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植物性食物中的根莖瓜果醃製成脯,在宋代更為流行,如蘿卜、萵苣、竹筍、雪裏蕻、黃瓜、大棗等。《山家清供》還具體記載了當時以“甘脆”聞名的“琅玕製法”。由於素菜的發展,還出現了專門總結蔬菜烹製方法的《本心齋素食譜》和記載素食為主的《山家清供》和浦江吳氏《中饋錄》等書,記載近百種素菜的烹製方法。宋代的美食家蘇東坡、陸遊都是十分稱讚與推崇素食的。蘇東坡《菜羹賦》就是代表作。其三,製作技藝,日益精細兩宋是我國幾個民族政權並列時期,宋與遼、金統治者之間的戰爭與人民間友好往來都比較頻繁。由於人們的流動促進了各民族間的烹飪技術的交流,南方與北方烹飪技術的交流,城鎮與山村間的烹飪技術的交流局麵,為烹飪製作技藝的提高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由於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取長補短,使菜肴與糕點製作技術日益精細,更加重視選料、刀工、調味和形色。同一菜料可製作多種佳肴,如豬腰子,唐代以前是人們視為下腳料作,而宋代,由於製作技術的改進,能烹製出各種味道或形色的菜肴達十五種:即酒醋白腰子、荔枝白腰子、水龍腰子、假淳菜腰子、腰子假沙肺、軟羊焙腰子、大片腰子、二色腰子等。
從燒製方法來看,有炒、煮、蒸、焙等不同;從形色來看,又分人字形、片形、荔枝形等;從配料來看,有酒、醋、脂、羊肉、豬肺等,真是不愧於廚師妙手之創造。隨著家禽、家畜飼養的發展,肉禽類已成為兩宋菜肴的重要來源之一;貴家富賈為常見菜,而鄉村仍是招待客人的主要菜。今介紹主要菜肴:爐焙雞用雞一隻,水煮八分熟,剁作小塊,鍋內放油少許燒熱,放雞在內略炒,以鏇子蓋定,燒極熱,酒醋相半入鹽少許烹之,候幹,再烹。如此數次,候十分酥熟,取用。選自浦江吳氏:《中饋錄》。我國是世界上養雞、食雞的最早國家之一,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三門峽廟底溝和旅大市羊頭窪新石器時期遺址中發現了距今達四五千年的家雞遺骨。江浙一帶,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後,分別定都在今蘇州與紹興的吳和越兩國已有大批養雞供食的記載。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已提到楚國的珍美食品“露雞”,有學者認為,這就是“澆鹵雞”。宋代時,雞以蜀雞、魯雞、荊雞和越雞為最著名。雞已成為招待客人珍貴菜肴之一。烹飪方法日益多樣,以精做、燒、焙、烤、蒸、鹵、醃等為常見;或整隻上桌,或切塊燒炒供食、或作雞羹等。這種爐焙雞,先煮後炒,反複烹製,成為一味味鮮汁濃酥嫩爽口的南方名菜。這種食法,清人朱彝尊撰《食憲鴻秘》轉錄,至今尚在民間流傳,為人們所稱讚。黃金雞(開水去毛)雞淨洗,用麻油,鹽水煮,入蔥、椒,候熟擘釘,以元汁別供。或薦上酒,則“白酒初熟,黃雞正肥”之樂得也。
這是唐宋時期烹製簡便的一道名菜,盛在白盤中,雞色黃如金,香氣撲鼻,引人食欲。故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句說:“堂上十分綠醑酒,盤中一味黃金雞。”這種烹調方法,有利保持雞之本味與營養價值,中醫認為,雞性溫味甘,是溫補脾胃、補氣、補血、補腎之良藥。早在葛洪《肘後備急方》已載,用烏骨雞一頭,以生地黃一斤,飴糖二升,煮爛服用。宋的醫藥書籍如《太平聖惠方》等把此菜用為食療菜肴供食。並指出如能用烏骨雞,其效能更佳。此菜不僅唐宋時盛行,而且至今民間一直流傳作為滋養強壯劑。東坡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州任內時,嚐戲作《食豬肉詩》:“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貴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選自周紫芝:《竹坡詩話》。蘇軾不僅是著名的大詩人,而且還是個美食家。他在各地時十分喜愛品嚐當地的風味菜肴,有時還親自仿製供食。許多地方還流傳著以東坡為名的菜點,如東坡肉、東坡豆腐和東坡羹等多種。這裏所錄的東坡肉就是蘇東坡在黃州時所作的《食豬肉》詩,介紹了黃州烹肉方法。其實,今東坡肉有幾種,浙江杭州與江西、四川和雲南等都有東坡肉。今雲南大理的少數民族結婚時還有新郎和新娘合吃東坡肉的風俗。杭州的東坡肉也是名聞中外的菜肴。相傳蘇東坡為杭州地方官時,發動民工疏浚西湖。大功告成時,百姓送上大批豬肉慰勞。東坡親自烹製,慰勞民工。民工就把此稱為“東坡肉”,流傳至今。撥霞供向遊武夷(今福建)六曲,訪止止師。遇雪天,得一兔,無庖人可製。師雲:山間隻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吊水器具),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自令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意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獨易行,且有團欒熱暖之樂。……豬、羊肉皆可。
《本草》雲:兔肉補中益氣,不可同雞食。參見《山家清供》的記載。這是南宋時流傳於福建與都城臨安的獨具一格的風味菜肴。如遇寒冬臘月,幾位親朋好友圍成一桌,用這種烹製方法品嚐兔肉,可增添友好熱烈的氣氛。風爐鍋中,湯沸騰,如浪湧江雪;賓主們夾著紅色的兔肉片在蒸鍋中頻頻擺動,如撥晚霞,故取名“撥霞供”。這種烹調方法,後人稱為“涮”,在宋代開始流行。兔肉、羊肉、豬肉都可以適用。東南沿海水鄉之地,以海鮮為多,湖中魚蝦頗多;再則宋代人工養魚開始推廣,水產菜肴日益增多。蟹釀橙這是一味深秋季節的風味菜肴,製作獨特,蟹橙兩味相配,酸鹹融合,為飲酒者的佳肴。這道菜烹製方法:“橙用黃熟大者,截頂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實其內,仍以帶枝頂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用醋、鹽供食,香而鮮,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興。”參見《山家清供》的記載。宋人宗奭說:“此物每至夏末秋初,如蟬蛻解;名蟹之意,必取於此。”蟹名很多,又有螃蟹、郭索、介士等名。“以其橫行,則曰螃蟹;以其行聲,則曰郭索;以其外骨,則曰介士;以其內空,則曰無腸。”
