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序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自辟蹊徑,敘事狀景,清新自然,抒懷寫情,樸實真摯,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
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題解
本文選自《靖節先生集》。“辭”是一種文體,一般要押韻,有的還可以歌唱。本篇從頭到尾分別押幾個韻,並且多用四、六字對偶句,格調與一般的散文不同。本文寫於東晉義熙元年(405)十一月,這時,作者已四十一歲,任彭澤令僅80餘天,便決定棄官隱居。文章寫作經過,序裏有說明。《宋書》說:“郡遣郵督至縣,吏自應束帶見之,潛歎曰:我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
原文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侯門。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複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兮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
譯文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麼還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為了避免饑寒不得不違心去做官,為什麼還要不愉快而獨自悲傷呢?現在明白以往的錯誤已無法改正,未來的事情卻可以補救。實際上迷路還不遠,我已經明白今天的想法正確而昨天卻作的不對。船在水上輕快地飄蕩著前進,微風飄拂吹動著衣衫。我向行人打聽前麵路程還有多遠,隻恨天色微明,亮得太慢。
終於我望見了自家的房屋,高興得兩腳奔跑起來。仆人們都跑出來歡迎,年幼的兒子在門邊等著我。院子裏幾條小路已經荒蕪了,鬆樹和菊還活著。我手牽孩子走進屋內,看到酒已經滿滿地盛在一個壺裏。我拿過酒杯自己斟上酒,看著庭院中的樹木,感到非常高興。我倚靠在南窗上表達我傲然自得的心情,深知生活在僅能容膝的房子裏更容易使人安適。每天到園子裏走走,那裏成了我散步的場所,家中雖有門,門卻經常關著。我拄著拐杖遊遊停停,時時抬頭向遠處眺望。隻見白雲無心地從山中飄出,鳥兒飛得疲倦了,也懂得要飛回巢去。日光暗淡,太陽快要下山了,我撫摸著孤獨的鬆樹在那裏徘徊。
回去吧!讓我同外人斷絕交往!世人與我意誌不合,還駕車出去尋找什麼呢?我很高興同親戚們說說心裏話,喜歡用彈琴讀書來消除愁悶。種田的人告訴我春天到了,將要到西邊田地上開始耕種。我有時駕著有布篷的車,有時劃著一隻船,窮盡到幽深的澗穀,經過那高高低低的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細細的泉水剛剛開始流動。我羨慕各種生物及時生長,感歎我一生快要過完。
算了吧!寄身在天地間還有多少日子,為什麼不隨著心性,想去就去、想留就留?為什麼要急急忙忙的,還想到哪裏去呢?升官發財不是我的願望,神仙世界也是沒有希望進入的。我隻想有個好天氣,一個人出去,有時就把拐杖插在一邊,去為莊稼鋤草和用土培苗。登上東邊澤畔,放聲長嘯,麵臨那清清的流水吟詠詩歌。姑且隨著大自然的變化度過我的餘年,應該快樂地順應自然而生活,還有什麼懷疑的呢!
賞讀
本文是作者與當時黑暗腐朽的官場徹底決裂的宣言書。從內容上,這篇文章幾乎把陶淵明的家庭情況、從政經過、辭官理由、辭官後的思想鬥爭、歸來後與家人聚會的歡欣以及農耕生活的樂趣等都作了簡潔而生動的描述,可以說是一部簡要的生平履曆。文章的側重點是作者辭官的決心和歸返田園的歡暢。雖然文章裏流露的“樂天知命”的思想和隱居不仕的生活態度並非是積極的,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反抗。
全文感情真摯,不假雕飾,韻調優美,自然純真。歐陽修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可謂推崇備至了。
桃花源記——陶淵明
題解
本文選自《靖節先生傳》,原是《桃花源詩》前麵的小記。《桃花源詩》和這篇小記,都表現了陶淵明不滿當時政治,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同時也反映了他逃避現實的消極傾向。這正是後來好些封建文人津津樂道世外桃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