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雲樓木質結構,青磚粉壁,兩架樺木樓梯的轉折處,一麵楠木護牆板襯映著一架木假山。木假山被托承在一隻圓麵五足櫸木香幾之上,櫸木雖為良材,但畢竟普通價廉,民間百姓亦多用此木打製家什,卻偏偏得如是青眼看顧,用心是讓此幾與櫸木樓梯融合一色,不搶眼,不掩假山之氣。
木假山植於一橢圓形聯體帶圈底加如意足托座的漢向玉高盆中。石盆通體乳白色,其間黃色土蘚,累累墳起,識者自知其年代曠遠,又與石盆環外壁雕刻的隨形開光內的卷雲紋相互比鑒,當鑒為唐盆無疑。
這架木假山原配唐代石盆,乃於順治十二年出土於長安郊野一座頗具規格的唐墓中。當地農夫荷鋤掘地犯此墓,墓門洞開,墓內金銀陪葬物,立遭哄搶。等到長安城書院門內古玩大商戶寶唐軒的老板聞訊,星夜兼程趕到時,墓室內外已是一片狼藉,觸目所及滿是朽爛的彩繪棺槨殘片。沉重的漢白玉墓門等石構件,橫七豎八地仄歪羅疊在一起。這些石頭在明代,遠不像今日這樣是好古者尋覓的值錢古董,也因此逃過了一場洗劫。
寶唐軒的老板是行內的高手,親自下到這座唐墓的中室,劫後之餘,多費搜尋,當真讓他找到了好東西。此物正是當地農夫、小古玩販子,視而不見、棄如敝屣的漢白玉石盆。他先發現了石盆,一眼看上去,以為是花盆,翻弄審看中,見盆中殘留著細碎的小石粒,盆中和盆附近散落著幾十枚大小差不多和杏核一般的鵝卵石,寶唐軒老板不禁大過望,驚呼:"石盆,石盆。"這的確是一隻植供石山的石盆,唐時若要將石山養在盆中,防其倒覆,多用調和好加糯米汁的三合固定支撐起石山,表麵為美觀,再嵌綴一層立插著的鵝卵石,彩色的或一色的均可,此藝綿延千載,傳承至今。
古玩商急忙四下裏找尋石山,眼裏盯著的是石頭,好半天,未有收獲。也折騰乏了,一大理石盆太湖石屁股坐在石件上,小想一會兒,無意間腳下碰到了一截木樁樣的東西,撿起一看,此物兩尺多長,最寬處三寸許,上手感覺極為輕飄。古董商立馬來了精神,吩咐夥計拿出墓外,就著燭光細辨。這截木頭似有孔洞,疑被塌土搪塞,遂命夥計取竹刀、棕刷剔除刷淨積垢。不到一個時辰,隻見一峰瘦骨岑岑的木假山峭立在眾人麵前。老板見後,驚得一言未發,忙命夥計,速用軟布裹好,舁石盆上車,連夜返回長安城內。
一個月後,長安古董圈內爆出了驚人消息,說是寶唐軒得手一隻新出土的唐朝木假山,原物原盆,連盆中的老土都在,瘦峭極了,簡直和唐代大畫家閆立本所畫《職貢圖》裏小廝手捧的峰石一模一樣,是唐皇的貢品。
寶屆軒的老板,坐擁寶山,不慌不急,非勝流名士難得一見木山尊容,還放出話來,叫什麼"不待俗眼",其實說白了隻是老板耍的一個行內的小手腕,不過是想奇貨可居,漫天要價而已。有幾個實力雄厚的同行想倒過來,老板倒是給了麵子,讓他們上了幾眼,詢價時,又堅不出價,這買賣肯定做不成了。
這架木假山拿到店中後,老板早就想好了,不賣給本地人,同行更不賣。老板十分明白,這件古物,能賣多少銀子誰也估不準,全靠你的客人情況而定,隻要熬得住,不愁賣不出天價。這架木假山恐怕不止在長安城內找不到第二件,縱是京城的古玩廠肆也未必見得著。孤品、孤品、絕然是孤品!老板常常這樣給自己鼓勁,再加上最重要的是得手這架木假山幾乎沒用銀子,沒本兒,何愁留不住。
古玩行內,有兩句話:"一物一主。該誰的就是誰的。"這話應在了錢謙益族曾孫錢曾的身上。此時的錢曾已是名噪江左的詩人、藏書家,為錢宗伯的入室弟子,絳雲樓遭火燼後,錢謙益痛定思痛,將餘燼之典籍書冊,包括一些珍貴的宋版,盡數轉贈嗜書如命的錢曾,大大充盈了"也是園"藏書樓。
此時的錢曾,人性中惡劣的一麵尚未顯露出來,對柳如是也算是不違禮數,甚至有點想討好這位年輕貌美的才女,倘論輩分,卻是他的曾祖母。那一架木假山便被錢曾送給錢謙益做生日壽禮,可錢府上下,連丫鬟花役都曉得,錢少爺是在投如是之所好!錢曾是如何得到這架木假山的呢?說來頗具古人美妾換寶馬的豪舉異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