我國食蟹曆史悠久,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曆史,但食法較為簡單,東南沿海多食活蟹或蒸蟹,而西北地區則以醬蟹為主。唐宋時期,食蟹方法日益增多,有蒸、炒、煮、釀、糟、鹽等十多種,宋代還出現了《蟹略》、《蟹譜》等專門介紹蟹的曆史和種類等著作。此處所錄蟹釀橙,南宋時還成為宮廷菜肴。蟹肉以質嫩味美著稱,故宋代詩人有“不識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之句。蓮房魚包將蓮花中嫩房(蓮蓬),去穰截底,剜穰留其孔。以酒、醬、香料加活鱖魚塊,實其內,仍以底坐甑內蒸熟。或中外塗以蜜出碟,用“漁父三鮮(三鮮:蓮、菊、菱湯也)”供之。據林洪《山家清供》記載:以往在李春坊席上,曾受此供,得詩雲:“錦瓣金蓑織幾重,問魚何事得相容;湧身既入蓮房去,好度華池獨化龍。”李大喜,送端硯一枚,龍墨五笏。這是一味製作精致、風味異特的宴席菜肴,其色、香、味、形都好,受人喜愛。當時,古人還把它作為營養豐富的食療菜。唐代孟詵《食療本草》載:鱖魚有“補虛勞、益脾胃”的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還記載說:越州有個邵氏女子年方十八,但“病勞瘵累年”,後偶食鱖魚羹得愈。《宋史》也記載一個名叫李道的孝子,母病,多次想烹製鱖魚羹,為母增加營養。蔬菜,是古代佐食的主要原料,而宋代出現人造蔬菜如油麵筋之類,又豐富了素食的內容。豆腐是我國傳統的菜肴,據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說,始於漢代淮南王劉安,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南宋詩人楊萬裏《豆盧子柔傳》,以擬人的筆法,介紹了豆腐的身世。他說:“腐,諧音鮒,豆盧子,名腐子,世居外黃縣,由黃豆作成,色潔白粹美,味有大羹玄酒之風,曾隱居滁山,在漢末可出現,至後魏始有聽說……”宋代,以豆腐為主料的菜肴,品種之多,為宋人常肴。東坡豆腐就是當時著名的素菜。
它的烹飪方法,有兩種:“豆腐,蔥油煎,用研榧之一二十枚和醬料同煮。又方:純以酒煮。”《山家清供》卷下《東坡豆腐》。朱熹曾做豆腐詩說:“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術,安坐獲帛布。”宋代已出現了專門的豆腐店或豆腐作坊。素筍用好麩(今麵筋)六七個,扯如小指大條子。稱五斤入湯內煮之四沸,捺在筲箕(竹器)內,帶熱榨幹。先焙蒔蘿、茴香共半合,碾碎,不可細了。揀花椒片小半合,赤曲(紅酒曲)米大半合,以湯泡軟。杏仁一合許,去尖擂碎,用酒調湯。熬油二兩,於鍋內候熟住火。先傾杏仁入油沸過,次下麩及料物,用鐵鏟頻翻三四轉。嚐其鹹淡,逐漸笊(竹器)於器中。將溫赤曲,旋摻入捺實,以荷葉蓋上,用竹片拴定,以石壓之。三四個時辰可用。選自吳氏:《中饋錄》。油麵筋,具有筍味的素菜,酥鬆鮮香,汁濃味淳。唐宋時期,油麵筋為主料,加以多種配料,仿製成具有豬羊牛肉之味的各種素菜,以素充葷,促進了素食的大發展。如南宋都城杭州的飲食店鋪就有鼇蒸羊、奪真雞、元羊蹄、鼎煮羊麩、孔水龍麩、五味熬麩、假羊事件、假驢事件、假煮白腸等四十餘種之多,宋代詩人王炎稱讚說:“色澤似乳酪,味勝雞豚佳。一經細品嚼,清芳甘齒頰。”素食尤為佛道信徒所喜歡。酥黃獨芋艿,在宋代山村普遍栽種,北宋科學家蘇頌說:“今處處有之,蜀、閩、淮、楚尤多植之。種類雖多,大抵性能相近。煮熟食之,甘美不饑,厚有腸胃,去熱嗽。”蘇東坡說:“芋當去皮,濕紙包煨之。
火過熟乃啖之,則鬆而膩,乃能益氣充饑。今惠州(今屬廣東)人皆和水煮,冷啖堅硬,少味。”由此可見,芋艿食法已有煨、煮、薑、煎等多種方法。既可當菜又可充飯。“雪夜,芋正熟,有仇芋(喜愛芋者)曰:從簡(信)載酒來,扣門就供之。乃曰‘煮芋有數法,獨酥黃獨有一種世罕得之’。熟芋截片,研榧子、杏仁和醬,拖麵煎之,且白侈為其妙。”《山家清供》卷下《酥黃獨》。湯羹,在唐宋時期十分流行,不僅民間菜肴,而且宮廷宴席上都須上羹湯菜。尤其是南方為民間更常見。十遂羹石耳、石發、石棉、海紫菜、鹿角(海邊鹿角,藻類)、臘菜、天花蕈、鯊魚、海鰾白、石決明(鮑魚)、蝦魁(巨蝦幹肉),又用雞、羊、鶉汁及決明、蝦、蕈浸漬,自然水澄清,與三汁相和,鹽酎莊嚴(鹽酒調和),多汁為良。十品不足,聽闕,忌入別物,恐倫類雜則風韻去矣。選自陶穀:《清異錄》。這是以海邊藻類為主料,十味混合的羹,它的特點是汁濃味多、鮮美異常、風味獨特,是東南沿海居民的佳肴。此菜主料十味,配料六味,都是以鮮美著名的,其營養價值又十分豐富。《清異錄》作者陶穀,為宋初人,在介紹製作此菜時強調說:“十品不足,聽闕,忌入別物。”以免損害“十遂羹”的以海藻類為主的特殊風味。驪塘羹曩(以前)客於驪塘書院(今江西境內),每食後必出茶湯,清白極可愛。飯後得之,醍醐、甘露未易及此。詢庖者,止用菜與蘆菔細切,以井水煮之,爛為度。初無他法。後讀東坡詩即《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亦隻有蔓菁、萊菔而已。
詩雲:“誰知南嶽老,解作東坡羹。中有蘆菔根,尚含曉露清。勿語貴公子,從渠(他)嗜膻腥。”從此可見二公之嗜好矣。今江西多用此法者。這是流傳於江西的素菜羹,清淡爽口,為醒酒佳肴,因為以宋代江西驪塘書院為最佳,故名驪塘羹。宋代文人學士,注重素食,認為多食素有利於養生。兩宋都城汴京、臨安均開有素食店。蘇東坡《菜羹賦》說:“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其法不用醢醬,而有自然之味。”宋人林洪《山家清供》、陳達叟《本心齋蔬食譜》記載宋代數十種素菜的烹製方法,十分可貴,不少方法至今流傳於民間。金玉羹山藥與栗各片截,以羊汁加料煮,名“金玉羹”。這是一味營養豐富的葷素相融的羹湯,盛在湯碗,黃白相映,正如金玉,故取名金玉羹。經常供食,具有開胃健身的滋補強壯的功能。山藥,薯蕷的別名,據宋人羅願《爾雅翼》載,因避唐代宗諱豫,改名薯藥,後又避宋英宗諱曙,改名山藥,或名山芋。性溫味甘,中醫認為有補腎氣、健脾胃之效。北宋宰相王旦病重,皇帝親自為他燒山藥粥賜他補身體。
