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名人名文精典集錦(9)(2 / 3)

我對於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而感歎古書的散失,後世錯訛相傳而不能弄清真實情況的,怎麼能說得盡呀!這一教訓正是治學的人不可以不深刻地思索並慎重地加以吸取的。

四個同伴是:廬陵人蕭君圭君玉,長樂人王回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人王某記。

賞讀

本文是篇新穎別致的遊記。文章作者雖然描寫了一路風光見聞,但並非單以記遊為目的,而是借記遊來說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這一辯證關係是作者通過記遊悟出的道理之一。由這一道理推而廣之,學問之道無窮盡,學習越深廣,難度越大,需要付出的心血越多,收獲也就越大。說明要想使自己的學問達到高深的境界,必須付出一般人難以付出的代價。此外,作者從殘碑引出議論,認為古代文獻資料不足,常有以訛傳訛的現象,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誡,這是作者在記遊中悟出的又一道理。這些道理,對於我們今天的治學、處事、創業,仍然有借鑒意義。

傷仲永——王安石

題解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於慶曆三年(1043)。本文通過講述一個自幼天資聰慧、5歲就能指物作詩的神童,由於缺乏後天的教育,而逐漸喪失了聰明才智的故事,告誡人們:一個人不論先天條件多麼優越,如果自恃聰明,不肯接受後天教育和堅持自學,就會變為庸人。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嚐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複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縣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生。方仲永五歲時,還不認得筆墨紙硯,一天忽然哭鬧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父親對此感到驚奇,就向近鄰借來給他。方仲永當即寫下了四句詩,並且寫上自己的名字。那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宗族的人為內容,傳給全鄉秀才觀賞。從此以後,旁人隻要指定某一物作詩題,方仲永就能揮筆立就。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供觀賞之處。鄉裏人對他感到驚奇,並漸漸對他父親以賓客之禮款待起來,有的施舍錢財給他,求他題詩。方仲永父親覺得這是件有利可圖的事,就每天攜帶仲永四處拜訪同縣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聞此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從父親回到家鄉,在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們叫他作詩,已經與我過去所聽聞的名聲不能相稱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到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人們告訴說:“他已天才泯滅,同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了。”

我認為:方仲永的聰明穎悟,是上天賦予的。他有天賦,比起力學而成的人要優越得多;然而最終還是和平常人差不多,那是因為沒有受到常人所受的教育的結果。他的天資是那樣的好,隻因為沒有受到教育培養,尚且淪為普通人一樣;現在一般說來天分不高的人自然是很多的,如果再不加以教育培養,恐怕會連一個平常人都不如吧?

賞讀

本文是篇隨筆,先敘事後議論。敘事部分寓理於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智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人的天資和後天成才的關係。議論部分以敘事部分為基礎,闡明天賦極好的人如不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也會變得與常人無異的道理,並由此進一步生發,推及一般人,闡明天賦平常的人如不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則欲為常人而不可得的道理。全文敘述議論互相映襯,觀點明確,說理透徹,有力地突出了如何對待先天稟賦與後天教育這一中心。

本文題為《傷仲永》,文中卻沒有一個“傷”字出現;仔細品味全文,才會感到全篇說的正是一個“傷”字,作者正是為方仲永和一切不肯努力的人而感到悲傷、惋惜的。

石鍾山記——蘇軾

題解

本文是作者蘇軾於宋元豐七年(1084)由齊安(今湖北黃岡縣)往臨汝(今河南臨汝縣),途經九江鄱陽湖口,訪尋石鍾山,探究其名稱的由來而寫的一篇遊記。

石鍾山,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位於江西省湖口縣鄱陽湖東。此山分兩部分,位於湖口城南的部分稱“上鍾山”,位於城北的稱“下鍾山”,各高五六百尺,相距不到一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