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宋代的衣食住行第一節服飾(3 / 3)

飛梁南北橋麵之東,兩端各臥一隻石獅,造型生動,為宋雕珍品;橋東月台上,有鐵鑄獅子一對,神態勇猛,鑄於北宋政和八年(十一月改重和,1118)。池之四岸,青石疊砌整齊。聖母殿的南麵,有一座老泉亭,八角攢尖頂,亭以泉名。此亭可能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唐宋時,此泉水仍然晶瑩透明,常年水溫保持在攝氏十七度,能灌溉附近數萬畝稻田,北宋詩人範仲淹有詩句說:“千家灌禾稻,滿目江鄉田。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四、官衙院落宋代官衙建築,大體分為中央朝廷、州府及縣衙三個層次,建築的規模範圍或是裝飾的精美多有等級的差異,一般不能超越。三省六部,是朝廷的首腦機關,辦公建築是個大院落,內套小院的大型官署建築群。宰相、樞密使辦公議事在政事堂,或稱都堂。宋代以門下、中書、尚書三省共同奉行朝廷政事。中書擬定,門下進劃、尚書奉行,三者分工明確,南宋時常有並合,把中書、門下合為一,三省之官長,均為宰相。三省辦公是在皇宮中,稱為都堂或政事堂。尚書省內中設都堂、左右司、左右丞、郎中、員外郎廳。元豐年間,官製改革後,中書門下、樞密院、學士院,仍在禁中;規模極雄麗,其照壁屏下,悉用重布,不用紙糊。而尚書省從大內中遷出,在宮外新建。雖在禁外,“其規模區處,詳密曲折,皆出旨裁定,壯麗雄盛,近世未有也”。《南宋館閣錄》詳細記錄了南宋中央官署之一秘書省的辦公院落的建築規模,甚為可貴。

紹興二年(1132)的秘書省,暫時以宋氏宅改造而成,規模較小:省中廳三間、廳後主廊一間、堂五間,廳堂兩旁為長官宿舍;其南屋三間,為圖書所藏之地;東廊前為倉史堂;兩廊前為吏舍、裝裱畫書堂、廚房、廁所。東部為實錄院,儀門三間,廳三間,後主廊一間,廊後屋三間,後堂五間等。紹興十三年開始新建秘書省辦公院落,次年完工,在今杭州清河坊糯米倉巷,其規模較大,東西三十八步(約六尺為一步)、南北二百步的長方形的大院落。院落四周有圍牆、外留空地五步,以防火災。大門三間三架,朝南,兩旁築矮牆,外設。門東廊六間五架,門西廊十間五架。正中為右文殿,門三間七架,東西偏門各一間,夾屋齊四間,皆五架。官於東西偏門外下馬,東夾屋兩間為過廊,西夾屋兩間為過廊。右文殿五間,上有宋高宗題匾“右文之殿”。宋人排列時有重右輕左的習俗;右文,就是重視文的意思。右文殿後設秘閣五間,閣前有拜閣台,接右文殿。閣後為道山堂五間九架,堂前瓦涼棚五間,堂後軒一間。石渠在秘閣後,道山堂前;長五丈、廣一丈五尺,跨渠石橋一;堂東二間九架,為長官宿舍,堂西三間九架,為副長官宿舍。東廊四十二間,皆七架;西廊四十三間,皆七架。

庭後為花園。在秘書省門內之東為國史院,又是一個小院落,大門西向,一間七架;正廳向南,三間七架;廳後過廊二間,堂三間七架;堂東四間七架,堂西四間七架;廳東西四間七架;廳堂前後皆有瓦涼棚三間。東廊十四間,皆七架,西廊九間,皆七架。這個主管朝廷圖書、檔案及先朝文物的機關的大院落建築物布局,也是有中軸線,為左右對稱的格局。從大門、右文殿、秘閣(藏珍貴書籍),到山堂庭園等而進行建造。兩旁均有對稱的配置建築與廡廊。窗以直欞窗為多,構造較為簡單,二柱之間施腰半及額,中加欞子,無主額、心柱等構件;此外還有直方格窗。圍牆大多為籬牆,做法大致有三種:一種是垂直木柵,隔一定距離加一根稍粗的柱子;第二種是竹編籬牆,作斜方格加水平及垂直線;第三種是周圍木框,中間加黃色垂直線與人字花紋,可能是席草編成的圍牆。州府衙門的建築,相當宏麗,可惜今未有建築遺址留存。據南宋《鹹淳臨安誌》記載,原鳳凰山麓的杭州府署擴建為皇宮後,臨安府衙遷至清波門北淨因寺舊址,擴為府衙,書中有一幅臨安府建築示意圖,極為珍貴。據圖所示,臨安府是個大院落,前五開間的府治大門,後為府廳大院,內也設正門,後為垂簷七開間的大廳,廳後有簡樂堂、清明平堂、清廉堂、中和堂、聽雨堂。

這些為府衙主要建築,布置在中軸線上。東邊為東廳,有恕堂、消暑堂、有美堂等;西邊安撫司僉廳、鬆檜堂、將官房、誦讀書院等。再東外麵為府內亭園花卉,再西外麵為操練教場。《鹹淳臨安誌》卷18《府治》。臨安府為首都,府衙建築與皇宮一樣,也從簡樸到宏麗,也是經過了數十年的不斷建設而成。大致說有兩部分建築。一部分建築沿用從舊府衙內的名稱,移建的廳堂,主要有中和堂、有美堂、清暑堂。中和堂,最初為五代創建吳越國的國王錢所建,初名閱禮堂,北宋至和三年(1056)知州孫沔重建,麵寬七間,更名中和堂。建炎三年(1129),高宗車駕臨幸,禦題堂匾,改名為偉觀堂。有美堂,嘉岉二年(1057),仁宗皇帝親自挑選梅摯為杭州知州,並賜詩,以首句“地有東南美”之語,取名“有美堂”,歐陽修為記,書法家蔡襄書,南宋重建,移名為新府衙。清暑堂,治平三年(1066)知州蔡襄所建,他親書碑文,南宋移址時重建而名。新建的廳堂有簡樂堂、清明平軒、見廉堂、恕堂、愛民堂、講易堂、竹山閣、承化堂、三桂堂、景蘇堂、鬆檜堂與香遠樓等。平江府(今蘇州市)衙,原是唐代為節度使辦公大廳,北宋嘉岉年間(1056-1063)知府重大修新廳黃堂,造材鳩工,閎敞甲諸郡。後又做子城門樓,甚偉。大廳之前、戟門之後之廊廡卑陋不相稱。

元豐六年(1083),太守章公謀,重修廊廡,“覆以重屋,二樓對立,樓各八楹,木草必精,陶埴必良”,一年而成。經過幾次維修後,府衙規模相當壯麗,“自台門至於府庭,棟宇相副,輪焉奐焉,不陋不奢,無以加也”。府衙的主要建築有大廳黃堂,規製宏壯;東齋、西齋、坐嘯齋、齊雲樓、逍遙閣、瞻儀堂、觀德堂、木蘭堂、平易堂、西樓以及作院、公使庫、軍資庫、酒務等數十座建築,其規模大體上與臨安府不相上下。五、城鄉民居宋代官僚貴戚所造府第,大多規模宏大,超過官品級別,大官的府第、宅居與園林相結,多稱“宅園”,占地往往達數十至百餘畝地,是個大院落,是一個大型四合院式建築,規模宏麗。宋初宰相趙普,在兩京都建府第,“外門皆柴荊,不設正寢。始入門,小廳事三間。堂中位七間,左右分子舍三間;南北各七位、與堂相差。每位東西廡鑿三井。後苑亭榭,製作雄麗”據沈括記載:“丞相陳秀公(升之)治第於潤州(今江蘇鎮江),極為宏壯,池館綿亙數百步。”北宋奸相蔡京府第中有一六鶴堂,高四丈九尺,“人行其下,望之如蟻”操辦花石綱起家的朱在蘇州,營造府第,以孫老橋東西四至數百家民居,勒令他們五天之內搬遷他處,由地方官督辦,“民嗟哭於路”