玉糝羹東坡一夕與子由(蘇轍)飲,酣甚,槌蘆菔爛煮,不用他料,隻研白米糝,飲之。忽放箸撫幾曰:“若非天竺(古印度佛國)酥酡,人間決無此味。”選自《山家清供》。這是一味以蘆菔和米而煮成的素羹,色香味皆奇絕,為山村風味菜肴。和米為糝供食,曆史久遠。《墨子》記載,孔子在蔡、陳之地受到絕糧的厄運,隻能吃藜葉和米的糝,卻不見米粒。唐宋以後日益流行,品種日益增多,有山芋糝、雞肉糝、牛肉糝等。後人在配料中還加入當歸、人參、砂仁等,又具有補益祛風和健胃溫脾的效能,可為冬令的滋補食品。糟豬頭、蹄爪用豬頭、蹄爪煮爛,去骨,布包攤開,大石壓扁實,落一宿,糟用甚佳。選自吳氏:《中饋錄》。這兩種都是宋代都市飲食店鋪中常見的冷盤菜,價廉物美,為市民佐酒佳肴。豬頭、蹄爪等在上古被人們視為下腳料,很少單獨作為一道菜上桌。秦漢以降,豬頭食用日益流傳。北魏《齊民要術》中的“蒸豬法”就是詳細地介紹了吃豬肉的方法:“新鮮豬頭去其骨,煮一沸,刀切細,水中治之。加酒、鹽、豉調和其味。然後蒸熟,拌以幹薑椒等可食。”宋時嗜食豬頭肉者不少,據《東坡誌林》載,蜀中有一位和尚,常食蒸豬頭肉,被人稱為豬頭和尚。但李時珍《本草綱目》卻告誡人們說:“豬肉,毒惟在首,故病者食之,生風發疾。”腳爪食法,《齊民要術》也有詳細載述。宋代藥物家唐慎微《政和本草》說:“豬之四蹄,主婦人乳。”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豬蹄爪煮爛成湯,加通草,食之可補婦女乳汁。此方至今流傳民間。醬佛手、梨子梨子帶皮入醬缸內,久而不壞。香櫞去穰醬皮,佛手全醬。新橘皮、石花(海邊藻類)、麵筋皆可醬食,其味更佳。
這裏分別介紹了以佛手、梨子、石花等五種果品料的醬菜,清脆爽口為其共同特點,是宋代夏令之佳肴,江南尤為流行。我國醃菜曆史悠久。但早期多以菜類為多,唐宋以來,用果品類為醬菜也日益增多,這裏介紹的就有佛手、梨子和新橘皮,這就擴大了醃菜的原料,品種逐漸增多,尤其是用新橘皮切絲為醃醬,廢物利用,可算是創造。新青橘皮,其味苦辛,其氣芳烈,有治氣滯破積結及隔氣的效能。據說,宋仁宗每遇食後,常服數片,安神調氣。這就是用青橘皮一斤,先浸去苦味,去瓢煉淨,白鹽五兩,炙甘草六兩,舶茴香四兩,甜水一鬥煮之,候水盡慢火焙幹供食。中醫認為它有“消食、解酒、益胃”等作用。宋人方勺記載:“橘皮,寬隔降氣,消痰逐冷,有殊功。他藥多貴新,惟此種貴陳。須洞庭者最佳。”用橘皮為醬,加糖拌和可供食用,不僅味美適口,而且有益健康。第三節居室我國古代建築發展到兩宋,無論是在城市建設,或是宗教寺塔建築,或是園林建築,或是民居等多方麵取得了新的成就。一、城市的防禦建築宋代的城市比唐代增加。城市建設,包括城防建築、公共建築、城鄉民居和店鋪建築等在宋代又有新的進展。宋代的城市防禦性建築有城、廓、濠等,視城市等級有所不同,一般說來分京都、州府和縣城三個層次。北宋汴京開封府有宮城、裏城與外城三重,頗為堅固。軍事防禦性強,因它為天子所在。宮城,又名皇城,是皇帝操政與生活的地區,周圍達五裏大的規模,呈方形,城牆起初為板築土城,至大中祥符五年(1012)開始在土牆之外夾築磚牆。用磚夾築城牆,加固城牆,增強了防禦力。這是城牆建築方法的改進,開創了磚築城牆的曆史。城牆四周開了七扇城門:正南三門、東麵二門、西麵一門、後北一門,各城門都有軍士把守,十分嚴密。
大內(皇宮)正門,宣德樓,列五門。門皆金釘朱漆,壁皆磚石間,鐫鏤龍鳳飛雲之狀,莫非雕甍畫棟,峻桷層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樓,朱欄彩檻,下列兩闕亭相對,悉用朱紅杈子。《東京夢華錄》卷1《大內》。
內城,或稱裏城,即舊京城,方圓約二十裏許;其城牆也是板築土牆。周有城門十,角門子二。裏城外有城河,水深三尺。有些地段還是利用其他河流如金水河,景龍江聯結而成。外城,又名新城,五代後周世宗時所建造,北宋重修,是京都的最主要的防禦性屏障。城周五十餘裏,高四丈,寬五丈九尺,發動上萬民夫,花工五百餘萬。據載,“創機輪以發土”《長編》卷293,元豐元年十月丁未條。,即用“尺土梯、運土車”等機械工具,運土作牆,“堅若涎埴,直如引繩”。城牆之上還有許多防禦建築,如樓櫓、戰棚、馬麵,一般約是每百步設馬麵、戰棚,密置女牆;每兩百步置一防城庫,貯守禦武器。城周有十五城門,正南三、東牆四、北麵四、西麵四。“城門皆有甕城三層,屈曲開門”;南麵四門為正門,“直門兩重”。《東京夢華錄》卷1《東都外城》。東邊有東水門,為汴河出城水門。其門跨河,建築較為特別,由兩個陸門與一個水門組成;有鐵裹窗門,遇夜放閘垂下水麵,兩岸各有門,通人行路,出拐子城,夾岸百餘丈。西邊有西水門,為汴河入城處,其門的結構與東門相同。城外有濠,又名護龍河,闊十餘丈(或說五十餘步),濠內外皆植楊柳,水深三丈(或說一丈五)。因汴京城的形狀如臥牛,因而民間稱為“臥牛城”。
《水滸傳》七十二回說:“有古樂府一篇,單道東京勝概……臥牛城闊,相接四邊村。”州府城牆因城市功能有所不同,又可分一般州府,軍事重鎮等不同。一般州府多為兩重,如平江城(今蘇州市),南北長,東西短,城周回四十七裏。牆周有陸城門五重:即盤門、葑門、婁門、齊門、閶門;陸城門旁有水門一座,故水門也有五座。城門是稽查、防守的要地,上建城樓三間,用來望與守備;有的城門外加甕城,進城須經兩個轉折、兩道關口;甕城之外仍是城樓射擊火力的範圍之內,成為有效的防禦工事。城牆一般為版築土牆,外又夾砌磚石一層;這種內土外磚的城牆,是適應了火炮使用軍事的需要。城牆有馬麵建築五十餘處,與排列整齊的雉堞相配,防禦的設施相當完善。府衙,在城當中,稱為子城。相傳平江子城為春秋時伍子胥所始築。但據考證,是唐代修建,子城為板築土牆,牆外也有濠。南宋靜江府(今廣西桂林市)城防建築更為嚴密而堅固,體現了軍事重鎮的特點。靜江府的子城,始建為唐代,南宋時為靜江經略使駐地。該城選擇在山水之間比較平坦的位置,東濱漓江,江水自北向南流,可以通航,城之四周都是挺拔秀麗的山峰,西麵及西北麵的山峰緊靠城邊;城內也有幾座小峰,其餘地勢平坦,南靠南陽江。因此,該城充分利用山水地形作為城防設施,把山城與平地城巧妙地結合起來;城牆的平麵形狀是個南北向的矩形,全城分為子城、內城、夾城、新城、西外城及南外城等六城。子城,方形,府治所在。城西外城與南外城均是子城的防禦性建築,城牆高度一般為二至三米左右。
城壕也是利用原有的東江、南陽江分為城東、城南的城河;隻是西邊、北邊為新開城河。外城,位置十分特殊,在府城與城壕之間,又名陽馬城,用磚石砌成。凡在重要的城門部位,陽馬城的城牆都圍繞城門建設,構成一個大甕城,對城門處,陽馬城都做出城門,同時還做出虎蹲門五座,以利防守。由於軍事防禦的需要,城牆尤為堅固,全城均用石塊為基礎,內部夯土,外砌磚牆;寬度與高度為一比一,剖麵成正方;牆頂設磚做女牆(垛口),女牆兩個折角,中間為一拓眼,每個距離約三米;城門計十八座;上建城樓有八座,駐兵設崗;府城門沿口普遍采用圓形券門(宋代城門洞口一般多為方形或圭角形)馬陽城門洞口為圭角形;東城牆與西城牆的拐角隱閉處,還各開暗門,亦是軍事性建築。城牆拐角外建有團樓(圓形角樓)七座,馬麵樓(又名硬樓)二十八座,四平開窗平頂。此外,城牆之上還建立三麵亭、望火樓、烽煙樓等望性建築等。邊疆的瀘州原無城牆,因戰爭的需要,也逐漸完善城牆的建築,在北宋,瀘州未建城牆,僅有“籬寨”,城周僅用竹子圍圈,至皇岉二年(1050)開始改為木柵,到元豐六年(1083)才有帥臣王光祖奉命新建,發軍廂軍一千五百人,建築土城下為泥牆,其上仍加木柵;大觀元年(1107),因怕“夷人”襲擊,開始在“瀕江”外,用石疊砌堤岸,上築城牆,修建樓櫓。政和五年(1115)守臣孫羲叟再次大規模修建城牆,調集工兵役人數千,從三月初一動工到十月完畢,化工六十二萬之多,費錢二十一萬三千貫。東西瀕江石牆,高達二丈二尺,下闊二丈,上收一丈;南北西三麵為土牆,高為一丈三尺,下闊三丈,上收一五丈。南宋進行多次擴建、維修,成為一座相當規模的城牆。城周一千二百四十九丈,計九裏餘。嚴州(今浙江建德),是個山區州城,範圍較小,據宋代方誌《嚴州圖經·城社》記載:
