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看官,在下在《袍哥傳之亡清》中講了袍哥這個群體在辛亥革命中的故事,再接著給列位講講袍哥在辛亥革命後的故事。
看官知道,從民國初年到全麵抗戰,期間有二十餘年,這些年裏,號稱天府之國的巴蜀大地,一直是兵連禍結,動蕩不已。直到川軍出川,加入全國抗戰序列,民國政府西遷重慶,巴蜀大地的內戰方告平息。
巴蜀二十多年的動蕩,既因於外部,更因於內部。巴蜀有一種社會勢力,其觸角遍及社會各領域,從社會底層到社會上層,無不與之有牽連。這種勢力網羅了士、農、工、商各色人等,更構成了巴蜀政界、軍界、商界人物的特殊背景,並因此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團。於是這些利益集團紛紛走到前台,爭奪權力,爭奪地盤。今天你我聯手攻擊他,明天我他結盟對付你,後天你他歃血消滅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把大好的天府之國攪得腥風血雨,地覆天翻。
這是一種什麼勢力呢?這種勢力叫袍哥。
袍哥勢力之所以能走到巴蜀社會政治的前台,是因為辛亥革命的領導者――中國同盟會對這一勢力的利用。同盟會雖然一直致力於推翻清王朝,但其力量並不大,而且又主要活動於國外、東南沿海和長江中下遊省份,其主要領導人孫中山、黃興等也長期流亡國外。至於像巴蜀這樣的內地省份,則隻有少數本省籍會員在活動。他們都想在自己的活動範圍裏有所作為,就不遺餘力地奔走於各地,與處於地下的各種會黨組織接觸,拉攏會黨組織的首領――龍頭大爺,讓這些龍頭大爺帶領手下兄弟加入同盟會,使這些**勢力成為反清的主力軍。而這些**勢力,本身就具有反政府的色彩,其中還有一部分一直都打著“反清複明”的旗號,所以這些會黨的龍頭大爺也希望能與別人聯手,最終達成推翻清王朝的目的。因此,當那些本省籍的同盟會員來遊說他們的時候,也就一拍即合了。
當同盟會員糾集了這些會黨勢力後,他們就等待時機,尋找時機,創造時機,以便大舉反清,而這個時機最終讓他們找到了。清政府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錯誤地啟動了“鐵路國有”,更錯誤地判斷巴蜀民情,對川漢鐵路采取收路收款的強硬政策,從而導致了四川全省範圍的抗議運動――保路運動。麵對這樣的情勢,清政府卻一錯再錯,在巴蜀繼續采取強硬手段,逼迫川督趙爾豐對“保路同誌會”下手,最終因逮捕蒲殿俊、羅綸等保路會首領,導致了“成都血案”。血案激起了巴蜀民眾的極大憤怒,也成為巴蜀反清大起義的導火索。
在巴蜀大地活動了很久的同盟會員絕不會放過這個十分難得的機會,在他們的策動下,巴蜀各地的形形色色的會黨紛紛起事,大大小小的袍哥武裝,都打著“保路同誌軍”的旗號,湧向了成都。
就這樣,袍哥勢力就從地下走上了前台。
從地下走上前台,這並不意味著袍哥勢力就有了左右巴蜀社會的能量。因為作為袍哥首領的龍頭大爺們,大多沒有什麼明確的政治主張,即使是接受了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平均地權,建立合眾政府”,但他們也未真正領會,他們不過是想趁這個機會幹一票大的,獲取他們一直想獲取的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