建造的府宅,宏偉壯麗,“園池擬禁”。南宋禦前禁衛軍頭領楊沂中,為官三十年,高宗極為寵信。他的府第極為宏麗:“楊和王居殿岩日,建第清湖洪福橋(今杭州浣紗路與仁和路交界處),規製甚廣。自居其中,旁列諸子舍四,皆極宏麗。”《齊東野語》卷4《楊府水渠》。周圍又有水溝環其居,達數百丈之長。行都大臣多有異議,而宋高宗卻說諸將軍保護宋室有功,“盡以西湖賜之,曾不為過”。南宋高宗的禦醫王繼先,以醫得寵,世號“王醫師”,“權勢與秦檜相埒”,“廣造宅第,占民居數百家,都人謂之‘快樂仙宮’”。此外,鎮江、吳興、福州等也有他的住宅。

也有少數的宋代大臣府第,相當簡樸,如寇為相多年,“不營私第”;三朝宰相王旦,不置田宅,要求子孫“當各念自立”。宋真宗見他居第簡陋,欲治之,他婉言謝絕。《宋史》卷282《王旦傳》。司馬光在洛陽建的獨樂園,占地約二十畝,內有讀書堂,藏書五千卷,此外有竹齋、弄水軒、釣魚庵、藥圃、見山堂、澆花亭等建築,在大官中算是最小的宅園之一。官僚貴戚宅第,外部大門多建鳥頭門,鳥頭之名,來自投壺,據唐人上官儀《投壺經》說:“第一箭入,謂之初箭;再入,謂之鳥頭,取門雙表之儀也。”或建門屋三間,當中一間往往采用“斷砌造”(過道),以便車馬出入。院內的建築,可分為前廳(堂)、穿廊、後寢等,開成工字形或王字形的平麵布局。接待賓客在前麵廳堂,後寢為臥室。院落四周建廊廡或廊屋,擴大了日用麵積,成為宋代四合院的新特點。

關於民居建築的規模、色彩等,是有等級性,其名稱也不同。《宋史》記載:“私居,執政、親王曰府,餘官曰宅,庶民曰家。諸道府公門得施戟,若私門則爵位窮顯經恩賜者許之。”“六品以上宅舍,許作鳥頭門。父祖舍宅有者,子孫許仍之。凡庶民家,不得施重、藻井及五色文采為飾,仍不得四鋪飛簷。庶人舍屋許五架,間一間兩廈而已。”《宋史》卷154《輿服誌六·臣庶室屋製度》。關於士庶營造居室的等級,宋代皇帝多次下有詔令,如景岉三年(1036),仁宗下詔說:“天下士庶家,屋宇非店、樓閣臨街市,毋得為四鋪作(鬥)及鬥八(藻井);非品官,毋得起門屋;非宮室、寺觀,毋得彩繪棟宇及間朱黑漆梁柱、窗牖,雕鏤柱礎。”《長編》卷119,景岉三年八月己酉條。

宋人王希孟《千裏江山圖》畫麵所見到的平房住宅,多為江南水鄉的建築,具有形式簡單、布置靈活的特點。畫麵的民房以三間兩椽平房住宅為多,一椽的深度多在一至一米五左右,兩椽的進深也僅三米左右。畫麵也有大型住宅,內有樓閣建築,與周圍輔助建築,構成工字形的布局,一般有一重門,也有二重。從畫麵也能看到建築技術的水平:一般房屋是在台基上立柱,台基以土為多,也有磚基;一些臨水建築的台基也有兩種做法:一種在水中砌磚基其上立柱建屋;另一種在水中立柱,建平台,基建屋如幹欄式建築。房屋的梁架多是梁柱式,未見有平;普通房屋屋頂進深二至四椽;畫中最大一座正堂為樓房,上深四椽,下層為六椽。屋頂的形式有廡殿頂(宋代稱“四阿”,即四坡頂)、歇山頂(宋代稱為“廈兩頭”,有些歇山頂四周加引簷,形如歇山頂);瓦屋頂多疊瓦為脊,沒有走獸、獸頭等裝飾物。住宅大門有四種形式:一是最簡單的在籬笆牆中開籬門,沒有明顯門框與立柱,多用於大宅之外門;二是立二柱的衡門,柱頂架一根橫木,也有架二根;三是衡門上加兩坡屋頂,和後代影壁類似,宋時稱“獨腳門”;四是屋宇式大門,有一間兩架緣,分心用三柱,或三間兩架椽,或三四間架椽等。陸遊《居室記》說:“陸子治室於所居堂之北,其南北二十有八尺,東西十有七尺;東西北皆為窗,窗皆設簾障,視晦冥寒燠為舒卷啟閉之節。南為大門,西南為小門。

冬則析堂與室與二,而通其小門以為奧室。夏則合為一,而辟大門以受涼風。歲暮必易腐瓦,補罅隙,以避霜露之氣。”潁昌陽翟縣有位隱士杜生,人稱杜五郎,據沈括記載:“所居去縣三十餘裏,唯有屋兩間,其一間自居,一間其子居之。室之前有空地丈餘,即是籬門,杜生不出籬門凡三十年矣。”《夢溪筆談》卷9《人事》。這是隱士的住宅。第四節交通兩宋的經濟與科技日益發達,水陸交通工具日益改進,道路、橋梁建築日益完善,行旅日趨方便。一、道路與橋梁古代道路,是有不同的規格與名稱的,《周禮·地官》載,國(城)中道路,九經九緯,經塗九軌,環塗(環城之路)七軌,野塗(郊外之路)五軌。這種道路的寬度,是以通牛馬的車軌為計量:塗者容車一軌,道者容車二軌,路者容車三軌。唐宋時期的道路,也有多種,如唐代京城長安中道路,有東西大街十四條,南北大街十一條,垂直相交,形成方格網狀;道路的寬度,皇宮前的橫街寬三百步(實測為二百二十米),實際是個廣場,丹鳳大門街寬一百二十步(實測為一百八十米),朱雀門大街為南北主街,寬一百米(實測七十三米),東西向的街道大約在四十至七十五米之間。

都城的大街,是為皇帝出行時舉行儀式講究排場的需要,故寬度最大,是皇權的最高標誌,稱為禦街。城中大街之外,各坊裏也有道路相通,寬度僅十五米左右;坊內小路,稱為坊曲,通往各家門前。主要道路的路麵比較堅實,有路拱以便排水,兩側挖有水溝,外種有槐樹、楊樹等作為行道樹。北宋汴京的道路已不像長安城那樣方格形,布局嚴整,而是視具體情況而略有變化。以皇宮為中心的幹道,正對各城門,形成井字形方格網,共四條:自宣德門→朱雀門→南薰門止;自州橋西→舊鄭門→新鄭門止;自州橋→舊宋門→新宋門止;自宮城東→舊封丘門→新封丘門止。這四條大路,稱為禦路,是朝廷舉行大慶儀式,專為皇帝行走的道路。因有儀仗隊前呼後擁的緣故,道路相當寬敞,其中宣德門大路最寬,據記載:

