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名書名文精典集錦(31)(2 / 3)

魯句踐聽說荊軻刺秦王的事情後,私下歎道:“唉!可惜他不能精通刺劍的技術啊,真是呀,我實在不了解他!從前我斥責他,他是把我看成外人了!”

太史公評論道:世人談論荊軻的故事,稱說太子丹的命運是“天降粟米,馬兒長角”,太過份了。又說荊軻刺傷了秦王,都不正確。當初公孫季功、董生和夏無且交遊,詳細了解事情的始末,他們向我講的就是這樣。從曹沫到荊軻這五個人,他們行節義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然而他們所立的誌願都很顯明,都沒有改變自己的誌願,英名流芳後世,難道是虛妄的麼!

賞讀

《刺客列傳》寫的都是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出現的人物,他們的行為事跡,印記著當時的道德觀念,但他們那種守誌不屈的精神,卻永遠值得後人敬仰和學習。當然,司馬遷高超的寫作技巧,也是這些曆史人物得以流傳後世的重要原因。對五個人物的描寫,詳中有略,或簡筆概括,或精雕細琢,他們的性格各異,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色。但都栩栩如生,互為映襯。其中著重描寫的是荊軻,寫他與魯句踐賭博發生爭執而離去,與蓋聶論劍,因意見不合遭嗬斥,又默默而退,表現了他的忍讓;結交高漸離,飲酒而歌於市中,表現了他懷才不遇,抑鬱憤恨的心情;受命行刺秦王,悲歌易水之上,表現了他義無反顧的壯士氣概。這些描寫,已是淋漓盡致,十分動人。最後對荊軻刺秦王的具體場麵的細致描繪,不僅活現出不可一世的秦王的虛弱、狼狽,而且突出地渲染出荊軻的鎮定自若、機智勇敢及視死如歸。讀了之後,使人對這膾炙人口的故事,久久不能忘懷。

廉頗藺相如列傳——《史記》

題解

這篇列傳是《史記》的優秀作品之一。兩位曆史人物的感人事跡在我國一直廣泛流傳,可稱家喻戶曉。中學選它作語文教材;舞台上《將相和》久演不衰。“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這些成語由於其豐富的內涵,至今仍被普遍使用,有著旺盛的生命活力。

這篇列傳實際上是廉頗、藺相如、趙奢、趙括、李牧五人的合傳。《史記》中除一人一傳者外,也有一傳數人的。數人合傳者,大都以類相從。《廉頗藺相如列傳》就是概括了戰國時期,關係趙國前途命運的幾位主要將相的合傳。這樣寫,可以節省筆墨而簡明扼要地把曆史輪廓展現於讀者麵前。因此,它與純文學作品有所區別。這裏所選的是文章的前半部,即廉藺二人的合傳。

原文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嚐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嚐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人,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複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