羅城周回十二裏二步。城有門八,東曰望雲,南曰定川、曰安流、曰安泰、曰和軍,北曰嘉貺,東北曰百順,西南曰善利。
縣級城牆一般為一重,其範圍大小多為州府城之一半。據南宋《鹹淳臨安誌》記載,都城臨安府所屬的九縣,大者五六百步,小者兩三百步的範圍,均建有城牆,高約二丈左右,寬約一丈;大多為板築土牆;城牆之外有濠,大多二丈寬左右。城門之外的城壕之上架起吊橋,以利通行。“壕上作橋,橋中作吊橋,暫時隔敵則可,若出兵則不能無礙。”參見陳規:《德安守城錄》卷1所載。二、皇宮殿閣宮殿建築,是我國古代皇帝辦理朝政與生活起居的場所,體現了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與尊嚴;宮內,又是一座座辦事、禁衛、防禦、服侍、供給等許多殿閣布局成宮與城相結合的建築群體,像一座相當規模的“城”,故多稱“宮城”;它是宋朝最宏偉、最壯麗的建築,但汴京開封府或行都臨安府,都是在州府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因此宮殿建築也帶上州府衙擴建的烙印,與唐代長安皇宮相比,自然遜色一籌。汴京開封,原是唐代汴州節度使辦事的機關所在地,五代十國時曾為後梁、後晉、後周的東京,建隆元年(960),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仍以東京為宮城,建隆四年(963)詔令按洛陽宮殿的形製與式樣進行擴建,宋人記述:
太祖建隆初,以大內製度草創,乃詔圖洛陽宮殿,展皇城東北隅,以鐵騎都尉李懷義與中貴人董役,按圖營建。初命懷義等,凡諸門與殿,須相望,無得輒差,故重拱、福寧、柔儀、清居四殿正重,而左右掖與龍、銀台等門皆然,惟大慶殿與端門少差爾。《石林燕語》卷1。
宮城擴建後,“自是,皇居始壯麗矣”。宋太祖立即親坐福寧寢殿,召文武大臣入觀。宋東京宮城,周回五裏,其城路呈方形,坐落在汴京城之當中,四周共有七個城門:南麵三門,當中為乾元(即宣德門),東為左掖門,西為右掖門。東麵二門:南叫東華,北叫門。西麵一門,即西華門。北一門即拱宸門。據《侯鯖錄》記載。宮城內之布局,仍為前朝後寢的格式。據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認為宮城依東華門與西華門之間的道路為軸線,把大內分為前後兩大分區四小區,前半區有大慶殿、文德殿、政事堂、樞密院、三館秘閣等,是朝廷主要的辦理政事機構與舉行大朝會的場所。而後半區,又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有紫宸、垂拱、崇政、延和等是日常視朝、侍臣供讀、保存先皇文物用具、後宮祈禱以及皇太後生活等場所;東部為皇帝後妃生活起居的場所;此外為後苑區,是皇帝後妃等宴遊的場所。宮城之城門建築十分壯觀,尤以南大門即宣德門,上建城樓,最為宏偉壯麗。據記載:
正門宣德樓,列五門,門皆金釘朱漆,壁皆磚石間,鐫鏤龍鳳飛雲之狀,莫非雕甍畫棟,峻桷層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樓,朱欄彩檻,下列兩闕亭相對,悉用朱紅杈子。
也就是說:宣德門為皇宮正大門,中有五個門洞,門樓兩側又有朵樓,自朵樓向南出廊道連接闕亭,其平麵呈形。東西各為左、右掖門。宣德門之內正殿名大慶殿,又名乾元殿,麵洞九間,東西配殿各五間。每遇大禮,車駕齋宿及正朔、朝會的大殿。“殿外左右橫門,名左右長慶;門內城南壁有門三座,是大會趨朝路。殿後有齋宿殿,再後為端拱門,是大慶殿後門。東西廡各六十間的長廊及左右太和門。前有殿庭,十分廣闊,除陳列各種朝廷儀杖外,還可容數萬人。”殿庭兩旁設樓,東為鍾樓,西為鼓樓。上有太史局生,測驗刻漏,每時刻作雞唱鳴鼓一下,則一服綠者執牙牌而奏之:“每刻曰:‘某時幾棒鼓。’一時(辰)則曰:‘某時’。”正殿之外,前朝還有許多殿閣。
正南門內正殿曰大慶,東西門曰左、右太和。正衙殿曰文德,西掖門曰東、西上閣,東西門曰左、右嘉岉福,大慶殿北有紫宸殿,視朝之前殿也;西有重拱殿,常日視朝之所也;次西有皇儀殿;又次西有集英殿,安殿也;殿後有需雲殿;東有平樓,宮中觀宴之所也;宮後有崇政殿,閣事之所也;殿後有景福殿,殿西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凡殿有門者,皆隨殿名。
此外,還有數十座殿堂、樓閣及後苑亭榭,數不勝數。政和三年(1113),宋徽宗命蔡京、童貫等大臣在原大內北的拱宸門外籌建一座新的延福宮。此宮坐北向南,中央的大殿名延福殿;另有一座殿名蕊珠殿,旁有碧琅玕亭;東門名晨暉門,西門名麗澤門。延福殿的左邊有穆清、成平、會寧、睿謨、凝和、玉、群玉等殿;其東建有蕙馥、蟠桃、春錦、芬芳、麗玉、寒香、拂雲、偃蓋、翠葆、鉛英、雲錦、摘金等閣。其西有繁英、雪香、披芳、鉛華、瓊華、文綺、絳萼、華、綠綺、瑤碧、清陰、秋香、叢玉、扶玉、絳雲等閣。會寧殿之北,疊石為山,山上建翠微殿和兩座小亭。有一座大閣叫明春閣,高度超過一百十尺,閣側有玉英殿與玉澗殿。閣背依附城基,築土植杏,名杏岡,覆茅當亭,廣植竹樹成蔭。延福宮的右方宴春閣,廣為十二丈,舞台四列,山亭三峙;開鑿圓池為海,跨海造亭,架石梁以升山,亭名飛華,橫度有四百尺高,縱深為二百六十七尺;疏泉為湖,湖中造堤以接亭,堤中造梁以通湖;梁上又造茅亭、鶴莊、鹿砦、孔翠諸柵,蹄尾動數千,嘉花名木,類聚區別,幽勝宛如生成,西抵麗澤,不類塵境。
北宋宮殿的建築,不僅在技術上有嚴格的規範,選料也是最好的,在裝潢上講究富麗堂皇。宋代宮殿中心柱梁,據宋人李誡《營造法式》記載,多用殺梭柱法與側腳法。殺梭柱法,是先將柱的高度分為三等分,上一等分又分為三分,柱徑由柱底漸漸地向上收,形成一種像梭形的柱身。所謂側腳法,是房屋立柱的腳跟微微向外,柱的首部則稍為向內收;房屋的正麵依立柱的長度為定,一尺側腳一分;側麵每長一尺,側腳八厘。房屋的角柱生高(即升高),就會表現出屋的曲線;角柱越高,屋簷的曲線就會越美觀。《營造法式》記載殿堂角柱升高的要求是:“前十三間殿堂,解柱比平柱生高(即升高一尺二寸);九間,生高八寸;七間,生高六寸;五間,生高四寸;三間,生高三寸。”此外,對柱礎、覆盆、鬥拱、藻井、屋頂等建造技術,都有一定的規模要求:如柱礎的規定:柱礎的方圓是信柱之徑,方三尺以下的,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厚減方之半;方四尺以上的,以厚三尺為準。