禦街,自宣德樓(城門樓)一直南出,約闊二百餘步(合今三百米左右),西邊乃禦廊,舊許市人買賣於其間,自政和間(1111-1118)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兩行,中心禦道,不得人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杈子裏有磚石砌禦溝水兩道。宣和間(1119-1125)盡植蓮荷。近岸植桃李梨杏,雜花相間,春夏之間,望之如繡。

這種路中列杈子,把禦街分成中心禦道、人行道、綠化帶、水溝等分道,更加突出了皇帝的權威,體現了道路的封建等級製特色。這條禦街在金兵入汴後有所破壞,建炎元年(1127)十月,抗金名將宗澤留守汴京期間,進行了修整至南薰門段。李心傳:《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10,建炎元年十月庚申條。一般道路,有相交成方格形,也有相交成丁字形。在裏城外、外城內,還有幾條斜街。這些道路,與唐代長安相比,狹了許多,幾乎為一半,一般寬度為十五至二十米左右。在不寬的街道兩旁,又密布店鋪和各種招牌,顯得有點熱鬧而擁擠,商業氣氛相當濃厚。臨安府城的道路宋室遷都杭州之後,因受到城市麵積的限製,道路寬度更加變狹,就是禦街,也僅十至二十米之間,一般道路僅五米至十米寬為多。道路的排列,更加不規則。臨安的禦街是貫穿杭城南北,長達十餘裏,人稱“十裏禁街”,是用數萬塊巨石板鋪成。鹹淳七年(1271),知府潛說友奉朝廷之命修繕,調換數萬塊石板,此後人們稱讚說:“蹕道平坦,走轂結軫,若流水行地上,經塗九軌,於是為稱。”

這條禦街的寬度,史書缺載,但《馬可·波羅遊記》說有三英裏長、六十碼寬(待考)。杭城南北向道路,除禦街外,還有後市街、西大街等;東西向大路,是以禦街為中心,向兩旁通向至東西邊的城門為主。禦街東邊有通候潮門、新開門、崇新門三條路,禦街西邊有通至湧金門、清波門、錢塘門、武林門等四條大路。由此可見,杭州城道路布局又異於汴京,以貫穿南北的禦街為核心,縱橫交錯,如“魚骨”形的布局,四通八達。宋代兩都的街道,是由朝廷專設“街道司”主管,負責維修、灑水、綠化和防止侵街等工作。“街道司,掌轄治道路人兵”《宋史》卷165《職官誌·都水監》。,隸屬於都水監,是北宋嘉岉二年(1057)設置。如遇皇帝外出,街道司派兵役灑水與整理禦街;因為北宋汴京風沙大、道路灰塵多,故在皇帝出行前,街道司必須派所屬兵役灑水清掃。不僅皇帝出行如此,就是官僚貴族出行,也有派家奴在前麵灑水之俗,南宋周回顧汴京貴族官僚出行之前的灑水情況說:“凡貴族出,令一二十人持鍍金水罐前導,旋灑路過車,都人名曰‘水路’。”又說:“舊說汴都細車(貴族坐車)前列數人,持水罐子旋灑路過車,以免塵埃蓬勃。”

江南水鄉的街巷,江河縱橫,引河水入城的設計方法,形成了“河街”、“水巷”的新特點。除杭州之外,有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市)、揚州、靜江府(今廣西桂林)等,這種格局,對城市環境衛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河街水麵,空氣濕潤,有防止灰塵飛揚、保持城內空氣新鮮的好處;同時,對居民的飲水、用水、救火及輸運米柴等都較為方便。與此同時,石砌的河岸、碼頭的架運、水閘開閉、沿河的護欄與架在河上的橋梁等的附屬建築,給城市增添了許多景點,美化了市容麵貌。平江府,位於長江下遊,是太湖水係與大運河航運的要衝,是商貿的中心。城內的河道,東西向三條,南北向四條,俗稱“三橫四直”。這些河流,大多為人工開鑿,河道兩岸砌有堅固的石岸,岸邊又設有木或石護欄杆。街道與河流平行,形成了一條街道一條河,“前街後河”的格局。城市道路也成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相交;大街之間是巷,多為東西向。三十萬人口居住在六十五個坊裏,坊裏前樹“坊表”,刻上名字,作為坊裏的標誌。從《平江圖》上看,“坊表”是路街建造而不設門扇,說明平江城中的“坊誌”與唐代坊表不同了,僅僅是一段街坊的名稱而已。在唐宋以前,道路是以土路為主,少有路麵的建築。唐宋之際,尤其是兩宋,在南方城市中多用磚石路。

宋代的州縣之間的道路,大多為五六尺至一丈不等(二米至三米),如蘭溪、金華至永康、縉雲間、縉雲至麗水中的括蒼古驛道,路寬約二米左右,路坡平緩處,均為塊石或卵石路麵,陡坡之處側為磴道。山區又多棧道,尤以益州(今屬四川)為最多,如從鬆林到陳倉,有三十至四十裏之長。水鄉城市中的橋梁建築,形式多樣,也增添了城市的美觀。南宋都城臨安府,據《鹹淳臨安誌》記載,鹹淳六年(1270)城內有一百十七座橋、郊區二百三十座橋,兩者相加,臨安城內外有橋三百四十七座。平江府城內外,據《平江圖》所列也達三百五十九座。從杭州、蘇州等江南水鄉的州府城來看,橋的形式多樣,或石拱橋、或平板橋、或木板橋、或閘門橋或吊橋等;橋麵的鋪式也各不相同,有直形、彎形、八字形等。由於橋梁的架設,使水鄉城市的水陸交通融在一體,相互補充,保證了城市居民的方便。宋代橋梁建築,以拱橋與梁橋建造為主,不僅數量多,且有創新與突破,最著名是汴京虹橋,泉州洛陽橋、安平橋等。北宋汴京諸河上橋梁林立,建築風格各異。蔡河之上有橋十一,汴河之上有橋十三,五丈河上有橋五,金水河上有橋三《東京夢華錄》卷1《河道》。;總而言之,城內江河共有橋三十四座。這些橋的形式主要有無腳橋(即拱橋)、石頭平橋、浮橋、吊橋等。汴京虹橋是一座拱橋,位於東水門外,“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宛如飛虹”。

此外,東北門外上土橋與下土橋也是無腳橋的形式。這種木拱橋的建築,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畫得十分逼真。據考證,這座單跨木構拱橋,跨徑近二十五米,淨跨二十米,拱矢約五米;水麵淨高六米,橋寬約八米,矢跨比約一比五。橋體用五根拱骨相連,每根拱骨擱置在相鄰二拱骨中部的橫木上。橫木與拱骨用鐵仲相連,拱架並列約二十一排,緊密排放,互相排成列。虹橋的組合是以木梁交疊而成,是一種“疊梁拱”。橋麵密鋪板枋,兩側裝設紅色欄杆,橋兩端豎立“華表”,河邊橋下石砌橋台,橋台兩側砌石護岸。從外表看這種橋,體型輕盈、猶如長虹飛越河上,故有“虹橋”之名。這在世界橋梁史也是十分罕見,僅北宋汴京就有三座。此外,青州也有這種拱橋。仁宗時,大臣夏竦為青州地方官,發動廂軍兵役,修造一座無柱飛橋,堅固耐用,受人稱讚而被推廣,汴京的虹橋,就是效學青州而建造。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8。泉州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岉五年(1053)四月,至嘉岉四年(1059)十二月完工,曆時六年八個月之久。泉州太守蔡襄所造,他還親自作《萬安渡石橋記》,刻石立碑:“泉州萬安渡橋,……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尺,廣丈有五尺,翼以扶欄,如其長之數兩之,糜金錢一千四百萬,求諸施者,渡實支海,舍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

