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自序(2)(1 / 2)

一代宗師陳寅恪先生一生名動天下,心係古賢,澤及名媛。二零零一年,香港三聯書店將陳先生窮盡十年心血發軔於抗戰期間的《柳如是別傳》再版刊行天下,是別出心裁別致地演繹曆史和人物的卓絕文筆,非文壇巨擘莫能辦也。老實說,這是一部我讀的很認真、很費氣力的書,陳寅恪是用了怎樣的手段著述該書?那是迥異於兩千年春秋手筆的絕塵妙撰!海內鴻儒,掄五丁大斧.獨辟蹊徑,在浩如煙海的明清詩詞中去索引、尋繹柳如是的人生經曆、命運。我想在書中弄清與柳如是有關的每一件事,都必須平心靜氣、字斟句酌地精研大師引出的有關錢柳因緣的詩詞。此類詩詞體量巨大,陳先生卻是那樣精深、細膩、情趣盎然地詮釋、解密它們,常人看來,非用移山填海之力不可。豈知這力量竟源於一粒紅豆,一粒“此物最相思”的紅豆。

半個多世紀前的四十年代,烽火連天,抗戰軍興,清華、北大等內地大學,紛紛南遷。此際的陳寅恪授業於西南聯大,在客寓滇邊、羈旅天涯的孤寂中,於雲南昆明“偶購得常熟白茆港錢氏故園中紅豆一粒,因有箋釋錢柳因緣詩之意”。正是這一粒拳握先生學心的紅豆,竟引先生綿綿幽思向顧於吳江故地的紅豆山莊,神馳於三百年前明末風雲變幻的遙遠天際……人們在江山易色的血雨腥風中,分明看見了那一枝搖曳綻放著淒婉馨香的美麗奇葩——柳如是。

以陳寅恪的淵博才識,他一定知曉,這粒令他萌生寫作《別傳》的紅豆,當年也曾喚起柳如是、錢謙益最後的詩情嘉意。

三百多年前,在距長江岸三十裏遠的常熟白茆,有一座柳錢晚年幽居的別業——紅豆山莊。山莊之名,顧名思義,得於一株在明末已曆四百餘歲的紅豆樹。原生於雲南亞熱帶的紅豆樹移植在江南郊野,且複承受了四百多個春夏秋冬,難以計數的日陽月陰風箱雨雪雲喝雷賁,仍是軀幹挺立,綠葉蔥蔥,隻是那談黃粉白的花朵所孕結出的一英英似血如燈的紅豆,往往五十年難得一見。山莊有賴名樹而譽滿天下,大有淵源可尋。"紅豆樹自從明代嘉靖年顧耿光從雲南移植於同中之後,開花結籽的時間,都有據可查的,據徐昂千《芙蓉莊紅豆錄》說紅豆樹開花結籽共有十一次。"依學生看來,它最令人難忘、最富人文況味的深情綻放,當是在一六六一年春天。正值錢謙益八十歲生日,十二年未開的紅豆樹一夜間含苞吐豔,一時間賀喜的友朋名流聚滿了山莊,正所謂春滿壺中留客醉,茶香座上待君來。這是錢謙益作為明代東林黨領袖和文壇兩朝元老,避居鄉村以來最後的風采,可以說是生命的絕啊,也是人生旅途一抹絢麗的夕陽晚照。他興奮異常,在勝流滿堂的花廳裏,奮筆書寫了八"看紅豆花詩"的絕句:

草木為兵記歲華,平泉花木盡泥沙。

未應野老籬前樹,湧出全輪別種花。

花房交絡帶香纓,竊白輕黃暈不成。

記取中央花藏處,流丹一點自分明。

寂曆香塵界畫簾,小欄綈幾供香嚴。

算他紅白閑桃李,都與兒郎插帽簷。

紅豆春深放幾枝? 花神作意洗妝遲。

應知二十年渲染,隻待催花數首詩。

香海花依小劫賒,也將花劫算塵沙。

夜摩天上人應笑,誰放人間頃刻花。

會尊檀板落花天,樂府新翻紅豆篇。

取次江南好風景,莫教腸斷李龜年。

老去羞花懶賦詩,棄將才盡為君嗤。

東中大有司花女,愁絕吟紅閣筆詩。

卻恐明年花信遲,都將好句定花期。

春工解道能雕刻,一瓣應標一句詩。

這一年的九月,草枯葉黃,秋意闌珊。"柳如是在園中遣童仆到紅豆樹下仔細探尋,終於發現了在密密的樹枝中有一隻豆莢,內有一粒紅盈盈的豆。這可是老人第一次發現自己的園中生出紅豆。紅豆生南國,秋聲傳一籽。老人隨之題詩曰:‘樹二十年複花,九月賤降,時結籽才一顆,河東君遣童探枝得之。"老夫不但要再寫十首絕句,還希望錢曾再賦十首,並且想博得同好的和聲。一種既欣喜又悲歎生命果實遲遲來臨的複雜心境,在詩中委婉流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