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名人名文精典集錦(8)(1 / 3)

本文是封奏章。它具有強烈的戰鬥性和鮮明的針對性。文章開篇就提出論點,說明朋黨自古有之,問題的關鍵在於人君要善於區別出哪是“君子之朋黨”,哪是“小人之朋黨”。接著剖析“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根本區別,然後通過征引六件史實,證明人君重用君子之朋,國家就興,天下就治;反之,天下就亂,國家就亡,最後提醒仁宗一定要從曆史史實中吸取教訓。結尾又與開篇相呼應,使得文章觀點鮮明,論據充足,行文婉曲,結構完整,有很強說服力。縱觀全文,既有理論,又擺事實,逐層辯證,又層層對比,語言簡潔,詞鋒犀利,在歐陽修的駁論文章中頗有代表性。

蘇軾曾有評曰:“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以至理,以服人心。”

醉翁亭記——歐陽修

題解

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慶曆五年(1045),“慶曆新政”失敗,歐陽修負謗遭謫,被貶為滁州知州。他在滁,一方麵實行“寬簡政治”,公務之暇,便常常率眾出遊,看山水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寫於慶曆六年《醉翁亭記》,便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文章敘寫了滁州一帶的自然景物及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同時也記述了作者在山林中遊賞宴飲的樂趣;其實作者是在借此來尋求精神上的慰藉,排遣謫居生活的苦悶。

原文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冽而酒香;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州西南麵的群峰中,樹林和山穀特別優美。放眼望去,那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進山六七裏,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從兩座山峰之間奔瀉出來的,是釀泉。順著盤曲的山路拐過去,有座亭子四角翹起象鳥兒張著翅膀,高踞在釀泉上邊的,就是醉翁亭。造這座亭子的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為這座亭子取名的是誰?是自稱“醉翁”的太守,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的。太守與客人來這裏飲酒,稍許喝一點酒就醉了,年紀又最大,因此自號醉翁。醉翁的興趣不在飲酒,而在於欣賞這裏的山水。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裏,又寄托在酒上。

早晨太陽出來,樹林裏的霧氣散開,傍晚雲氣聚攏來,山穀洞穴漸漸昏暗,一時昏暗一時明朗,變化不定,是山中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開放,發出一股清幽的香氣;夏天,樹葉茂密,形成一片濃鬱的綠蔭;秋天,風高霜潔;冬天,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四季不同的景象。早晨出遊,晚上歸家,四季的景色又不一樣,其中的樂趣是沒有窮盡的。

至於那些背著東西的人在道路上歌唱,行人在樹蔭下休息,前麵的人呼喊,後麵的人應和,老老少少,來往不斷,是滁人出來遊玩的情形。坐在溪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釀酒,泉水清,酒味香;野味野菜,雜亂在擺在麵前,是太守飲宴的情形。宴飲的樂趣,不在音樂。投壺的中了,下棋的勝了,酒杯和酒簽雜亂交錯,有的站起,有的坐著,說說笑笑,非常熱鬧,是眾多客人歡喜的模樣。容顏蒼老,鬢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他們中間,喝醉了的是太守。

不多時,太陽落山,人影散亂,太守起身回家,客人緊緊後隨。樹林裏鬱蔭覆蓋,鳥兒上下鳴叫;遊人離去,鳥兒歡樂起來。可是,鳥兒隻知道自己在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人們隻知道跟著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是為他們的快樂而感到快樂。酒醉時能與大家同樂,酒醒後能作文章來記述的,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

賞讀

本文記亭,卻並非孤立地、靜止地描山繪水,而是把人物活動和山水放在一起來寫。既寫山水之美,更寫由於山水之美而引發的人心之樂,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在寫山水之美時,作者采用了由大及小,層層深入的寫法。先從全景寫起“環滁皆山也”;後逐漸收縮視野,由群山轉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諸峰;再轉入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然後具體寫到山間的泉水即“釀泉”;最後幾經回環,才在“峰回路轉”之後托出臨於泉上的一座玲瓏剔透的亭子——“醉翁亭”。由於作了這麼多鋪墊,經過層層的渲染,醉翁亭及其周圍的自然美景便像一幅美麗的圖畫,展現在了人們麵前。故而也就自然地引發了讀者身臨其境和探勝索幽的無限興致。寫罷亭子,文章又巧妙地由亭名引出“醉翁“,並點出“醉翁之意”,使“意”和“境”緊密結合起來。緊接著,作者又以精煉簡約的文字,具體描寫了“山中朝暮”、“四季景物”的變化,描寫了鄉人的和平恬靜與宴遊的歡樂喧鬧,筆意飛灑、搖曳多姿;且熔敘事、描寫、議論、抒情於一爐,奇甚妙甚,無愧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古代散文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