此橋通行的第二年,蔡襄奉召入京,就是從此橋而過。洛陽橋,因位於洛陽江入海口之處,江麵開闊,江水與海水交彙、水急浪高,造橋者便先在江底沿橋位縱軸線拋擲數萬立方大石塊,築成一條寬二十多米、長一裏的石堤,使江底標增高三米多,然後在堤上築橋墩,減輕了潮水的衝力,增強橋墩基礎的穩固,同時橋墩、橋麵都用二十至三十噸重的巨石梁架設而成,在沒有現代吊裝設備,而利用潮水上漲在裝船架上完成,這種浮運架梁法也是造橋匠工的創造。在江南水鄉,江河縱橫,橋梁數不勝數,其中有浮橋、木梁橋、石梁橋、石拱橋、木拱橋等多種形式,在古代交通史上頗有特色。以浙江省境內說,浮橋數量很多,著名的有寧波東津浮橋、紹興錢清浮橋、麗水濟川浮橋、臨海中津浮橋、黃岩利涉浮橋、蘭溪普濟浮橋、開化通濟浮橋等十餘座。紹興八字橋是保留至今的宋代石梁式橋之一。這座橋的平麵結構十分別致,除了橋西築有踏步,和從西向東延伸過來的八字橋直街相接外,橋的北側東端也築踏步一道,與廣寧橋直街相通,橋的南側又築踏步兩道,分別通東雙橋。橋南側西端的踏步,下部還築有梁式橋洞,它與東端踏步,相互對稱,遠遠望去,好像一個“八”字形,因而取名“八字橋”。八字橋正橋的橋洞寬四點五米(近五米),兩端的橋基用條石砌成,其上各立石柱九根,樁腳置於槽內以資牢固。石柱約高四米。橋上欄幹係石製,望柱上多刻上捐者姓名。在橋下西側第五根石柱上有“時寶岉丙辰仲冬吉日建”十個字的題記。寶岉丙辰,即是南宋理宗寶岉四年(1256)。據記載:“八字橋,在府城東南,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得名。”

此橋約始建於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而寶岉四年,可能是重建或整葺。《嘉泰會稽誌·橋梁》;參見浙江省文物局《文物考古資料》第1冊,《紹興八字橋》。寧波東津浮橋位於寧波市東城外奉化江上,始建於唐代長慶三年(823),因開始建橋時,見雲中有虹,故名靈橋。此橋用船十六隻,分組聯結而成,上鋪木板成橋,長達五十五丈,闊一丈四。北宋開寶年間(968-976)和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慶元年間(1195-1200)、嘉泰元年(1201)、嘉定四年(1211)、寶慶二年(1226)等多次修繕。行人與車馬均可通行;唐宋時期又是日本、高麗等國從寧波港進入我國的必經之橋。麗水濟川浮橋又名平政橋,位於麗水括蒼門外甌江大溪之上,乾道四年(1168)南宋田園詩人範成大擔任麗水地方官任內所建。此橋有船七十二隻,兩隻一組架梁三十六根組成浮橋,溝通甌江大溪南北交通。溪南築知津亭,便於行人等候休息之用。州府還撥五十畝租田,作為維修浮橋的費用。此橋經明清的多次修繕,至今還保留著南宋的風格。臨海中津浮橋位於浙江臨海南麵,是通往黃岩、溫州等的必經之路。淳熙八年(1181),南宋學者唐仲友在擔任台州知州時所建造。

因江中潮汐較大,建橋技術有一定難度。於是便先按百分之一的比例造模型,研究後再造浮橋。唐仲友親自作記說:“……為橋二十有五節,旁翼以欄,載以五十舟,舟置一碇,橋不及岸;十五尋(八尺為尋)為筏,維以柱二十,有固以楗,楗隨潮與橋岸低昂,續以版四;鍛鐵為四,鎖以固橋;紐竹為纜,凡四十有二,其四以維舟,其八以挾橋,其四以為水備,其二十有六以係筏,係鎖以石四,係纜以石獅子十有一,石浮屠二,纜道當者植木為架。……”此橋完工,總共花費金木土石兩萬兩千七百餘工,用工九百八十萬,米四百八十斛,酒二百六十石。橋建成後,又建龍王神祠二十一間作為僧舍和守橋巡邏兵卒之用,當地人譽之為“台州第一橋”。它是利用潮汐河流建浮橋的成功經驗。二、車輿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與使用車輿為交通工具的國家之一。宋代製車技術的改進與提高,體現了宋代城市經濟、科技的新發展與民俗的新變化。宋代北方陸路運輸貨物的大車,仍以牛駕為主,其次是騾、驢。這種大車用牛、騾拉,可滿載四五千斤遠行各地。周密記載:

北方大車,可載四五千斤,用牛、騾十數駕之。管車者僅一主一仆,叱吒之聲,牛騾聽命惟謹。凡車必帶數鐸(鈴),鐸聲聞數裏之外,其地乃荒涼空野故也。蓋防其來車相遇,則預先為避,不然恐有突衝之虞耳。終夜勞苦,殊不類人,雪霜泥濘,尤艱苦異常;或泥滑陷溺,或折軸,必須修整乃可行,濡滯有旬日。周密:《癸辛雜識續集》卷上《北方大車》。

太平車北宋汴京城中的貨運車,又名“搬載車”,大者叫太平車,次者叫平頭車,小者大力車等。據記載有幾種車:

東京般(搬)載車,大者曰‘太平’,上有箱(車廂)無蓋,箱如構欄而平,板壁前出兩木、第二三尺許,駕車人在中間,兩手扶捉鞭鞍駕之,前列騾或驢二十餘,前後作兩行;或牛五七頭拽之。車兩輪與箱齊,後有兩斜木腳拖,夜中間懸一鐵鈴,行即有聲,使遠來車者相避。仍於車後係驢騾二頭,遇下峻險橋路,以鞭唬之,使倒坐錘車,令緩行也。可載數十石……《東京夢華錄》卷3《般載雜賣》。

在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車輛達十多種,或四匹或兩匹健騾拉的大車,即太平車,不同的僅是牲口數目以四頭、兩頭為多,未見有十數頭或二十頭之多,後麵也未係有驢、騾。這種太平車的行走方式與以前不同,即由人駕轅,牲畜拉車,韁繩一端縛綁在騾對麵的軛套上,另一端縛紮在車軸上。顯然這種人駕轅、騾拉車的係駕方法,車速是較慢的,適合於負載物貨多而不求快速的要求,因此多適於短途或京師城內外的運輸之用。據說,一天能行三十裏,在兩河一帶民間普遍使用。

平頭車其式樣與駕法如太平車一樣,隻是車型小一點,“兩輪前長出長木作轅,木梢橫一木,以獨牛在轅內,項負橫木,人在一邊,以手牽牛鼻繩駕之,酒正店(大酒庫)多以此載酒梢桶矣”。這種車,宋畫《清明上河圖》、《溪山行旅圖》、《盤車圖》等均有描繪,它們大多是一牛駕轅,轅前拖曳的是三牛或四牛;車身高大,輪與車廂齊平,車廂上加拱形卷篷,長途跋涉中以防雨淋與日曬;車廂與卷篷之間有一隔板,似以堆放車夫的行李物品之地。車夫在一旁行車,用手牽牛鼻繩。從宋畫《溪山行旅圖》看,這種長途運輸車,往往是數車結伴而行,很可能是一支有組織的運輸隊。熙寧(1068-1077)以前太平車,汴京士庶外出,多“賃驢”上路,而熙寧以後,“皆乘馬”,這是畜力的變化。王得臣:《麈史》卷下《京師賃驢》。獨輪車我國是最早創造與使用獨輪車的國家之一,約始於漢代;至宋代仍然流行各地。據記載,汴京多見,又名獨轅車,或名隻輪車。

