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啟檢舊篋,重讀此作,自慚淺陋。深感先生言詞懇切、義理淳深。此生唯有多讀書,以期“積糗計程而上”。
學生小作《柳如是與絳雲峰》,初創靈感,實為先生啟迪。辛巳年,先生擬寫一部小說,定名為《莊子顯靈記》,曾將小說的切入點講給學生聽"二十世紀的某一日,考古學家在蒙地,掘出了一隻古蘚斑斕的瓦甕,叩之,其音風發天籟,有六部之音所未具者……"雲雲。不久,先生導之以套曲,結之以詩詞,主段落乃高華典雅之自由體,完成《莊子顯靈記》,鍾川嶽之靈灝,貫三教之潛通,獨開文體生麵,冠冕人文。此記醞釀於京津兩地,述著於法京巴黎,辛巳年仲冬,由廣陵書社將此偉著線裝付梓,天下學人無不競相傳誦。
邵盈午先生於數年前發表《範曾畫傳》一書,成書前,我在先生京都寓所,得觀初稿,先睹為快。推揚吾師之文化精神,亦傳倫畢生之願。二零零一年,首都北京,發生了一件在中石文化發展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事情,北京翰海藝術品拍賣公司在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出人意料地上拍了一件明代案幾靈璧石山,其意義不遜於當年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第
一次將中國古石入藏館內。於是乎,傳倫以這一方靈石為行文之棋子,更以先生"蒙地掘甕"之妙構,架設框架。先生偶為遐思,亦必珍奇靈雋,"蒙地掘甕"其若釣鱗出淵,坐令弟子
悉尊義蘊,雅意翻新,借以鋪陳事故,俟《張傳倫說供石》脫稿後,又寫出了這部穿越數百年時空隧道頗具小說三要素的敘事文化大散文。由始至終先生乃貫穿全文、擔綱挈領的重要人物。另有一位主線人物,便是明末才女柳如是。文中還有一位美國藏石家,理查德·羅森勃姆,亦為真實人物,是美國著名的藝術家,從事鋼鐵雕塑,是世間公認的中國案幾古石第一收藏大家。天不假年,此公十年前病逝於美國。其藏石多已化私為公,生前便贈給了美國的幾家著名的博物館,永葆厥美。一個老外,激情弘揚中國石文化,殊可欽敬。石藝高古而雋奇,且蘊藉深蔚,古為今用,今亦為洋用,中國石文化的無窮魅力可見一斑。詎知成書後,我恍然悟識,驚喜學生拙作恰與先生姑祖著名書畫大家陳衡恪二弟陳寅恪於四十年代在昆明購得一粒紅豆後,不禁逸興豪發,寫出了一部皇皇八十萬字的著《柳如是別傳》一事,亦乎關聯。晚輩學子,幸與先賢大師之睿思,巧然暗合,豈不令弟子蹲蹲拜舞,何快如之!寅恪先生的乾坤浩卷,植根於一粒植物的小小種子——相思紅豆,學生的怡情小品,發端於一方形成於九億年前的靈璧古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