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旅遊的特征
現代旅遊是同社會化的大生產緊密結合的,現代生產的高度社會化必然使旅遊具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特點,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遊客的文化性
旅遊的內核不是經濟,也不是經濟和文化兼而有之,更不是時而經濟時而文化。旅遊的內核是文化,因為旅遊的核心主體是旅遊者,旅遊的性質取決於旅遊者行為的性質。旅遊者的旅遊行為所追求的是文化目標,無論是觀光旅遊、休閑度假旅遊還是探親訪友旅遊,探險旅遊都無一例外。
(二)遊客的大眾性
現代旅遊首先表現為它的大眾化。所謂大眾化,一是指旅遊參加者的範圍已擴展到普通的勞動大眾,旅遊活動在世界各地各個階層都普遍開展起來;二是參加旅遊的人數越來越多,旅遊去處越來越遠;三是群體性、規範性旅遊增加;四是旅遊作為一種激勵員工的手段,已被企業或各種組織所廣泛采用。
(三)旅遊發展的廣泛性
旅遊的發展有賴於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現代旅遊首先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興起,全世界90%以上的國際旅遊者來自發達國家和地區,同時,他們又接待世界80%的國際旅遊者。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旅遊業經受世界多次經濟蕭條的衝擊仍然興旺不衰,顯示了它是一個很有活力和發展前途的產業。發展中國家的旅遊業也普遍發展起來。目前,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經營國內、國際旅遊業,有100多個國家參加聯合國的世界旅遊組織。由於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旅遊事業的普遍發展使旅遊者幾乎可以無處不到,區域邊遠地區旅遊的局限性正在逐漸消失。
(四)旅遊的非實體性
根據AIEST定義,旅遊是一係列現象和關係的總和。這就清楚地表明旅遊是非實體性事物,它不同於作為實體形態存在的飯店、航空公司、旅行社,這種非實體的現象和關係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需要我們借助抽象思維,通過對旅遊活動的觀察和思考去發現和把握。旅遊者與為他提供各種相關服務的人和機構,憑借各自的行為使這一係列現象和關係得以順暢和諧地運行。此外,旅遊者在旅遊中所得到的不是任何產品,而是一種愉悅的感覺,一種精神享受,也是非實體性的。至於以物質形態存在的旅遊紀念品,那隻是一種附帶的收獲,其主要意義事實上也不在於紀念品本身,而在於由其引發一段美好回憶。因此,如果旅遊立法工作的重點僅限於有形的、作為實體存在的旅遊業,那就將蛻變為行業的產品服務質量標準。
(五)旅遊地理的集中性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各地空間方麵的時間距離不斷縮小,旅遊跨度增加。但是,現代旅遊者不是較平均地分布在地球表麵各個地區,他們往往集中到某些地區或國家去旅遊,甚至集中到某些景點參觀遊覽或從事其他旅遊活動。現代旅遊的地理集中性不僅反映在全世界國際旅遊的分布格局上,具體到一個國家同樣也呈現這一特性。
(六)旅遊的季節性
根據旅遊資源的不同性質和不同的旅遊類型,現代旅遊的季節性非常突出。一般來說,主要依賴自然旅遊資源吸引遊客的國家和地區,旅遊接待量的季節性波動比較大;主要依靠人文旅遊資源吸引遊客的國家和地區,旅遊接待量的季節性波動就比較小。消遣型旅遊受季節性製約多一些,事務型旅遊幾乎不受季節性影響。四季分明的國家和地區,四季中接待遊客的波動量比較大些;四季不太分明的國家和地區,四季中接待遊客量就比較穩定一些。
(七)旅遊的休閑性
從主觀上來講,人們外出旅遊旨在借助各種休閑活動來調節原有的程式化生活。在旅遊觀覽與體驗過程中,自然天放的隨意性和暢神自娛的目的性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人們短暫地進入一種相對自由狀態,沒有了生活與工作的壓力,也無須勞作,真正達到了“身”與“心”的雙重休整。旅遊是生活的休閑階段,是多種休閑活動的集合,旅遊者在目的地停留期間,除了吃、喝、睡等滿足生理需要的活動之外,所有其他活動,如觀光、遊覽、聊天、購物、棋牌、健身等都具有鮮明的休閑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