這種車,是一個輪子的小車,前後二人把駕,兩旁兩人扶拐,前有騾曳,宋代又稱為“串車”或“獨轅車”。這種獨輪車尤適宜於山區。沈括說宋人稱獨輪車為“木馬”。“行人以獨輪小車,馬鞍蒙之以乘,謂之木馬。”陸遊詩說:“耳寬帽新小疾,獨轅車穩正閑遊。”通牛車頂上加一大帷幔。這種車在魏晉時是由貴族所乘,沿至唐宋。《新唐書·輿服誌》說一品至四品官均乘牛車,隻是裝飾品不同而已。這種車,雙轅雙輪,車廂形似太師樓,有卷席篷頂,其上覆蓋一張大帷幕。如敦煌莫高窟宋代“火宅喻”中畫有這種牛車,長方形車廂上立棚,呈封閉狀。車門設在後邊,垂遮惟簾。棚前和兩側開有欞窗格,棚頂呈拱形,前後出長簷;棚頂四角各立一柱,四柱上支撐一頂大帷幕。帷幔繡以梅花圖案,四周邊垂綴幽穗,極為華麗。駕車人扶轅步行,主人坐於車棚內可以逍遙自在。宅眷坐車宋代貴族婦女所坐的車,稱為宅眷坐車。這種車與貨車中的“平頭車”相似,但以棕作車蓋,車廂前後有構欄門、垂簾。像古代的輜車,婦女坐在廂內,舒適逍遙。陸遊記載趙家宗室婦女所坐的牛車還掛上香球:

京師(汴京)承平時,宗室戚裏時入禁中(皇宮),婦女上犢車(牛車),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而袖中又自持兩小香球,車馳過,香煙如雲,數裏不絕,塵土皆香。《老學庵筆記》卷1。

紅車宋代妓女所坐車。元岉七年(1092)十一月,舉行南郊祭禮,蘇軾為鹵簿(儀仗),使導駕,內中有紅車爭道亂行,蘇軾於車上草奏,明日有司嚴整儀衛。輿轎是一種獨特的代步工具,往往在險峻山路上首先使用,《癸巳類稿·釋名》因“狀如橋中空離地”而取名,故古代橋與轎可以通用。《史記》中提到大禹治水時“山行即橋”。1978年,河南固始侯古堆墓中出土了春秋戰國時間的“三乘木質輿橋”《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1期。。唐宋之時,輿橋十分盛行。唐代皇帝、大臣所坐的“步輦”,貴族婦女所坐的“簷子”,都是轎夫用手抬杠,高至齊腰,故稱“腰輿”。到宋代,始稱“轎子”。“太祖(趙匡胤)初自陳橋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乘轎子,出居天清寺。”王:《默記》卷上。宋代皇太後、皇後外出者,乘坐“輿”,這種輿比簷子稍增廣,“花樣皆龍,前後簷皆剪棕,儀仗與駕出相似而小,仍於駕頭、警蹕耳。士庶家與富家婚嫁,亦乘簷子,隻無脊上銅鳳花朵,……自有假賃所在”。如是公主出嫁,還坐“金銅鑄雲鳳花朵簷子”,這種“簷子”,高約五尺許,深八尺、闊四尺,內可坐六人之多,四周垂下繡額珠簾、白藤間花,極其華麗。宋代內外命婦所坐有,“銀裝白藤輿簷,內命婦皇親所乘;白藤輿簷,為內外命婦所通乘”《宋史》卷150《輿服誌二》。。婚嫁所用的高檔“簷子”,在汴京可以從車行中“假賃”而至,用後歸還。南宋時期,士大夫乘轎之風也日益盛行。朱熹說:

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堪用轎,如王荊公(安石)、伊川(程頤)皆雲不以人代畜,朝士皆乘馬。或有老病,朝廷賜令乘轎,猶力辭後受。自南渡後至今,則無人不乘轎焉。朱熹:《朱子語類》卷128。

張貴義亦說:

自渡江以前,無今之轎,隻是乘馬。所以有修帽護塵之服,士皆服衫帽涼衫。思陵(趙構)在維揚(揚州),一時擾亂中遇雨,傳旨百官許乘肩輿,因循至此,故製盡泯,今台諫親事官用涼衫略展登橋,尚存舊製,他處無複見之。參見張貴義:《貴耳集》。

《宋史·輿服誌》記載:

中興後,人臣無乘車之製,從祀則以馬,常朝則以轎。舊製,輿簷有禁。中興東征西伐,以道路阻險,詔許百官乘轎,王公以下通乘之。其製:正方,飾有黃、黑二等,凸蓋無梁,以篾席為障,左右設牖,前施簾,舁以長竿二,名曰竹轎子,亦曰竹輿。《宋史》卷150《輿服誌二》。

竹輿,山轎,宋代陳淵詩雲:“驛路泥塗一尺深,竹輿高小曆千岑。”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不少轎子,有的轎子上還插滿柳枝。1958年,河南方城宋強氏墓中還出土一乘石質轎子模型,其形狀與《清明上河圖》中畫的相近。此外,還有簡易轎子,如1978年江蘇溧陽發現宋代李彬墓,也出土了小型陶製模型,為一把大椅,兩旁紮有竹杠,不施帷幔,轎夫二人,皆短衣小帽,一前一後作抬轎姿勢。《江蘇溧陽竹簣北宋李彬夫婦墓》,《文物》1980年第5期。抬轎的人,叫轎夫,因官品高低的不同,人數也有多少。太平興國七年(982),翰林學士李上奏說:“工商、庶人家乘簷子,或用四人、八人,請禁斷,聽乘車。”“兜子,舁不得過二人。”三、舫船與海艦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造船業繁榮的時期,不僅造船數量、各種形製超過隋唐,而且質量、裝修技術也都大有進步;不僅能打造內河航船、湖中畫舫,且能製造遠洋航行的大型巨艦等。宋代江河中船品形製,豐富多彩,粗分之,有客船、貨船、客貨兩用船等。

貨船,從《清明上河圖》看,汴河上貨船的大多形製為:圓短船形、平底、首尾稍狹,中部寬,甲板上建有屋棚;船舷用木板交錯釘成,整個船體遍布排釘;桅、篷、舵、櫓、錨、帆、篙以及索具等行船設備一應齊全。舵為能升降的平衡舵;桅座呈人字形,根據需要可以放倒與豎起;櫓甚大,有六人搖的、有八人搖的不等,從櫓手們竭盡全力的神態看,船的載貨量是相當大的。宋人記載鄂州(今湖北武漢市)行中看見貨船說:“船形製短圓如三間大屋,戶出其背,中甚飾華,登降以階梯。”這種船可載米一萬二千石,據近人推算,達五百噸以上。張舜民:《畫墁集》卷8,《郴州行》。宋代的江河船隻,多以楠木打造:1960年在江蘇揚州施橋鎮發現宋代內河木船一隻,用楠木製,船長二十四米,中寬四點三米、深一點三米,兩舷各有大四根,榫頭與鐵釘銜接並用,縫用油灰。《揚州施橋鎮發現古代木船》,《文物》1961年第6期。此外,在上海嘉定、天津靜海等地發現了內河木船多隻,其形製、船體及部分設備與宋元文獻記載相符。據記載,江南運河上的船隻形製種類豐富,運載貨物各有所別:

