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大規模圍攻成都的時候,他們各行其是,根本不聽起義總指揮部的號令,完全是一盤散沙,以致圍攻成都二十餘日,卻毫無建樹,最終被迫撤離,並被趙爾豐的大軍乘勢追剿。
好在保路同誌軍最困難的時候發生了武昌起義,四川的局勢發生了重大轉折,趙爾豐最依重的第十七鎮新軍拒絕與保路軍作戰,迫使趙爾豐將他的追剿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巡防軍,收縮至成都固守。這也使那些已經分散逃命的保路同誌軍複聚,再次湧向成都。
此後,巴蜀局勢大變,第十七鎮新軍下級軍官夏之時帶二百餘士兵發動龍泉驛兵變,然後東走重慶,使川東重鎮重慶發生革命,成立大蜀軍政府,並通電全國,宣布川省獨立;率一協湖北新軍入川鎮壓保路運動的端方,因這一協湖北新軍在資州發動兵變而被殺。困守成都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主動交出了四川政權,成都成立了以蒲殿俊為都督的大漢四川軍政府,再次通電全國,宣布川省獨立。
但是這個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十天,就被巡防軍的一場兵變顛覆了。為平息兵變,軍政府招撫局長羅綸招保路軍入成都,軍政府軍政部長尹昌衡帶第十七鎮新軍入成都。兵變平息後,軍政府改組,尹、羅二人出任大漢四川軍政府第二任正、副都督。
為了應對重慶大蜀軍政府的西征,大漢四川軍政府迅速整編軍隊,將成都一帶的第十七鎮新軍、巡防軍、保路同誌軍整編成了三個鎮。
整編中,大大小小的袍哥堂口的龍頭大爺都成了政府軍的軍官,袍哥勢力終於具備了左右政局的能量。
大漢、大蜀兩個軍政府都有武力統川的企圖,也為增添在合並談判中的政治砝碼,也就大量收編袍哥武裝。但是兩個軍政府的首腦都沒有能凝聚人心的政治信仰,所以他們都明令禁止會黨活動,但在暗中都用會黨幫規、堂規來掌控自己的軍隊。這也就使袍哥勢力真正擁有了左右巴蜀社會的能量。
人們常把民國時期的四川地方軍隊稱著川軍。這川軍實質上就是一支支袍哥軍。川軍將領如劉湘、劉文輝等人,實際上就是在巴蜀擁有軍政大權的袍哥大龍頭。
不過,也不能一想到民國年間巴蜀的軍閥混戰,就把這些袍哥軍想成是隻會打內戰混蛋。其實他們的血液中也有國家意識,也有捍衛國家主權、浴血抵抗外侮的勇毅精神。
接下來,在下就為各位看官說說袍哥們的第二個故事――《袍哥傳之靖邊》。
要說這個故事,得先從川軍成軍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