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現代旅遊是新型的高級消費形式
首先,旅遊動機是人們較高層次需要的表現形式。恩格斯曾對人類生活需要進行過三個層次的分類:一是生存需要;二是享受需要;三是發展需要。按上述分類,旅遊顯然與第二層次和第三層次需要密切聯係。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著名的人的五個層次需要理論:
(1)生理需要:食物、飲水、氧氣等。
(2)安全需要:治安、穩定、秩序和受保護。
(3)愛的需要:情感、集體榮譽感、感情聯係。
(4)受尊重的需要:自尊、聲望、成功、成就。
(5)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
這些需要的關係可類比為金字塔式層次,塔底為生理需要,塔頂為自我實現的需要。隻有在較低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才會向上一級層次的需要發展。人們決定外出旅遊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兩個較高層次的需要有密切聯係。所以,旅遊動機是人們較高層次需要的表現形式,較高層次的需要轉化為消費行為,一般都是以高級消費形式表現出來的。所以我們說,現代旅遊是新型的高級消費形式。
其次,旅遊是一種以精神享受為主的消費。在旅遊過程中,旅遊者以任意的空間和時間形式自由審美,使遊覽中的景觀“感發心情和契合心情”,從而獲得特殊的審美效果。旅遊給旅遊者帶來的精神享受可細分為托誌、泄憂、陶情、省悟等。從發展趨勢看,旅遊消費中精神享受的地位更為重要。
再次,旅遊是一種文化性很高的消費。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現代旅遊是現代社會文化的產物中去認識,也就是說,要認識旅遊活動主體的文化特征,認識旅遊活動客體的文化特征,認識旅遊活動媒介的文化特征,一句話,要認識旅遊活動三要素與一定社會文化緊密相關,離開社會文化就不可能產生現代旅遊,文化性很高的旅遊消費當然也就不會出現。
最後,旅遊是一種經濟性很高的消費。這主要表現在,一方麵,旅遊消費的發展水平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製約;另一方麵,旅遊消費的發展又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四)現代旅遊是現代社會現象的綜合反映
所謂旅遊是綜合性社會現象,按照申葆嘉教授的解釋,“是指旅遊現象是多種不同性質、不同功能的社會活動的相互關係。綜合性並不是形式上的聯合或結合,而是實質上的各種活動的集成或整體化過程。亦即各類不同性質和功能的活動之間,為達到共同目標而存在的有機聯係,這是使看起來互不相關的各個局部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之間的聯係”。如果我們把一次旅遊活動作為一個完善的運動過程看待,就不難發現其運動形態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線上運動,即旅遊者從離家外出到結束旅遊返回,旅遊者始終處在移動狀態;一部分是點上的運動,指旅遊者在旅遊目的地的逗留活動。旅遊者在“線上”和“點上”的運動過程都是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發生和進行的。由於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都要同這一社會環境中的諸多方麵接觸和打交道,這一環境中的幾乎一切現象都程度不同地作用於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之中,因而旅遊活動也就成了社會環境中各種現象的綜合反映。
(五)旅遊因運動而存在
“旅遊因運動而存在”的觀點由申葆嘉教授提出。王健(2009)認為這裏所稱的“運動”隻能理解為“旅遊者的運動”,他們的運動軌跡體現了旅遊運行所特有的、由一係列點和線構成的一個封閉的環:旅遊者從原住地出發,借助各種交通工具,穿梭於各個旅遊目的地或中途經停地,旅遊結束後又回到原住地。為旅遊者提供各種旅遊服務的機構是不動的,都停留在各自的位置上,在各個點和線上滿足旅遊者的各類需要,在各個點和線上形成與旅遊者之間的各種關係。在理解旅遊的這一本質屬性時需要把握住3個要點:①旅遊者是旅遊運動的主體;②旅遊者的運動軌跡是在線和點之間的運動;③線點運動中形成的各種關係以旅遊者為核心。因此,旅遊因運動而存在,旅遊運動和一係列關係因旅遊者而產生,否則,旅遊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