杭州裏河船隻,皆是落腳頭船,為載往來士賈諸色等人,及搬載香貨雜色物件等。又有大灘船,係湖州市搬載諸鋪米及跨浦橋柴炭、下塘磚瓦泥灰等物,及運鹽貨船隻。……若士庶欲往蘇、湖、常、秀、江、淮等州,多雇船、舫船、航船、飛篷船等。……杭城乃輦轂之地,有上供米斛,皆辦於浙右諸郡縣……搬運自有綱船裝載,綱頭管領所載之船,不下運千餘石或六七百石。……又有下塘等處,及諸郡米客船隻,多是鐵頭舟,亦可載五六百石者,大小不同。其老小悉居船中,往來興販耳。《夢粱錄》卷12《河舟》。

江河船運速度,大約每日可達三四十裏或五六十裏不等。宋代湖船、畫舫也相當興盛,今以南宋杭州西湖為例敘述其要。禦舟,即是皇帝乘坐的遊船,打造精巧,裝飾華麗。據說,宋孝宗常陪太上皇遊幸西湖,是“禦大龍舟”,文武百官隨從者各乘“大舫”,無慮數百。而“禦舟四垂珠簾錦幕,懸掛七寶珠翠”《武林舊事》卷3《西湖遊幸》。。宋理宗時還特製龍舟一艘,“悉用香楠木搶金為之,亦極華侈”。皇帝所坐的禦舟,或稱“龍舟”,史書未見具體記載,而張擇端《金明池競渡》畫有一艘龍舟是極其豪華的。春遊西湖是皇宮中的盛舉,“龍舟十餘,彩旗造鼓,交舞曼衍、粲如織錦。

內有曾經宣喚者,則錦衣花帽,以自別於眾”。如景定年間(1260-1264)駙馬都尉楊鎮,遊西湖乘坐龍舟,“傾城縱觀,都人為之罷市”。皇親貴戚,大官寵臣也都在西湖中打造各自的遊船,為數不少。如宰相賈似道在西湖中備有“車船”,“船棚上無人撐駕,但用車輪腳踏而行,其速如飛”《夢粱錄》卷12《湖船》。,“豪家富宅,自造船隻遊嬉,及貴官內侍,多造采蓮船,用青布幕撐起,容坐一二客坐,裝飾尤其精致”。靈芝寺(今錢王祠邊)前,停有趙宋宗室趙節齋家的一支畫舫,名叫“烏龍”,凡遇撐駕,即風浪大作,坐者不安,多不敢撐出,以為異物。西湖中民間遊船不下“數百舫”,大者一千料,約長二十餘丈,可容百人;中者五百料者,約長十餘丈,亦可容三五十人;亦有二三百料者,亦長數丈,可三二十人。這些民間遊船的裝飾也相當華麗,“精巧創造,雕欄畫拱,行如平地”,深受遊者歡迎。每一隻遊船,都取個雅名,或叫百花、或叫十樣錦、或七寶、或金獅子、或金勝等,令人尋味。在寒食節前後,“西湖內畫船布滿,頭尾相接,有若浮橋”《西湖老人繁勝錄》。,各種小船達五百餘隻。西湖中遊船多租用,生意一年四季都很興旺,“四時遊玩,大小船隻,雇船虛日”。如遇寒食清明節,“雖小腳船,亦無空閑者”,遊船租價驟漲,“非二三券不可雇賃”。遊船的生活服務,十分周全,飲宴、歌舞,樣樣齊備。“船中所需器物,一一畢備。但朝出登舟而飲,暮則徑歸,不勞為力,惟支費錢耳。”

耐得翁:《都城紀勝·舟》。另有“小腳船,專載賈客、妓女荒鼓扳、燒香婆嫂、撲青器、唱耍令纏曲,及投壺、打彈百藝等船,多不呼而自來,須自出著發放支稿,不被哂笑”。每逢三伏炎夏之時,尤其是六月六日,“西湖中畫舫,俱堤邊,納涼避暑;恣眠柳影,飽挹荷香,散發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圍棋而垂釣,遊情寓意,不一而足”。宋代海外貿易與文化交往的發展,促進了巨型海艦製造業的繁榮。尤其是南方的明州、溫州、台州、泉州等地能打造的大型航海船。海船,粗分為近海船與遠洋艦兩大類。近海船有魚船、三板船等。船,據李心傳記載:浙江民間有釣魚船,謂之釣漕,其船尾闊可分水,麵敞可容兵,底狹尖可以破浪,糧儲器仗,置之簧板下,標牌矢石,分之兩旁,可容五十卒者,麵廣丈有二尺,長五丈,率直四百緡。《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7。這種船,既可到近海捕魚,又可充戰船。三板船,又名舢板,多由木板搭接而成,船底板和船舷板,另外又加上橫梁,使船體更加牢固堅實。宋代造船業以海上巨船打造的成就最大,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宋代的遠洋艦,體積大、負載多,大者可載萬石,相當於今六百噸左右,例如:“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船,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石),可載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人。”南宋朱彧《萍洲可談》也說:“舶船深闊各數十丈。”

周去非《嶺外代答》談到海船,一般能載幾百人,船裏能儲存一年糧食,有的還在船上養豬或釀酒。此外,船上還備有文化娛樂品,如象棋、圍棋等。海船以福建為上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176有記載。,福建又以泉州出名。如1974年,在福建泉州灣發掘了一艘宋代海船,尖底,船身扁闊,頭尖尾方,龍骨兩段接成。自龍骨至舷側有船板十四行,第一至十行由兩層船板疊合而成,厚達十二厘米;第十一至十三行則以三層船板疊合,厚達十八厘米,結實,抗沉性能好。並以搭接和平接兩種方法混合使用。板縫之間用麻絲、行茹、桐油灰膩密。全船共分十三艙,複原後泉州的船長達三十四點五五米,寬九米九,長與寬的比例為二點六四比一;排水量三百七十四點四噸。此船也是用香樟製造,船體堅固。1982年福建泉州又出土一艘海船,這艘船型與前麵宋代海船大致相同,也是下尖上闊,但它沒有采用多重板結構,而是采用單層原本板加工而成的,板的厚度達九點五厘米。北宋遠洋海艦以“神舟”、“客舟”等最著名。據北宋出使高麗的徐兢記載:

舊例,每因朝廷遣使,先期委福建、兩浙監司,顧募客舟。複令明州(今浙江寧波)裝飾,略如神舟,……其長十丈餘,深三丈,闊二丈五尺,可載二千斛粟。其製皆以全木巨舫,攙疊而成。上平如衡,下側如刃,貴其可以破浪而行也。其中分為三處:前一倉,不安板,惟於底安灶與水框,正當兩之間也,其下即兵甲宿棚;其次一倉,裝作四室;又其後一倉,謂之屋(高屋),高及丈餘,四壁施窗戶,如房屋之製,上施棚,采繪華麗,而用簾幕增飾,使者官屬,各以階序分居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34《客舟》。