如覆盆規格: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如造“仰覆蓮華”,高度要增加覆盆的一倍。如屋頂鋪瓦,也有不同規格等級,宮廷中規定用黃色琉璃瓦;大臣府第用瓦,一般平民百姓隻能用板瓦等。如政和七年(1117)擴建的明堂殿,上圓下方(上圓像天,下方像地);內有十二堂,屋頂以琉璃瓦鑲邊,且飾銅鑄雲龍,各麵的欄杆又選用不同方向的彩色石料(黃、白、藍、黑、紅五色)雕劑;八窗、八柱,則以青、黃、綠相間;堂室柱門欄,以丹塗之。《文獻通考》卷74《郊社考》。北宋被女真滅亡之後,建炎元年(1127)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定都,三年閏八月,又升杭州為臨安府,為行在所,以州治為行宮。據記載:
宮室製度皆從簡省,不尚華飾。垂拱、大慶、文德、紫宸、祥曦、集英六殿,隨事易名,實一殿。重華、慈福、壽慈、壽康四宮,重壽、福寧二殿,隨時異額,實德壽一宮。延和、崇政、複古、選德四殿,本射殿也。慈寧殿(紹興九年,以太後有歸期建)、欽先孝思殿(十五年建,在崇政殿東)、翠寒堂(孝宗作)、損齋(紹興末建,貯經史書,為燕坐之所),東宮(在麗正門內,孝宗、莊文、景獻、光宗皆常居之),講筵所,資善堂(在行宮門內,因書院而作)。天章、龍圖、寶文、顯猷、敷文、煥章、華文、寶謨九閣,實天章一閣。
以上記述是南宋定都杭州之初的宮殿簡況。隨著宋金對峙局的形成與南宋政權的日益鞏固,宮殿建築日益增建,經過近百年的不斷擴建而完善,大致與北宋汴京不相上下,其規模為九裏範圍,比汴京宮城幾乎大了一倍。建炎三年二月“車駕初至杭州,霖雨不止。執政葉夢得奏事畢,因言州治屋宇不多,六宮居必隘窄,且東南春夏之交多雨蒸潤,非京師比。上曰:不覺窄,但卑濕爾。然自過江,六軍皆失所,朕何敢獨求安?”建炎四年七月六日,詔臨安府宜遷於祥符寺基創建。紹興元年十一月內侍楊公弼提出添造三百間的方案,也被詔減二百間。強調“務要簡省,不得華飾”,一再吩咐籌辦人楊公弼說:“止令草刨,僅蔽風雨足矣。椽楹未暇丹亦無害。”紹興二年七月,始建行宮南門及樓屋一所。
九月完工時,詔令臨安府書匾額“行宮之門”。十月,百官即從行宮大門朝謁出。當時“行宮外朝止一殿,日見群臣、省政事則謂之後殿;食後引事則謂之內殿。雙日講讀於斯,則謂之講讀。”宮內道路及百官朝見前所站立的房廊均未鋪建。一遇天雨,“百官趨朝、冒雨泥行”,“高宗移蹕臨安,殿無南廊。遇雨雪,則日參官於南閣門內起居。宰執使相立簷下;侍從、兩省、台諫官以下立南閣內;卿監、郎官、武功大夫以下立東西廊”。紹興三年正月才詔令修內司在行宮大門內至行宮大殿搭建“過廊”。同年年底,又把“底小卻薄”的宮牆加高增厚,並下了“越殿垣者絞,宮垣者流三千裏,皇城減宮垣一等”的禁令。不久,修內司又提出抽調忠銳第八將範溫部下二百人,再修行宮北門的建議,沒有得到高宗的同意。鳳凰山雖已劃為宮禁之地,殿閣尚少,參天樹木依然為鳥雀活躍場所。據宋人記載:
紹興初,高宗建行闕於鳳山。山中林木蓊如,鴉以千萬。朝則相呼鼓翼以出,啄粟於近郊諸倉;昏則整陣而入。噪鳴聒天。高宗故在汴邸,汴無山,故未嚐聞此,至則大駭。又以敵人之逼,聖思遂不悅,命內臣張去為領修內司諸兒聚彈射,而驅之臨平、赤岸間,蓋去闕十有五、六裏。未幾,鴉複如初,彈者技窮,宮中亦習以為常。《四朝聞見錄》丙集《宮鴉》。
紹興八年(1138),正式定都杭州後,宮殿建築步伐稍有加速。至紹興二十八年,“大凡定者二十年而郊、宮、省始備焉”王象之:《輿地紀勝》卷1《行在所》。。南宋皇宮至此初具規模。現將二十年中所建宮殿簡述如下:慈寧殿紹興九年(1139)建此殿正月動工,十月完畢。十一月八日,高宗親書“慈寧之殿”四字。“紹興九年,和議成,太後有歸耗,上命有司預作慈寧殿於禁中,亦曰慈寧宮。”垂拱殿紹興十二年(1142)建以前,行宮外朝唯有一殿,稱為行宮大殿。舉行各種儀式時,都需調換殿牌名,十分不便。這一年十二月十二日高宗命令內侍王晉錫在皇城司北主持修建垂拱殿,以供“朔日視朝之禮”用。此殿規模是:“五間十二架,修六丈、廣八丈四尺。簷屋三間,修廣各丈五。朵殿四,兩廊各十二間。殿門三間,內龍墀折檻。殿後擁舍七間,為延和殿。”此殿入元之後,改為報國寺。其寺多經興廢,一直保留至解放初。崇政殿紹興十二年(1142)建此殿在垂拱殿之左,似即平日所稱的舉行各種隆重儀式的金鑾殿。因紹興初年宮殿較少,常是一殿多用。其規模約和垂拱殿相同。據內侍陳隨應《南渡行宮記》載,崇政殿就是“隨時易名”的多名之殿。“郊祀曰端城,策士唱名曰集英,宴對奉使曰崇德,武舉及軍班授官曰講武。”此殿還有文德殿、大慶殿、紫宸殿等名。“文德殿,紹興十二年建。
正衙,六參官起居。紫宸(上壽)、大慶(朝賀)、明堂(宗祀)、集英(策士)。以上四殿皆即文德殿,隨事揭名。”潛說友:《鹹淳臨安誌》卷1《行在所》。損齋紹興二十八年(1158)建。這一年十一月,高宗對宰執大臣說:“朕於宮中嚐闕一室,名為‘齋’,屏去聲色玩好,置經古書其中,朝夕燕坐。亦作記以自敬。”“朕居宮中,自有日課,早閱章疏,午後讀《春秋》、《史記》,夜讀《尚書》,率以二鼓罷。尤好《左氏春秋》,每二十四日而讀一過。”《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高宗聖學》。後又把《損齋記》印本賜給近臣,表示與大家共勉之。有一次中貴人有市北方珍玩以進者,陸遊奏:“陛下以‘損’名‘齋’,自經籍翰墨外,屏幕而不禦。小臣不體聖意,輒私賣珍玩虧損聖德,乞嚴行禁絕。”總之,到紹興末年,行宮之內的各種宮殿不到十幢,僅為北宋汴京皇宮的四分之一。當時著名史學家李心傳對紹興間的行宮作了如實的記述:
今大內,舊杭州州之治也。紹興初,高宗自越複還臨安,命有司裁為行宮,百楹而已。時內侍楊公弼董其事,欲增為三百楹,上不可而止。蓋上日所禦殿,茅屋才三楹。九年,秦丞相用事,始作慈寧宮。十二年,和議成,因作崇政殿、垂拱殿。十八年,乃名皇城南門曰麗正,北門曰和寧。二十四年,建天章等六閣。二十八年,增築皇城東南之外城。於是禁中已複營祥曦、福寧等殿。苑中有澄碧觀堂、淩虛閣等。而上又自作複古殿、損齋,實所常禦也。《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2。
