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1 / 3)

錢曾少時也曾讀過這篇雜論,且非隻此一篇。北宋嘉祐年間,老泉攜二子蘇軾、蘇轍到京城開封,晉見翰林學士文章聖手歐陽修,並上呈所寫文章二十二篇。文章一經傳出,"開封紙貴",士大夫爭相傳誦,學者競相效仿。這二十二篇古文,錢曾都曾拜讀,多數篇章可默誦。今日聽如是講來,錢很想再讀一遍,心中不免暗怨自己先前怎未想到,這架木假山不正與蘇門三峰最為關聯嗎?與《職貢圖》何?笨伯!

錢曾還在一架黃花梨書架左右上下找尋蘇洵大作時,隻見如是纖指一點,早有伶俐書童,小心翼翼取下一函嘉祐八年梓刻成集的宋版《嘉祐集》。"木假山記"正在是集第十四卷。

如是一下翻至這一章,隨之朗聲誦起:

"木之生,或蘖而殤,或拱而夭。幸而至於任為棟梁則伐,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讀至此,不知為何如是的聲調似有幾分黯然,神色略顯傷感。"其最幸者,漂沉汩沒於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啃食之餘,或仿佛於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然後可以脫泥沙而遠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幾何,不為好事者所見,而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勝數?則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讀至此,如是早已潸然淚下。錢曾和旁人見狀,不解其故,讀一段書,何以感佩至深,淚流滿麵?書房中隻有端坐在紫檀南官帽椅中的錢宗伯盡悉如是此時此刻心態,那是愛妻由木假山的不幸遭遇,聯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命運,故才失態於眾人麵前。

柳如是對木假山的悲情感喟,遠比蘇洵深重沉痛。木假山由樹木最終到木假山的漫長演變過程中所蒙受的種種不幸,對柳而言,簡直是感同身受。木假山形成演變中的道道惡疐,無一不隱喻著柳如是坎坷生活中的重重遭厄。若以木假山際遇之多災與柳如是命運之多舛兩相比照,即知如是傷心之緣由。

"木之生,或蘖而殤",

柳之幼,即人青樓盛澤院。

"或拱而夭"。

柳及長,被返鄉宰相周道登買於勾欄,強納為妾,故相寵姬中以柳最稚、最明慧,常被老而彌騷的主人抱至膝上,教以詩文之藝,不久遭周府群妾譖攻謀害,幾欲慘死於私刑之下。

"幸而至於任為棟梁則伐,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

雖玉女生成,柳亦飄零,流落鬆江一帶,得名士宋轅文愛慕,稍安,又遭雲間劣紳,勾結官府,以有傷風化之名,為郡守所驅。此前,柳如是己與情人宋轅文分手,柳遭郡守驅逐之時,宋竟不能給柳三尺之地以安身,卒乃捍格阻障,表麵上勸如是"暫避鋒芒",實則棄之而不顧。令如是困迫抑鬱,如是憤然抽刀斷琴,以示絕交。

小人亦必於大節有虧,清兵入關後,宋即變節仕清,更遭柳鄙視。宋竟遷怒於錢謙益,陷之以惡誣。文人無行,有以如此,陳寅恪給予痛斥,擊其要害:

"明季南都傾覆,(徽輿)即中式鄉試,改事新朝,頗稱得誌,而河東君則已久歸牧翁,東山酬和集之刊布,絳雲樓之風流韻事,更流播區字,遐邇俱聞矣。時移事改,事變之多,轅文居燕京,位列新朝之卿貳,牧齋隱琴水,乃故國之遺民,誌趣殊途,絕無幹涉。然轅文不向慚愧其少時失愛於河東君之由,反痛詆牧齋,以泄舊恨,可鄙可笑,無過於此。"

柳如是仍在吟誦蘇老泉的《木假山記》,吳儂軟話間,分明聽出幾分哀木傷情的感慨,"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柳識詩人臥子陳子龍,詩文唱和,兩情相悅,燕爾同居,累遭子龍祖母摒斥,斷不準愛孫與名妓結縭。柳欲求侍妾之位,竟不可得。柳陳情感傷痕日深,二人痛苦不堪其受。

木假山"則其最幸者之中……出於湍沙之間,而不為樵夫野人所薪,而後得至乎此,則其理似不偶然也"。

崇禎庚辰年冬日,柳如是著男裝,浮流乘船到虞山,叩響文壇泰鬥錢謙益的府門,"初訪半野堂",上呈"柳是公子"名片。錢為晚明大名士,每裏都會收到許多求見名片,不勝其煩,匆匆掃了一眼,回絕了。以下柳陳之間發生的故事,乃柳如是命運之轉折,亦恍夫木假山之最幸者!值此要關節處的深情描述,女作家趙銳的狀寫頗為傳神:

"然而,當他(錢謙益)第二天又接到一首柳公子派人送來的小詩時,他立刻明白自己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心急火燎地登上了柳公子客船,滿腹狐疑地邁進柳公子的船艙,不出他所料,柳公子原是超凡脫俗的美人!這時,楊愛嫣然一笑,隨即拿出詩詞和書法請老先生指正,飄逸的才情讓老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動心。告別時,錢謙益囑咐‘以後你就用柳是這個名字吧。我再字你如是,作為今日的證盟"。楊愛欣然應允。就這樣,傳奇才女柳如是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