而神舟船型更大。“神舟之長闊高大,雜物器用人數,皆三倍於客舟”。乘坐這種遠洋大艦,航行起來,“巍然如山嶽”一樣,浮動於海浪之上。宋代的海艦,還利用指南針導航,如廣州製造的遠洋艦遠航至阿拉伯諸國,船老大“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朱彧:《萍洲可談》卷2。。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亦載,“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34。。使用指南針辨識方向,這說明宋代航海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航海中,船老大還積累了豐富的航行的知識與觀察海水顏色的經驗。“相水之清濁,便知山之遠近;大洋之水,碧黑如澱;有山之水,碧而綠;傍山之水,渾而白矣;有魚所聚,必多礁石,蓋石中多藻苔,則魚所依耳。每月十四、二十八日,謂之‘大等分日’,此兩日若風雨不當,則知一旬(十日)之內,多有風雨;凡測水之時,必視其底,知是何等泥沙,所以知近山有港。”

四、驛站宋代郵驛製度,在唐代的基礎上又有創新與發展,如建立了一套較完善的遞鋪組織,實行以兵卒為主體的專業通信製度以及傳遞、交接製度等。宋的驛與遞,是既有區別又有聯係的兩種組織。驛,宋代多稱館驛,主要職能是接待宋代政府官員,為過往使客的食宿與交通工具提供方便。類似現代的招待所。遞,宋代多稱為遞鋪,主要是傳遞官方文書的通信組織,有時也接待使客或運送官物等任務。宋代的郵驛,分屬於中央與地方兩個層次。中央主管郵驛的機關是兵部與樞密院;地方主管郵驛,分為路(相當於省級)、府州(相當於地區)、縣三級管理,又以府州管理為重點。宋代兩都城,不僅社會經濟發達,而且又是國內外交流的中心;一年四季,各國使者和蕃夷貴客來京朝貢或祝賀節日,絡繹不斷。大的使團,多至一二百人;小的使團也有數十人。使客往來,據《文昌雜錄》說:“朝廷所以待遠人之禮甚厚。”據記載,宋代接待的外國使者與蕃夷貴客有:東方有四:高麗、日本、渤海黀、女真。西方有九:夏國、董、於闐、回鶻、龜茲、天竺、瓜沙門、伊州、西州(高昌)。南方有十五:交趾、渤泥、(大秦)、住輦、真臘、大食、占城、三佛齊、嬾婆、丹流眉、陀羅離、大理、層檀、勿巡舟、俞盧和。西南五蕃:羅、龍、方、張、石。北方:契丹、匈奴等。龐元英:《文昌雜錄》卷1。朝廷主辦的賓館以招待國外或蕃客使者的館驛,是國家級的賓館,或稱館或稱驛。朝廷賓館大多集中在京都,這是古代館驛的最大特點。北宋汴京城內外,招待海外諸國或蕃客使者的館驛先後建有八處之多:都亭驛位於舊城光化坊,汴河北岸,水陸交通方便的地方。此驛在唐代是汴州的最重要的驛站,時稱上源驛。

後晉天福五年(940),改名都亭驛,宋代為往來國信所。是專門接待遼國大使往來交聘的住所。有房五百二十五間,是汴京最大的官驛。《玉海》卷172《宋朝都亭驛》。都亭西驛位於新城內城西廂惠寧坊,原名上源西驛,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為此名。是接待西夏使者往來的住所。來遠驛位於新城內城北廂崇化坊,熙寧三年(1070),以舊馬軍都虞侯官衙改建而成,以接待遠來宋都的“蕃客之所”而名。懷遠驛位於西城汴河北岸的興道坊,景德三年(1006)以舊侍衛都虞侯官衙擴建而成,專門接待遠道而來宋都的南蕃(西南少數民族)、西蕃、大食(阿拉伯國)、交州(今越南北部)等西南方向的“貢奉客使”而名。《玉海》卷172《景德懷遠驛》。班荊館位於封丘門外東陳橋附近,故又名陳橋驛,後又改名班荊館,成為“虜使迎餞之所”。但在宣和五年(1123),改為“羽流”(道士)往來的接待處,稱為“鴻烈觀”。《宋東京考》卷11《館》引《玉照新誌》。在班荊館,以宴請遼國使者最多,僅蘇東坡代筆起草的《內製書》,在元岉元年(1086)十一月二十一日至元岉四年七月十一日止三年時間的,在班荊館賜遼口宣等即達十八則,或賀正旦、或賀坤成節、或賀興龍節等。

禮賓院位於新城內城廂延秋坊,汴河南岸金梁橋附近。舊名番譯院,景德三年(1006)改名禮賓院,專門接待“回紇、於嬾使臣之所”。《宋東京考》卷11《館》。同文館位於閶闔門外安州巷,專門接待高麗、青唐(今青海西寧之人)使臣之住所,新建於熙寧年間,有房一百七十六間。《玉海》卷172《熙寧同文館》。瞻雲館位於宜秋門外之東,專門接待“諸番國使臣之所”《宋東京考》卷11《館》。。海外諸國或蕃客使者來汴京之後,朝廷館驛負責他們的衣食住行的生活;除洽談兩國之間的關係與參加節日祝賀等外,趙宋朝廷派人陪同還組織他們參觀京城名勝古跡、參加文體活動和舉行多種名目的宴請等;此外,還允許在一定範圍內進行“貢賜貿易”,允許購買大宋珍寶和物貨。外國使者或蕃客使者來宋都貢奉,從入宋朝國境,朝廷便頒發給他們“館券”(通行證書),沿岸由各府州縣鎮接送、執行衣食住行,直至送到京都館驛為止。沿途還由地方官員陪伴他們旅遊當地名勝古跡和購買“土宜”(土特產)。如元旦大朝會後,朝廷陪同各國使者遊覽京城名勝:

大遼、高麗就館賜宴。大遼使人朝見訖,翌日詣大相國寺燒香,次日詣南禦苑射弓,朝廷旋選能射武臣伴射,就彼賜宴,三節人皆與焉。先列招箭班十餘於垛子前。使人多用弩子射,一裹無腳小襆頭子、錦襖子遼人,踏開弩子,舞旋搭箭,過與使人,彼窺得端正,止令使人發牙。例本朝伴射用弓箭。中的則賜鬧裝、銀鞍馬、衣著、金銀器物有差。伴射得捷,京師市井兒遮路爭獻口號,觀者如堵。翌日,人使朝辭。朝退,內前燈山已上彩,其速如神。《東京夢華錄》卷6《元旦朝會》。

遼使到東京活動最多,在宋遼共處的一百多年間,遼使來汴京達三百次左右,平均一年兩次以上,人數約在七百人以上。聶崇岐:《宋遼交聘考》,《宋史叢考》下冊,第283-375頁。高麗使者來汴京也是很多的,使團較為龐大,少則幾十人,一般為一百多人,最多一次達二百九十三人。交趾使團每次也在百人以上,最多一次達一百八十多人。接待各國使者,入宋境後送到京城止,其費用大多由各州府地方財政開支,這種接待往來使者負擔是十分沉重的,蘇東坡談及此事說:“臣伏見熙寧以來,高麗人屢入朝貢,至元豐之末,十六七年間,館待賜予之費,不可勝數。兩浙、淮南、京東三路(相當於省)築城造船,建立亭館,調發農工,侵漁商賈,所在騷然,公私告病。”

