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名人名文精典集錦(7)(1 / 3)

唉!一個人的心,也就是千萬人的心。秦始皇貪圖奢侈豪華,人們也會想到自己的家庭。為什麼奪取這些東西時,一點一滴也不放過,而用起來卻當做泥沙一樣!使得承受屋梁的柱頭,比田地裏的農民還要多;架梁的椽子,比布機上的織女還要多;釘頭密密麻麻,比穀倉裏的粟米還要多;瓦間的縫隙長長短短,比全身衣裳的絲線還要多;那直的欄幹、橫的欄幹,比天下的城郭還要多;管弦樂器發出的雜亂樂聲,超過了集市上人們的說話聲。便利天下人民嘴上不敢明說,心裏卻憤怒不平。獨夫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更加驕橫頑固,戍守邊地的士卒一聲呐喊,函穀關一被打破,楚人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宮就成了一堆焦土。

唉!消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滅掉秦國的,是秦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唉呀!假使六國國君各自愛護他們的人民,那就足夠抗拒秦國。假使秦國能愛六國的人民,那就可以下傳三世、直到萬世而成為君主,誰能夠把它消滅呢?秦人來不及自己哀憐自己,而後來的人哀憐他們;後人哀憐而不把他們作為借鑒,也會使更遠的後人來哀憐他們!

賞讀

杜牧作這篇賦的目的,旨在規勸統治者莫要隻圖享樂,不恤民力,如盤剝過度,將會重蹈秦王朝的覆轍。在寫作上這篇賦充分體現了唐代文賦的特點,即描寫和議論緊密結合。前麵極力鋪墊敘渲染宮殿歌舞之盛,宮女珍寶之多,人民痛苦之深,既誇張,又富於想象,且比喻奇巧新穎。後麵發議論,回環往複,層層推進,見解精辟,發人深省。語言上駢散兼行,錯落有致,詞采瑰麗,聲調和諧,一掃漢賦那種平板單調的弊病,成為古代賦體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英雄之言——羅隱

題解

羅隱(883~909),原名橫,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人。唐代文學家。少有文名,所作多譏刺時政。曾十次加進士考試,均不中,遂改名為隱。於55歲垂暮之年東歸吳越,投靠錢餘鏐。在吳越王錢鏐幕下,羅隱累官至諫議大夫,給事中。有詩集《甲乙集》,文集《讒書》、《兩同書》等。

《英雄之言》選自《讒書》,是作者有感於唐末亂世所寫的憤激之談。

原文

物之所以有韜晦者,防乎盜也。故人亦然。

夫盜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異者,退遜之心,正廉之節,不常其性耳。

視玉帛而取之者,則曰,牽我於寒餓;視家國而取之者,則曰,救彼塗炭。牽於寒餓者,無得而言矣;救彼塗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而西劉曰:“居宜如是!”楚籍則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

為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遊,不為人所窺者,鮮也。

譯文

動物在生理上之所以有隱蔽自己的特點,是為了防禦敵人。人類也是這樣。

盜賊也是人,頭戴帽子,腳穿鞋子,身上穿著衣服;其所以與一般人不同,就是不能始終保持謙讓的思想、正直廉潔的操守,不能經常保有他那善良的本性罷了。

看見金錢財物就拿的人,他會說“是因為受饑餓和寒冷的的迫使”;看到國家權力就想占有的人,他會說“是為了救這國家的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迫於饑餓和寒冷的人,無可指責;要救民於水火的人,就應該以老百姓的意願為念。而西漢的劉邦則說:“大丈夫處世應當是這樣!”西楚霸王項羽則說:“可以取代他!”想起來,他們未必沒有謙恭退讓的思想、正直廉潔的操守,大概因為看到那奢侈華美的宮殿服飾和驕貴尊崇的地位氣勢,然後便產生了圖謀的意思罷了。

作為英傑雄才的人尚且如此,更何況一般的人呢?因此說:華麗的屋宇和舒適的遊樂,不被人們所暗中追求,那種情況是很少的啊。

賞讀

此文有感於唐末亂世的社會狀況,推衍莊子的“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名言,進一步揭露了封建帝王和藩鎮勢力下打著“安天下”、“救黎庶”的旗號來塗炭生靈、營私肥己的醜惡本質。在作者看來,搶財物者是強盜,而占天下為己有的也是強盜。言為心聲,從劉邦、項羽的話中我們就能夠清楚地了解到,他們奪取天下的本心,不過是羨慕秦始皇的奢華宮殿和尊貴地位,並非真想救民於水火。這種對於封建帝王起到創業的揭發,無疑是大膽而辛辣的,而且在當時顯然是針對晚唐藩鎮割據,群雄蜂起,個個都想取唐朝天下而代之的現實的。

全文雖僅二百來字,卻寫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落筆由動物防備外敵的本性寫起,然後加以類推,指出“人亦然”。接著由防的對象引出對“盜”的論述。而論述“盜”時,又欲抑先揚,指出他們作為人的一般特征,再拉回議論中心,指出他們所缺少的人的本性。最後具體論述人間的兩種“盜”,重點論述第二種“盜”即所謂“救彼塗炭者”的真正嘴臉。至此文章之意已水到渠成。

嶽陽樓記——範仲淹

題解

本文選自《範文正公集》。嶽陽樓在今湖南省嶽陽市,建於唐朝,為曆代官吏流放嶺南的必經之地,也是文人墨客登臨時吟詩作賦的佳境。本文是作者應友人滕子京之約而作的。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滕子京重修嶽陽樓行將落成,便函請範仲淹作記,並附上《洞庭晚秋圖》。千古名篇《嶽陽樓記》就是在這年九月十五日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