞動階級堅持不懈的鬥爭,從而使人們的帶薪假期有可能得以增加。到20世紀60年代以後,很多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規定了帶薪假期製度。這種變化使人們的閑暇活動得以更多地開展。作為閑暇活動重要形式之一的外出旅遊有了時間上的保證。參加旅遊活動的人數迅速增加,並且出遊的距離和在外逗留的時間也大大加長。
5.戰後各國城市化進程普遍加快
戰後以來,幾乎在所有的經濟發達國家中,農村人口都在不斷下降。例如到70年代初,美國的農村人口已下降到不足全國人口的1%。在美國全國勞動力人口中,隻有大約5%從事農業生產。在這些國家中,絕大多數人口聚居在城市,絕大多數勞動者都在從事單調乏味的重複性工作。這些都使得城市居民,特別是勞動就業人員的身心承受著極大的壓力。他們需要定期使自己緊張的體力和神經得到放鬆,從而更向往重返沒有城市汙染和工業汙染的大自然,向往能使人耳目一新的異域環境。這一情況成為戰後旅遊度假迅速發展的重要社會心理原因之一。
6.戰後教育事業和信息技術不斷發展
戰後世界各國的教育事業不斷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加之信息技術進步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對自己鄉土和本國以外其他地區和國家的事物增加了了解,並因此產生興趣,這種好奇心的增長增強了他們的求知欲。這一情況對於戰後旅遊熱的興起和發展無疑也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影響戰後旅遊迅速發展的其他因素當然還有很多。上述這些隻是從需求方麵觀察而歸納出來的主要推動因素。實際上,戰後旅遊的迅速發展是需求和供給兩方麵因素共同推動和促成的結果。如果從供給方麵繼續進行分析,那麼至少還有兩項重要因素推動了戰後旅遊的蓬勃發展:其一是廉價團體包價旅遊的發展;其二是很多國家的政府為了發展本國的旅遊業,特別是為了吸引和便利國際旅遊者來訪而采取的支持態度和鼓勵措施,例如支持和參與旅遊資源的開發、放寬出入境限製、支持和組織旅遊宣傳等。
(二)現代旅遊的特點
1.現代旅遊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的普及性或大眾性
自產業革命後工人階級誕生之日起,便一直為提高工資和獲得帶薪休假的權利進行不懈的鬥爭。但這些鬥爭持續了100多年之後才得到基本勝利。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旅遊者隊伍中已經有勞動階層參加,然而勞動階層真正形成旅遊大軍的主力則是在戰後,或者更確切地說,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的事情。自此開始,大眾旅遊便成為現代旅遊活動發展的一大特點。
所謂大眾旅遊(Mass Tourism),首先是指旅遊活動參加者的範圍已擴展到普通的勞動大眾。旅遊度假已經不再隻為資產階級獨享,而是已經發展成為普通大眾人人享有的權利。世界旅遊組織(WTO)在1980年發表的《馬尼拉宣言》中明確提出,旅遊也是人類社會基本需要之一。為了使旅遊同其他社會基本需要協調發展,各國應將旅遊納入國家發展的內容之一,使旅遊度假真正成為人人享有的權利。大眾旅遊的另外一層含義則是現代旅遊活動開始形成以有組織的團體包價旅遊為代表的大眾型旅遊模式,並且形成為廣大民眾中占支配地位的旅遊形式。所謂大眾型,主要是指旅遊者在旅行社的組織和安排下,借助各類旅遊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按照預定的時間、線路和活動內容,有計劃地完成全程旅遊活動。即使旅遊者是非團體的散客,也都是通過購買和利用各類旅遊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來實現自己的旅遊計劃的。由於這種形式非常普及,故稱之為大眾型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