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名人名文精典集錦(8)(3 / 3)

唉呀!如果六國把賄賂秦國所用的土地,用來封賞天下會出主意的謀士,用向泰國討好的心情來尊重天下才智傑出的人士,大家聯合起來,同心協力地對付西邊的秦國,那我怕秦人想吞並六國也吞不進喉嚨。真可悲呀!有這樣有利的形勢,而受到秦國久積的威勢的逼迫,日削月割,以至一天天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可不要使自己的國家遭到他國久積的威勢的逼迫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國,六國的勢力比秦國弱小,可是還是有可以不采用賄賂手段而能戰勝秦國的形勢;假如憑著統一了天下的大國的身分,去走六國賂秦而亡的老路,那就更在六國之下了。

賞讀

這篇史論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探討它們對付秦國應該采取的正確策略,目的是為了總結曆史教訓,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重蹈六國賂秦而亡的曆史覆轍。

文章共五段,先總後分,有論有證,由古及“今”,脈絡分明。首段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為全文設下總綱。緊接著第二、三兩段分別論述賂秦之國和未賂秦的國家滅亡的具體原因。第四段提出六國避免滅亡的辦法。最後一段抒發作者感慨,借古言“今”,點明題旨。文章切中時弊,布局嚴密,說理生動、透辟,論據充分有力,行文幹練,語言精警,堪稱是議論文中的佳作。

愛蓮說——周敦頤

題解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說”是一種文體,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或抒發感情。這篇文章,作者以極其精煉的筆墨通過對菊、蓮、牡丹三種不同花卉的對比描寫,象征性地寫出了三種不同的品格,通過對蓮花的讚賞,歌頌堅貞的氣節,鄙棄追逐名利的世態,表現出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中陸上草本木本的花,可愛的有很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自唐代以來,世人非常喜愛牡丹;可是我唯獨喜愛蓮花的生長於汙泥之中而不被沾染,在清水裏洗滌而不顯妖媚,中心貫通,外麵挺直,不蔓延,無枝節,香氣傳得越遠越覺得清幽,筆直地潔淨地挺立在水麵上,隻可以遠遠地觀賞而不可以近前玩弄。

我認為,菊花,是花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有德君子。唉!愛菊的人,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蓮花的喜愛,像我這樣的又有誰呢?而愛牡丹的人,當然很多了!

賞讀

詠物抒情,貴在揭示所詠之物與所言之誌的內在相通之處。本文以精細全麵的觀察和獨到的審美情趣,從身世、經曆、品性,到外在形象與內在性格的美的結合,將蓮花的可愛可敬,可詠可讚之處,一一展現在讀者眼前。

從文麵上看,作者是在寫花,而且以蓮為主,用相互映襯、對比之法寫了蓮、牡丹、菊三種不同氣質的花;但由於作者是位理學家,其看待事物往往是以理學家的自然觀和人生觀來看待的,因此,在作者筆下,蓮花的外形、花的生長環境都帶上了理性化、道德化的內涵。事實上,其要表達的完全是作者的憎惡和誌向,反映的是其不阿世俗、追求忠直進取的理想和人格。這種理想和人格,曆來為人們所稱頌,所以,本篇也廣為流傳,膾炙人口。

讀孟嚐君傳——王安石

題解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文中所提到的孟嚐君是戰國時期齊國公子田文的封號,曾任齊相。司馬遷著的《史記》中設有《孟嚐君列傳》的專篇。人們曆來認為孟嚐君能禮賢下士,擁有眾多門客,且其中不乏能幹的人。然而,王安石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孟嚐君重用的是一群雞鳴狗盜之徒,因而有誌之士不肯歸附於他,以致使齊國一直無法戰勝秦國。本文就是闡述這一見解的。

原文

世皆稱孟嚐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呼!孟嚐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麵而製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