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譯文
先帝創立大業還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現在天下分裂為三部分,我們蜀國處境疲頓困乏,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然而侍從護衛的臣子,在朝廷內毫不怠惰;忠誠有誌的將士,在外奮不顧身;這是他們追念先帝對自己的特殊知遇,想向陛下報效啊。因此陛下應該廣泛聽取意見,發揚先帝的優良品德,振奮有誌之士的報國精神,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言談違背義理,堵塞了臣下盡忠勸告的道路。宮廷和相府的官員,都是一個整體,獎懲褒貶,不應標準有別。如有作惡犯法,以及盡忠立功的,都應交給有關主管官員評定對他們的懲罰或獎賞,用以顯示陛下辦事公平而嚴明,不應偏袒護私,弄到宮廷和相府的法令不統一。
侍中郭攸之、費禕和侍郎董允等,都是善良誠實的人,誌向和思想忠貞純正,所以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廷的事情,不論大小,都應該同他們商量,然後實施執行,這樣定能對缺點和疏忽有所補救,得到很好的效果。將軍向寵,品性和處事善良公平,精通用兵打仗,以前任職時經過考驗,先帝稱讚他能幹,所以大家商量推薦他為中部督。我認為軍營的事情,都要同他商量,這樣定能使軍隊團結協作,強弱調配各得其所。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興旺昌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同我談論這些事,沒有一次不為桓帝、靈帝的表現而惋惜痛心。侍中郭攸之和費禕、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忠誠賢良、堅守節操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隆,就為時不遠了。
我原是一個平民,親身在南陽耕種,隻圖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向諸侯求得稱揚薦拔。先帝不認為我身世低微,竟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探訪我,向我征詢當前的天下大事,這使我受到感動而振奮起來,於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遭受挫折,在戰敗之時接到委任,在危難之中執行使命,從那時以來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恭謹慎重,所以在去世前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我接受任命以來,日夜憂慮歎息,擔心先帝委托的事情沒有做好,有損於先帝的英明,所以在盛暑五月強渡瀘水,深入荒遠地區。現在南方的叛亂已經平定,兵員武器已經充足,應當獎勵和統率全軍,北進平定中原,盡我凡庸的才能,消滅邪惡的敵人,複興漢家的朝廷,回到原來的都城,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啊。至於考慮興廢改革,進獻忠誠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能委托我進行討伐奸賊、複興漢朝的事業,事業沒有成效就懲辦我的罪過,用以稟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規勸陛下發揚聖德的言論,那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惰,宣布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多加思考,征求治國的良好辦法,明察和采納正確意見。當我殷切追念先帝臨去世時的詔命,更覺得自己深受大恩而感激不盡。
現值遠行告別之際,麵對奏表熱淚縱橫,真不知說了些什麼。
賞讀
《前出師表》前半部分是臨行前的進諫,後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奪勝的決心。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三項建議:廣開言路,執法公平,親賢遠佞。這三項建議,既是安定後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方針。前半部分在寫法上有由勢入理,起筆崢嶸;由主而次,肌理縝密;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由近及遠,思路開闊等特點。表文的後半部分,則由敘述自己的生平談到伐魏的意義,進而表明自己“複興漢室,還於舊都”的決心,寫得慷慨深沉,動人心魄。此外,後半部分也有由人到己,文勢跌宕;由敘而誓,推上高潮;歸納前意,總概全篇等特點。讀來文情並茂,不忍釋卷。
後出師表——諸葛亮
題解
《後出師表》是《前出師表》的姊妹篇,寫於建興六年(228年)。當時正是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大臣們對再次北出征伐頗有異議。為了排除這些異議,堅定朝野北伐的決心,諸葛亮寫下了此表。
原文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而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