南宋行都杭州也建立了許多賓館,以接待來自各國的使者或商貿人員和官員上京暫住的驛館。班荊館離行都臨安府城約五十裏的赤岸河畔,專門接待全國使者頓宿與賜宴之處。凡金國使者來臨安,必先在此安頓。赤岸河是浙西運河的支流,通高塘、橫塘諸河,地約今半山附近,尚有赤岸橋之名。懷遠驛以原法慧寺擴建而成,主要招待高麗、占城、大理、真理富國、大食等國使者。因表示“懷遠之意”故名。這些國家,一般是“隔歲聽入一貢”或“數歲入貢”或“五年許一貢”。各國使者少則十餘人,多則五六十人。都亭驛在候潮門外泥路西,侍從宅側,除接待外國使者之外,還是接待國內上京的各地官員的賓館。南宋各國使者來臨安拜見朝廷大官或皇帝或參加朝廷大禮等活動,往往與旅遊、商貿活動相結合。金國使者來京,先住在赤岸班荊館,朝廷先派伴使在班荊館設宴款待,為之洗塵。

次日,坐龍舟至北郭(武林門外)稅亭稍息,茶酒招待後,再騎馬入餘杭門(即武林門),到都亭驛下榻,賜被褥、鈔鑼(洗器)等日常用具,在都亭驛等候皇帝的召見。在都亭驛,由臨安府酒食招待,並講明入朝、入宮召見的禮儀。次日由伴使陪入皇宮紫宸殿拜見皇帝。皇帝召見之後,由伴使陪同到杭城名勝古跡、佛寺道觀覽勝。紹興十九年(1149),金國使者施宜生來賀正旦,住都亭驛,使者當中有位畫工,專門畫了臨安城圖,偷偷帶回。淳熙十六年(1189)宋光宗登位,金國派使者來臨安祝賀,由著作郎權兵部郎官鄧千裏聯同遊杭州西湖,至孤山之麓遊覽北宋隱逸詩人林和靖祠廟時,金使忽然問道:“林公當過臨安知府嗎?”鄧千裏笑而不答。當金使上大街購物時,看見官私牌額,都要摹寫。金使還到靈隱天竺詣寺燒香,一次途經臨安太學,要求陪同官員摹寫匾額“太學”兩字。當時的太學直講程宏圖不同意。此事得到孝宗的稱讚。金使在晚上還要求看戲。如遇正月朔裏朝賀,金使還參加南郊玉津園的宴射活動,由善射者校尉(軍官)為觀察使陪射,皇帝賜弓陪射,宴射完畢而回賓館。金使在街上購物,由都亭驛先支付,一般情況下,金使來京,朝廷預先撥給亭驛一萬緡,多還少補。

朝廷賓館,除了京城之外,在設有市舶司的港口城市如明州、泉州、廣州、溫州等州城也有專門賓館,迎接外國使者。北宋明州,是宋代三大港城之一,市舶賓館有波斯館、高麗使館等,其中高麗使館又稱東蕃驛館,主要接待高麗使者的往來,地點在今寶奎巷;波斯館,專門接待阿拉伯諸國,地址在今車橋街附近。定海縣也建有航濟亭,相傳是為高麗使者賜宴之場所。溫州成為開放港口後,外國客使或商賈來時,市舶官員往碼頭歡迎,到館驛“犒設”宴酒,然後住在來遠驛。唐宋時,我國的地方郵驛製度出現新變化:主要表現在驛與館的分工日益明顯。驛,多設於驛路之上,一般兼有通信機構與官員過往招待所的雙重任務,往往設在城外;而館,亦有設於驛路上,但大部設於非驛路幹線之上。州有館,縣也有館,主要是承擔過往的官員的食宿任務,類似今日接待過往官員的招待所,唐宋古書上多稱館第、驛亭或館驛。到宋代,驛與遞的分工十分明確,驛或館驛,主要職能是招待過往官員、使客,供給食宿及交通工具。而遞鋪,以傳遞官方文書為主要任務,兼及運送官物接待使客等工作。前者為食宿交通機構,後者為通信機構,其任務明顯不同。宋代規定,每隔二十裏有驛,驛有歇馬亭,每隔六十裏有館,由地方的“衙前”差役為驛夫,擔任服侍工作,供應食宿。相距七八十裏以上置驛舍也是有的,視各地不同,如:“自鄂渚至襄陽七百裏,每二十裏置流星馬鋪,七八十裏間則置驛舍,以為兵帥往來頓宿處,士大夫過之者,亦寓托焉。”《夷堅誌·支景誌》卷1《陽台虎精》。

兩宋地方驛館建築,房屋寬敞,比較整潔華麗,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標誌之一。鳳鳴驛嘉岉六年(1061),蘇東坡赴鳳翔時曾至扶風鳳鳴驛拜謁朋友,而撰寫了《鳳鳴驛記》,說:“視客之所居,與其凡所資用,如官府,如廟觀,如數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歸其家,皆樂而忘去。將去,既駕,雖馬亦顧其皂而嘶。”《蘇軾文集》卷11《鳳鳴驛記》。霍丘縣驛宋人王回《霍丘縣驛記》說,霍丘,宋代屬壽州,無驛,每使客之過者,無所歸宿,或窩其孥於浮屠氏之館,十分不便。今知縣要接待大理寺丞謝侯績,感歎說:“吾為地主於此,豈可以不知士大夫之辱。吾聞古之為政,蓋莫不篤於賓客者,非苟相悅,所以相養以禮,而載天子之命也。今吾邑雖陋,亦古之建國,曾不及有一館,為士大夫之禮。”於是在縣衙之東,西臨大路之處,建造了一座縣驛館。王回:《霍丘縣驛記》,見《宋文鑒》卷80。和風驛紹興七年(1137),毛開《和風驛記》:“為屋四十二楹,廣袤五十七步,堂守廬分,翼以兩廡,重垣四周,庖班庫廄,各視其次,門有守吏,裏有候人,賓至如歸,舉無乏事。”丹陽館“中門南向,接送伴使在東館,客使在西館。丹陽,江淮閩浙所交也,四海賓客之所舍也,軺車驛舍之所會也,故崇大其館,凡奉法銜命者,皆館也;部使者亦如之。”何炳鬆:《陸秀夫年譜》,第11頁,《丹陽館記》。館驛經費在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7)之前多出於地方。景岉中(1034-1038)集賢校理王琪言:“今州縣修治郵傳驛舍,皆斂於民。”

因此有些地方因經費不足而年久失修,政和四年(1114)二月詔:“永興軍館驛,年深弊漏,見任官無廨宇,往往指占居住,致經過使命番夷,隻就寺院或邸店安泊。”宣和三年(1121),宋人李侗《範縣修館驛記》:“得錢十萬,擇材於林,陶瓦於野,命工於市。未幾而辟廳事,增廓宇,遷堂於後,大牆垣而僚之,軒窗以明,戶牖以潔,庖廄吏舍無不得其所。……”李侗:《範縣修館驛記》。政和四年(1114)詔令州館驛“可委本路帥司根檢館驛舊基完葺,並蝕量什物等,令禮部給降空名度牒一百道,應副修置”《宋會要》方域10,中華書局本,第7481頁。。宣和元年(1119)八月又詔維修經費在三十貫以下,“轉運提舉常平司分認,從所屬支修,旋申逐司。諸營造材料,所支錢及百貫,或創造三十間,申轉運司;縣創造三間,或修繕十間,並應支轉運司錢者,申所屬相度行;其創造三間,是奏聽旨”《宋會要》方域10,中華書局本,第7490頁。。南宋基本承襲了北宋的製度,紹興二十六年(1156)十月四日,高宗詔曰:“修蓋驛舍,所贅不多,今於上供係省錢內支撥應副、免致騷擾。”乾道二年(1166)六月,曾修葺都亭驛、班荊館,孝宗也詔由地方經費支撥。他說:“都亭驛、班荊館,歲於六月上旬,檢視修蓋,限八月畢工。令兩浙轉運司、臨安府遵守修整,務要如法。”均見《宋會要》方域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