古話說: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在以前的朝代的皇宮中建有數以十計的宮殿,以備舉行各種國家大典時之用。北宋汴京的皇宮亦有三十多處才能適應各種隆重儀式所需。剛剛草創的南宋行宮是無法具備的。因此,就應運而產生了一殿多用及一殿多名的問題。《夢粱錄》等書中均有反映:“麗正門內衙,即大慶殿,遇明堂大禮、正朔大朝會,俱禦之。如六參起居、百官聽麻,改殿牌為文德殿;聖節上壽,改名紫宸;進士唱名,易牌集英;宗祀為明堂殿。”“垂拱,常朝四參;文德,六參宣布;大慶,明堂朝賀;紫宸,生壽;集英,策士。以上謂之‘正朝’,亦有隨事更名者。”“紫宸(上壽)、大慶(朝賀)、明堂(宗祀)、集英(策士),以上四殿皆即文德殿,隨事揭名。”從上所引得知《宋史·地理誌》關於“行在所”的記述尚有不當之處。它主要疏誤是把垂拱殿與一殿五名的大慶殿合二為一,因而得出一殿六名的結論。眾所周知,唐宋以來的皇宮中仍用“外朝”與“內朝”之別。
每逢國家大典,如改元、大赦、元旦、冬至等大朝會以及閱兵、受俘、接見外國使者等,均在“外朝”大慶殿舉行各種隆重儀式,即人們所稱的“金鑾殿”;而皇帝日常接見群臣商討國家大事卻在“內朝”之殿,即垂拱殿,儀禮可以不拘,舉止較為方便。前已述及,兩殿所建年代與規模相同,但確實已是兩殿,不是一殿,下舉兩例作旁證:紹興二十八年五月,丙戌,金使蕭恭、魏子平入辭,置酒紫宸殿,以雨故,複就垂拱殿。紫宸殿即大慶殿,它與垂拱殿不是一殿是十分清楚的。紹興二十八年十二月辛卯,帝以皇太後年八十,詣慈寧宮行慶壽之禮。宰執、使相皆進上壽禮物……宰執沈該率百官詣文德殿賀,用建隆故事也。班退、帝禦垂拱殿受北使禮。
文德殿即大慶殿,它和垂拱殿不是一殿也是很明顯的。一殿多用、一殿多名為行宮初創時期的顯著特點。以後,隨著宋金戰爭形勢的緩和及宮殿的陸續興建,情況有所變化。孝宗即位以後,行宮從初創時期進入了日趨完善的階段。宋金對峙局麵有所緩和,偏安政權逐漸鞏固。“君相縱逸、耽樂湖山,無複新亭之淚。士人林升題一絕旅邸雲:‘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座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陸續在鳳凰山麓聳起來了,至南宋末年亦達三十座之多。環繞鳳凰山麓,北起鳳山門,西至萬鬆嶺,東自候潮門,南到錢塘江邊,方圓九裏的範圍內,成為南宋皇宮所在地。宮城四邊均開有大門,南麵稱麗正門,是正門,門有“三重,皆釘朱戶,畫棟雕甍,覆以銅瓦,鐫鏤龍鳳飛驤之狀,巍峨壯麗,光耀溢目”。大門之上還有禦樓。北邊稱和寧門,東邊是東華門,西邊是西華門。宮殿之內,布滿著一座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它的規模已和北宋汴京皇宮相仿。德壽宮是宋高宗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退位居住的宮殿。以後諸帝大都效學高宗退居此宮。
它是在望仙橋東麵的秦檜府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宋代人把禁城稱為“大內”或“南內”、“南宮”,而把德壽宮稱為“北宮”或“北內”。德壽宮能與禁城相提並論,可見其範圍之廣大,規模之“宏製”了。關於德壽宮的範圍與四至問題,在宋人史籍中缺乏明確的記載。今據宋明方誌的記述加以探索如下:德壽宮的東麵,僅到達當時杭城東麵的城牆下,即今吉祥巷(或“今”改為“古”)為止。“夾牆巷,宋時德壽宮外委巷也。”所謂“夾牆巷”,就是杭州羅城與德壽宮牆相鄰之處的一條小巷。清代以後,又名吉祥巷。“吉祥巷,即夾牆巷。南出火弄為望仙橋大街,北接城頭巷,宋德壽宮牆外之委巷也”,西邊跨過古茅山河,近今靴兒河下。北邊包括今梅花碑一帶。清代所設南關工部分司內的梅花廳有“芙蓉石在焉,石出土高丈許,蒼潤欲滴,曰:鐵雲。傳是宋德壽宮舊物”。又據明代萬曆《杭州府誌》記載,永樂間(1403-1424)於杭州設置的市舶司,就在德壽宮後圃。規模“宏製”的德壽宮內的建築,據《武林舊事》載:“禁中及德壽宮皆有大龍池、萬歲山,擬西湖冷泉、飛來峰。”此外“凡禁周回分四地分:東則香遠(梅堂)、清深(竹堂)、月台、梅坡、鬆菊三逕(菊、芙蓉、竹)、清妍(酴),清新(木犀)、芙蓉岡。南則載忻(大堂,乃禦宴處)、忻欣(古柏湖石)、射廳臨賦(荷花仙子)、燦錦(金林檎)、至樂(池上)、半丈紅(鬱李)、清曠(木犀)、瀉碧(養金魚處)。西則冷泉(古梅)、文杏館靜樂(牡丹)、浣溪(大樓子梅堂)。
北則絳華(羅木亭)、旱船府翠(茅亭)、春桃盤鬆(鬆在西湖上),得之以歸。”《武林舊事》卷4《故都宮殿·德壽宮》。從德壽宮的布局來看,南麵是大門,北麵是後圃,坐北朝南與大內一致。大門外有百官待漏院。再前麵就是今望仙橋直街了。南麵是廳堂樓閣集中之地,是德壽宮核心部分,是紹興三十二年在秦檜府第基礎上擴建的。後圃的疊山鑿池及亭榭,大部分是乾道三年(1167)新造的。乾道三年初十月,孝宗派闔長至德壽宮請太上皇一起遊賞聚景禦花園,太上皇裝模作樣說:“頻頻出去,不惟費用,又且勞動多少人?本宮後圃有幾株好花,不若來日請官家過來閑看。”宋孝宗領會了太上皇的意圖,就“命修內司日下於北內後苑建造冷泉堂,疊巧石為飛來峰,開鑿大池,引注湖水,景物並如西湖。其西建大樓,取蘇軾詩句,名之曰:‘聚遠樓’。並是今上(孝宗)禦名恭書。又禦製堂記,太上皇賦詩,今上恭和,刻石堂上。是歲,翰苑進《端午帖子》雲:‘聚遠樓前麵麵風,冷泉亭下水溶溶。人間炎熱何由到,真是瑤台第一重。’又曰:‘飛來峰下水泉清,台沼經營不日成。趣境自超塵世外,何須方士覓蓬瀛。’皆記實也舊事。”
德壽宮建築的華麗與花園景色的奇秀與皇宮無異,故有“南北內”的並稱。後來宋孝宗在淳熙十六年(1189)仿效高宗紹興內禪的故事,也退居德壽宮,改其名為重華宮。後又侍奉憲聖、壽成兩太後,改名為慈福宮。後又改名壽慈宮。“繼後,宮室空閑,因而遂廢。”到了鹹淳四年(1268),度宗“以其地一半營建道宮,扁曰:‘宗陽’,以祀感生帝。其時重建,殿廡雄麗,聖真威嚴,宮囿花木,靡不榮茂,裝點景界,又一新耳目;一半改為民居,圃地改路。自清河坊一直築橋,號為宗陽宮橋。”宗陽宮落成後,仁和縣郭應酉為之撰《上梁文》。羅以智:《新門散記》。關於南宋皇城宮廷遺址,據1992年11月初,臨安城考古隊在鳳凰山東麓尋找,在皇城東北角處進行發掘,在地下三米處發現了一處牆基,在青磚上刻有“官”和“內苑”字樣,附近還發現有“官”字的瓷片,從而斷定這是南宋宮廷的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員李德金介紹,從考古地層學分析,這個牆基所處的地層正是宋代文化層,牆基的位置正是《鹹淳臨安誌》上《大內示意圖》的位置。據1992年12月12日《錢江晚報》報道。三、佛寺道觀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至兩宋已經完全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並得到較大的發展。唐武宗與五代後周世宗的毀佛令,大大地打擊了佛教,而趙匡胤建立北宋不久,中止了周世宗的毀佛政策;另一方麵又整頓佛教,打擊敗類,如建隆二年(961)閏三月,太祖巡視皇建院時,寺僧輝文等竟敢“攜婦人,酣飲傳舍”,趙匡胤大怒,下詔杖殺輝文,僧錄瓊隱等十七人“各決杖配流”。《長編》卷2,建隆二年閏三月庚午條。宋太宗比較重佛,他對宰相說:“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達者自悟淵微,愚者妄生誣謗,朕於此道,微究宗旨;凡為君治人,即是修行之地,行一好事,天下獲利,即釋氏所謂利他也。”
