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名人名文精典集錦(3)(2 / 3)

賞讀

本文以自己年幼時的不幸遭遇寫起,深情地表現了與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委婉地表現了忠孝不能兩全的思想。全文各段落層次環環相扣。先寫自己的遭遇和家庭困境,為自己乞終養的請求提供依據,次寫自己進退兩難的處境。最後提出“矜憨愚誠,聽臣微誌,庶劉僥幸,保卒餘年”的要求。總的來說,《陳情表》不以構思奇妙見長,而以感情的濃烈、樸實和行文的流暢婉轉取勝,以敘事的具體、生動和抒情的真摯、深沉而扣人心弦。情真意摯是這篇文章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盡管作者沒有著意抒發感情,沒有多用感歎之詞,但能寄濃鬱的感情於簡潔的筆墨之中。文中的每一句話,皆出自肺腑,故而雖造語平實,卻覺得光彩照人,達到了“淡語皆有致,淺言皆有情”的藝術境界。無怪乎晉武帝讀了後能收回成命,對李密的請求給以恩準。這是藝術的魅力,也是真情的魅力啊!

蘭亭集序——王羲之

題解

本文選自《晉書》《王羲之傳》。這是宴遊詩序中很著名的一篇,文字樸素自然,像一篇優美的散文詩。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孫統、謝安等四十一人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這次集會很熱鬧,與會的人均作了詩。王羲之通過為詩作序,記下了這次宴集的盛況,並寫出與會諸人的觀感;他還以遒媚勁健之筆精書了這篇序,這就是一直為後人稱道的《蘭亭帖》。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嚐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譯文

永和九年,這年正是癸醜,暮春三月初,我們在山陰縣的蘭亭聚會,為的是舉行修禊的活動。諸位有德有才的人全到了,年輕的年長的也全都聚在一起。這地方有崇山峻嶺,有繁茂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淨的水流和流得很急的水,波光輝映,如同帶子縈繞在左右。我們把水引出來,構成漂流酒杯用的彎彎曲曲的小水渠。大家列坐在水渠周圍,雖然沒有演奏音樂那樣的熱鬧氣氛,一麵飲酒,一麵詠詩,也足夠痛快地敘說心中深藏的感情。這天天色明朗,空氣清新,和風暖洋洋的,吹得人很暢快。抬頭望天地的廣大,低頭看萬物的繁多,這樣放眼縱觀,舒展胸懷,也足夠盡情地享受所見所聞所帶來的樂趣。真是一樁可以使人高興的事。

人們相互交往,很快就度過一生。有的人和朋友在屋裏對麵交談,把自己的抱負坦露出來,有的人憑借著一些事物寄托自己的感情、放蕩無拘地生活,雖然他們的取舍千差萬別,有的好靜、有的好動,各自不同,但是當所接觸的事物使他們高興時,自己便暫時很愉快地感到滿足,卻不知道很快就要衰老了。當他們對所追求的事物已經感到厭倦,感情隨著事情的變化而變化,感慨也接著產生了。從前所高興的事,頃刻之間成了過去,對這些尚且不能不引起內心的感觸,何況人的壽命長短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而變化,最後總有窮盡的一天。古人說:“死生也是大事啊!”這怎麼不令人傷心呢!

每當看到從前的人發出感慨的原因,如同符契相合那樣一致,我沒有一次不對著文章歎息悲傷,但心中又不能理解這個道理。本來我明白把死和生當作一回事是沒有根據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是荒謬的。將來後代人看現在,也正如我們今人看過去一樣吧,思想起來,真令人悲傷!所以我一個個記下參加聚會的人的名字,抄下他們寫的詩篇。即使時代不同,事情不一樣,人們產生感觸的情致卻是一樣的。後人讀了這些詩篇,也將和我產生同樣的感慨。

賞讀

東晉時代上承曹魏、西晉,是人的意識覺醒的時代。社會動蕩,戰亂不已,年命短促,人生多難,這種現實引起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對於生與死、自然和人生、短暫與永恒等一係列人生哲理的思考。

本序所表現的,正是晉人這種多情善感的品格。文章首段以簡練的筆墨描寫了這次聚會的盛況及周圍環境,抒發了有所娛則樂,有所遇則欣的人生樂趣。第二段則轉寫人生倦遊之後,“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時,想到有限的生命無法盡享山水之美而發出“豈不痛哉”的悲歎。最後一段斥老莊“一死生”、“齊彭殤”為“虛誕”、“妄作”,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不甘虛度歲月的積極進取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