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名人名文精典集錦(9)(1 / 3)

世人都稱讚孟嚐君能夠搜羅人才,因此人才都投靠他的門下,而他終於借助他們的力量,得以從虎豹一樣凶惡的秦國逃走。咳!孟嚐君隻不過是那些雞鳴狗盜之徒的頭目罷了,哪裏稱得上能得士呢?要不是這樣,他完全可以憑借齊國強大的國力,得到一個真正的士,就應該南麵稱王而製服秦國,還用得著這些雞鳴狗盜之輩的力量嗎?雞鳴狗盜之輩出入他的門下,這正是真正的人才之所以不到他那裏去的原因呀!

賞讀

本文是王安石寫的一篇史評,其高妙之處表現在三點上:一是具有高屋建瓴的政治家的眼光。作者能用政治家的眼光評判曆史人物,看問題的立足點較高,從孟嚐君“所得是否為士”這一角度攻破缺口,破除了世人對孟嚐君的盲目崇拜。二是具有大刀闊斧的氣勢和層層轉折而又一氣灌注的筆力。全文共4個長句,講了4層意思,每一層都從一個新的角度分析問題,層層緊逼,其勢淩厲,使文章充滿了所向披靡的雄辯之氣。三是具有嚴密的邏輯方法。文章首先在概念的內涵上與敵論劃清界限,即劃清了“士”與“雞鳴狗盜之輩”的界限;其次,是運用矛盾律,使論證縝密嚴謹,無懈可擊;此外,所用句式也很有變化。讀來頭頭是道,說服力強,不失為一篇精彩的駁論文章。

遊褒禪山記——王安石

題解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褒禪山,舊名華山,在安徽省含山縣北,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四月,王安石從舒川(今安徽省潛山縣)通判任上辭職回家探親,在歸途中遊覽了此山,並於同年七月以追記形式寫成此文。文章以遊山探險而未能“極夫遊之樂”為出發點闡述了一番為學治事的人生道理,值得一讀。

原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塚也。距其院東五裏,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遊之樂也。

於是予有歎焉。古人觀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有誌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誌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餘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譯文

褒禪山,也叫華山。唐代僧人慧褒起先居住在山腳下,最終又埋葬在這裏,因此,那以後就叫它“褒禪山”。現在叫做慧空禪院的,是慧褒生前的禪房和死後的墓地。離禪院東邊五裏,叫做華山洞的,是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麵才給它取這個名的。離洞一百多步,有一塊石碑倒在路上,碑文模糊不清,隻有從那殘留字跡中還可辨認出“花山”二字。現在讀“華”,讀如“華實”的“華”,大概是音讀錯了。

那山下平坦空曠,有泉水從旁邊湧出來,在洞壁上題字記遊的人很多,這就是所說的“前洞”。順著山路往上走五六裏,有個洞深遠幽暗,進洞很冷,尋問它的深度,說是連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也沒法走到盡頭,叫做“後洞”。我和四個同伴打著火把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難,而看到的景物越奇特。有個怠惰不願意再往前走而想出來的人,說:“不出去,火把就要滅了。”於是大家跟他一起出來了。大概我到達的地方,比起喜歡遊覽的人來,還不到他們到達的地方的十分之一深,可是看看洞的兩壁,來這裏題字記遊的人已經少了。大概越往深處,那麼到達的人就越少。當從洞中出來時,我的氣力還足夠用來往裏進,火把也還足夠用來照明。出洞後,就有人責怪那個想要出來的人,我也後悔跟著他退出,而沒能充分享受遊覽的快樂。

於是我深有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收獲。因為他們求索思考深刻,而又處處留心。平坦而又近的地方,遊覽的人就多;艱險而又遠的地方,到的人就越少。可是世上雄偉、壯麗、奇異、不平常的景象,往往在那艱險遙遠、而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所以不是有誌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誌向,又不隨著別人止步不前,可是氣力不夠,也是不能到達的。有了誌向和氣力,又不隨著別人而懈怠,但到了幽深黑暗什麼也看不見分不清的地方,卻沒有火把之類的幫助,也是不能到達的。然而,氣力完全可以達到卻半途而廢,在別人看來是值得譏笑的,在自己來說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心卻不能到達的,可以不必後悔,誰又能譏笑他呢?這就是我得到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