從太宗的講話看,他認為佛教利他精神與儒家相一致。宋代的士大夫也把“多修佛學”作為時尚,促進了儒佛的融合。據記載,宋代有寺觀達四萬餘所,以汴京開封最多,達九百五十三所,南宋杭州次之,也有四百餘所,《平江圖》上記有蘇州寺觀有一百三十九座。全國僧尼最多時達四十餘萬。《宋會要》道釋1之13-14。由於佛教的發展,僧人的增多,佛寺自然增多;寺院的建築逐漸與中國傳統建築布局相結合,形成了“伽藍七堂製”的新格局,在兩宋時期盛行。所謂伽藍,就是整個寺院建築;七堂:是指佛寺的主要建築如山門、佛殿、法堂、僧堂、廚庫、浴室、西淨(廁所)等七所建築。山門,寺院正門,又分三門,正中為空解脫門,東邊為無相解脫門,西邊為無作解脫門。大寺院也有兩道山門,稱為外山門與二山門,兩山門之間,往往有一方形或半月形的水池,多種蓮花,稱為蓮花池,或稱放生池。佛殿,如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以大雄寶殿規模最宏偉、富麗,為佛寺的正殿;鍾樓、鼓樓往往建於山門與天王殿之間左右兩側。法堂,講經作佛事的大堂,有的上部還有藏經閣。居室多在法堂左右。僧堂,為眾僧坐禪、起居之堂,故又名禪堂。廚庫,食堂、庫房、儲藏室等。浴室,兼作盥洗室。西淨,或名東司,即廁所。佛寺建築的布局,有一定的規則,成為多層次的院落建築。主要建築如外山門、放生池、二山門、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或藏經樓等,每隔一定距離即在由南而北的中軸線上,又在殿堂門前方左右又配置一座配殿,周圍用廡廊圍繞起來,形成主次分明的三四個或五六個院落式建築。中軸線之東,一般為僧人生活方麵的建築,如僧房、齋堂、職事堂、廚庫等;中軸線以西,多為雲遊僧人的接待區等。
汴京的佛寺,不僅數量多,而且建築莊嚴華麗,尤其是相國寺、開寶寺、天清寺與太平興國寺等,稱為汴京四大名寺。相國寺始建於北齊,唐代重建,宋代多次擴建。宋代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神宗、哲宗皇帝等都曾親自遊幸相國寺,因此該地尤為“壯麗”。惟相國寺,敕建三門,禦書賜額。正殿翼舒長廊,左鍾曰樓,右曰經藏,後拔層閣,北通便門,廣庭之內,花木羅生,中院之外,僧居鱗次。大殿容,即慧雲師所鑄彌勒端像也。《汴京遺跡誌》卷10《寺觀》。前樓眾聖,即潁川郡所迎五百羅漢也。其形勢之雄,製度之廣,剞劂之妙,丹青之英,星繁高手,雲萃名工,外國之稀奇,八方之異巧,聚精會神,爭能決勝,極思而成之也。見宋白:《修相國寺碑記》。相國寺大殿兩廊,皆國朝名公筆跡,大殿朵廊,皆壁隱樓殿人物,莫非精妙。《東京夢華錄》卷3。據記載,相國寺是汴京大型的瓦市之一。“僧房散處,而中庭兩廡可容萬人。”太宗至道二年(996),命重建三門,為樓其上,甚雄,宸墨親填書金字額,曰大相國寺。《燕翼詒謀錄》卷2。據《癸辛雜識》記載,相國寺佛殿後壁,有鹹平四年(1001)翰林待詔高益所畫天王,尤雄偉,殿外有石,刻東坡題名。
鹹平四年(1001),其又增建翼廊、三門、前樓,迎取潁川郡銅羅漢五百尊,置於資聖閣上。元豐(1078-1085)中,神宗又增建東西兩廂,又立八院,東曰寶嚴、寶梵、寶覽、慧林,西曰定慈、廣慈、普慈、智海。至此,相國寺內有大小院落達六十二處之多。宋太祖遊幸相國寺時,詢問名僧讚寧說:皇帝到佛前燒香,“當拜”或“不拜”。讚寧答道:“不拜。”太祖再問何故,讚寧解釋說:“現在佛(指皇帝)不拜過去佛。”歐陽修:《歸田錄》卷1。此後,燒香不跪拜,成為宋代許多皇帝的一條通例。至今保留的宋代寺院建築已經不多了,今以河北正定隆興寺、浙江寧波保國寺和福建福州華林寺等較為完整。河北隆興寺位於正定縣城東部,始建於隋代開皇六年(586),初名龍藏寺。開寶四年(971),宋太祖敕命寺內鑄造一尊銅菩薩大像,並擴建該寺,奠定該寺的規模,改名龍興寺(康熙中改名隆興寺)。今所存的建築,大致反映了宋代佛寺建築的風格;佛寺的主要殿堂,布置在中央由南而北的軸線上,分別布有山門、天王殿、大覺六師殿(下殿)、薄民履、佛香閣、慈氏閣、轉輪藏殿、彌陀殿等六個院落組成。山門是一座長方形院落。對麵有照壁,門前有石橋與牌坊,門內左置鍾樓,右為鼓樓。天王殿內塑四天王像。正殿即大覺六師殿,已毀不存。摩尼殿,始建於皇岉四年(1052),麵闊七間,約三十五米,進深七間二十八米,重簷九脊殿頂,四麵進口處設有搶廈(側室)。
外簷簷柱間砌以封閉的磚牆,內部柱網由二圈內柱組成,麵闊和進深方向的次間,都較梢間為狹。簷柱也有側腳及升起,闌額上已用普拍枋,闌額端部並伸出柱處作卷雲頭式樣。下簷柱頭鋪作,用五鋪作出抄偷心造;上簷柱頭鬥,出單抄下昂,後尾出四抄,托明;補間鋪作已用四十五度斜,明間兩朵,次間一朵。摩尼殿的四周有廊圍繞;四麵建有龜頭殿,組成十字形的平麵,造型特別,俗稱五花殿。轉輪藏殿,二層樓閣式的建築,因樓下設一可轉動八角形的藏佛經之櫥而名。平麵方形,每麵三間,入口處加雨搭;上用九脊殿頂;殿內梁架都用徹上明造,下層因避開轉輪藏之頂,采用曲梁。佛香閣,又稱大悲閣,是寺中最高建築,共三層,高約三十三米,有欄杆平座,屋頂歇山式。今閣為近代重修。閣內有千眼千手銅觀音,一尊高約二十四米,為北宋開寶四年(971)所鑄,佛台為漢白石砌,束腰內雕伎樂和舞蹈者。此殿已為近代重修。按:《中國建築史》第4章《宗教建築》第94頁有圖。保國寺位於今寧波郊區的靈山,佛寺依山勢建築;在中軸線上,自南至北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和藏經樓,兩側有鍾樓與鼓樓,連結著其他建築,高低錯落,很有韻律。
