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評孝章。孝章要為天下大名,九牧之民所共稱歎。燕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裏,乃當以招絕足也。惟公匡複漢室,宗社將絕,又能正之。正之術,實須得賢。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築台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故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向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難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心所稱引,自公所知,而複有雲者,欲公崇篤斯義也。因表不悉。
譯文
歲月不停留,時光像流水一樣逝去。恍忽之間,人就到了五十歲的年齡。您是剛滿,而我已經超過兩歲了。四海之內相知相識的朋友,差不多都要死光了,隻有會稽的盛孝章還活著,他受到東吳孫氏政權的困辱,妻子兒女都已死去,隻剩下他一個人孑然獨立,憂愁孤悶,處境危艱。假使憂愁可以損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長壽了。
《春秋公羊傳》裏說:“諸侯之間有相互並吞的,齊桓公沒能加以救助,自己則感到是一種恥辱。”盛孝章的確是當今的男子中的雄傑,天下一些善於言談議論的人,常要依靠他來宣揚自己的名聲,而他本人卻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這樣看來,孔子早就不該論朋友好壞的問題,也無怪乎朱穆所以要寫他的《絕交論》了。您如果能趕快派遣一個使者,再帶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來,而交友之道也可以發揚光大了。
現在的年輕人喜歡說前輩的壞話,或許有人會對孝章加以諷刺評論。總的說來,孝章是一個聞名天下、為天下人所稱賞讚美的人。燕君購買駿馬的骨頭,不是指望它在道路上奔馳,而是通過他來招致千裏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複漢朝王室,使將要覆滅的政權重新安定下來。天下要安定,關鍵在於得到賢才。珠玉不生腳,卻能夠到人的身邊來,就是因為有人喜歡它們,賢士生有腳卻不來,是君主不求賢的緣故。燕昭王築了黃金台來推重郭隗,郭隗雖然是一個才能不高的人,但卻得到隆厚的禮遇,終究能傳播明主的誠心,所以樂毅從魏國前去,劇辛從趙國前去,鄒衍從齊國前去。假若郭隗處於困苦危急之中,當初昭王不去幫助他,正像落水將要淹死的時候不去救援他,那麼其他賢士也都將遠走高飛、沒有人肯向北踏上到燕國的道路了。
以上所說的一些事情,原來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還是要再說一下,無非是想請您對交友之道加以推崇重視罷了。這件事表白我的意見,不再一一詳述了。
賞讀
此信名重當時,流謦千秋,妙不可言;其內容之豐富,語言之精粹,實乃一篇富有時代特點的曠世傑作。要而言之,其妙在以下四端:情沛,理充,言約,義豐。
從“風月不居”到“友道可弘矣”是以情感動曹操。其中,有對人生易老、歲月如流的感慨,有對故舊日稀、知交凋零的哀歎,有對幸存者孤危悲苦處境的憂愁,還有對世態炎涼、人情日薄的憤激,這些都是從人類的通情共性出發,旨在讓“古直,甚有悲涼之句”的曹公產生共鳴,使其傷時憂生憫亂重友的美德再度喚發,激發起對於當前幸存者和朋友的同病相憐和拯救之心。這些情,既是對人類真情的再現,更是作者崇高的誌趣、真誠執著而又美好的心靈的外化,它們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曹操果為所動,不久便發出“製命”,前去召見盛憲。
從“今之少年”到“弱路者矣”重在說理,旨在以無可辯駁的道理使曹操從理智上接受盛憲的懇請。其理有三:一是盛憲有“天下大名”,足值一救:二是救盛憲,必招致天下人才同往,這是匡複漢室之必須。這理條條服人,步步深入,對曹操自然非常重要。到此,表和理便都說透了。
信的末二句既是必要的自謙,又是一個美妙的補充,既見出作者的人情練達、高深修養,又得古代文人互敬互重、互知互諒之美德,同時使文意更加完美,天衣無縫,真是一石數鳥,得一箭多雕之妙。
在語言上,此信受時尚影響,以四字句式為主,駢儷生花,但其言約意豐,簡潔明快,極富表現力。而文中對於典故的駕馭更是要言妙道,其精粹典麗的造詣,讓人歎為觀止。
理亂篇——仲長統
題解
《理亂篇》本作《治亂》,唐人避高宗李治之諱,改“治”為“理”。本文是《昌言·理亂篇》的節錄。
原文
漢興以來,相與同為編戶齊民,而以財力相君長者,世無數焉。而清潔之士,徒自苦於茨棘之間,無所益損於風俗也。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諸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穀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綺室;倡謳妓樂,列乎深堂。賓客待見而不敢去,車騎交錯而不敢進。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敗而不可飲。睇盼則人從其目之所視;喜怒則人隨其心之所慮。此皆公侯之廣樂,君長之厚實也。苟能運智詐者,則得之焉;苟能得之者,人不以為罪焉,源發而橫流,路開而四通矣。求士之舍榮樂而居窮苦,棄放逸而赴束縛,夫誰肯為之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