殿前有池,水清見底。大雄寶殿,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麵闊三間,進深也三間,平麵呈縱長方形,有意擴大前槽的深度,以便容納更多的信徒頂禮膜拜;與此適應,在前槽巧妙地安裝三個藻井,製作工整,別具一格;以藻井低來烘托佛像的高大。鋪作(鬥拱)粗壯,起著實際的作用;外簷鬥拱、當心間兩朵,左右次間各一朵,這種配置的方式與宋代《營造法式》記載符合。鬥拱向外挑出兩個華拱和兩個昂,稱為雙抄雙下昂單拱造。在柱頭上以及裏麵梁架上也都有鬥拱。有一根昂尾上還保存著“甲子元豐七年”(1084)字樣。柱子製作,采用以小拚大的辦法,在一根較小的木柱四周,包鑲幾根弧形木條,使整條柱呈瓜楞形狀,既美觀又省木材。使用受拉構件,增強構架的抗震力。整座建築古樸而牢固,至今保存完整,在全國少見。
道觀與祠廟,在兩宋普遍建造,每州府都有一座與地方衙門規模相當的道觀;縣城大多也有類似的道觀。宋朝繼承了唐代,把道教奉為三教之首,尤其是宋真宗與宋徽宗時期,道教幾乎成為國教,大興道觀。禦前道宮規模之大,裝飾之精,遠在佛寺之上;道觀的建築以北宋汴京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建築最精美。徽宗“宣和中,黃冠出入禁闥,號金門羽客,氣焰赫然”《宋稗類鈔》卷7《道教》。。玉清昭應宮簡稱玉清宮,是汴京道觀之最。始建於大中祥符元年(1008),是宋真宗下詔“奉天書”而建,計劃十五年建成,因宰相丁謂極為賣力,要求役工“以夜繼晝”,夜晚發燭加班,“凡役工日至三四萬”,結果七年完工。建築規模有兩千六百二十楹,“土木之工,極天下之巧。繪畫無不用黃金,四方古名畫,皆取置壁龕廡下。”《宋東京考》卷13《宮》引《談圃》。宋人田況《儒林公議》卷上記載說:真宗建玉清宮,自經始及告成凡十四年(夜班與日班加算)。其宏大瑰麗,不可名似。遠而望之,但見碧瓦淩空,聳耀京國。每曦光上浮,翠彩照射,則不可正視。其中諸天殿外,二十八宿亦各一殿。楩、楠、杞、梓(均為貴木),搜窮山穀。璿題金榜,不能殫紀。朱碧藻繡,工色巧絕。甍欒楹,全以金飾。入見驚褫魄,迷其方向。所費巨億萬,雖用金之數。亦不能會計。引自《宋稗類鈔》卷2《奢汰》。其壯麗“冠古今”,可與秦始皇阿房宮相媲美。可惜天聖七年(1029)毀於火,隻存在十年左右。景靈宮祭祀祖先的宮觀,動工於大中祥符五年(1012),於九年完工。初有十一殿七百二十六區,稱為景靈東宮。治平元年(1064)仁宗增建景靈西宮。
又經過多次擴建,至徽宗政和三年(1113),東西兩宮有前殿九、後殿八、山殿十六,有閣、齋、廡廊等二千三百二十區。上清寶篆宮政和五年(1115),宋徽宗建。建築規模更為可觀。宋徽宗聽了道士林靈素設想後新建的。據《宣靖妖化錄》載:“寶篆宮之建也,極土木之盛,燦金碧之輝,危殿傑閣、瑤室修廊,為諸宮之冠。”引自《宋東京考》卷13《宮》。宮中山包平地,環以佳木清流;列諸館舍台閣,多以美材為楹棟,不施五彩,有自然之勝;上下立亭宇,不可勝計。此宮於皇宮景龍門東,徽宗常登皇城視下。又開景龍門,“城上作複道通寶篆宮,以便齋醮之路,徽宗數從複道上往來”。總之,汴京建成各種宮觀近百處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所列主要宮觀表有50多處。,可惜宋亡之後,逐漸毀廢,至今蕩然無存。
祠廟建築,在兩宋也相當盛行。不僅京都集中,而且各州府與縣鎮也多有興建,或祭祀前朝功德、賢能或忠臣,或祭拜吉祥之神仙或文武財神等。祠廟最多是北宋汴京與南宋行都臨安府。據《宋東京考》所列東京祠廟有桂香祠(祀文昌君)、真武祠、赤帝祠、小龍祠、嘉應侯祠、許真君祠、昭靈夫人祠(漢高祖母)、李衛公祠(祀唐將李靖)、尉遲公祠(祀唐尉遲敬德)、三賢祠(高適、李白、杜甫)、包孝肅公祠(包拯)和倉王廟、皋陶廟、武成王廟、吳起廟、二相廟(子遊、子夏)、皮場公廟、二郎廟、趙王廟(漢張耳)、劍客廟、樊侯廟(漢樊噲)、單將軍廟(唐單雄信)、旗纛廟、德安公廟、崔府君廟(滏陽縣令、唐崔玨)、東嶽廟、玄帝廟、風伯廟、玉皇廟、五龍廟、三官廟、三屍廟、城隍廟、二姑廟、石靈公廟等近四十處。可惜因時代變遷,其建築今已無存。宋代各州府城祠廟也建有幾個,已多廢圮。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是山西太原的晉祠。太原晉祠位於太原西南懸甕山麓晉水源頭,大約始建於北魏以前,初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始祖叔虞的祠堂,故稱晉祠。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尺梁於水上。”唐太宗曾到過晉祠,撰寫《晉祠之銘並序》,加以擴建。宋代諸皇帝又曾多次擴建,太宗於太平興國四年(979)重修晉祠;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2)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其母親邑美人(周成王的母親)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和魚沼飛梁等。聖母殿,正麵朝東,麵闊七間,進深六間,殿頂高達十九米,重簷九脊,它的建成,使整座祠廟布局大為改觀,原來的晉祠退於次要地位,形成了以聖母殿為中軸線的主體建築。
晉祠聖母殿,是一組園林式的祠廟建築群。唐宋殿堂建築多采用內外槽的新變化,一般由內外兩周柱子組成,周內柱稱內槽,周外柱叫外槽,習慣上也稱內柱圍成的空間為內槽,內柱與外柱之間的空間為外槽(外柱,又名簷柱或外簷柱)。聖母殿也是這種結構的體現。殿身四周圍廊,前廊進深二間,前有欄杆圍繞,廊下寬敞;大殿外觀,前簷為蟠龍雕柱,殿周柱子略向內傾,四根角柱顯著升高,使殿前簷曲線弧度很大;飛翹的殿角與飛梁下折的兩翼相映襯,一起一伏,一張一弛,更顯示出飛梁的巧妙與大殿的開闊,體現了宋代殿堂建築與唐代雄偉壯觀不同的輕巧柔和的風格。殿內不用殿柱以廊柱和簷柱承托頂屋架,殿內空間非常寬敞;增加了大殿正中神龕內聖母像的威嚴;聖母屈膝盤坐在飾鳳頭的靠椅上,鳳冠蟒袍,霞披珠瓔,麵目端莊。在聖母泥塑,其中宦官五尊、女官四尊、侍女三十三尊。侍女手中各有所執奉,為帝後生活起居服役,造型生動,姿態自然,體現宋代泥塑技術的純熟手法,成為宋代雕型的珍品。聖母殿前是魚沼、飛梁。魚沼,是個方形水池,池中縱橫排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鬥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橋麵,稱為飛梁。東西橋麵長十九點六米,寬五米,高出地麵一點三米,兩端分別有獻殿(金建)、聖母殿相連接,南北橋麵長十九點五米,寬三點三米,兩端下斜和地麵相平,整個造形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故稱“飛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