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名書名文精典集錦(27)(2 / 3)

到了鄴地,公子假借魏王的命令要代替晉鄙。晉鄙合上了兵符,卻懷疑這件事,舉著手,看著公子說:“現在我擁有十萬大軍,駐紮在國境,這是國家的重任。現在你單車匹馬來接替我,這是怎麼回事?”打算不聽從命令,朱亥拿出袖中藏著的四十斤重的大鐵錘,一錘打死了晉鄙。

公子於是統率了晉鄙的軍隊。公子整頓了軍隊,下命令說:“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回家去。兄弟都在軍中的,兄長回家去。獨生子沒有兄弟的,回家去奉養父母。”這樣,公子得到了精選出來的八萬人,進兵攻打秦軍,秦軍解圍撤走了,於是解救了邯鄲城,保存了趙國。趙王和平原君親自到邯鄲城外迎接公子,平原君還背著箭筒和弓箭,為公子在前麵引路。趙王拜了兩拜說:“自古以來賢能的人,沒有比得上公子的了!”在這時,平原君不敢把自己和信陵君相比。公子和侯生告別之後,來到晉鄙軍營時候,侯生果然麵向北方自殺而死。

賞讀

信陵君無忌為曆史上著名人物,可以入傳的材料浩如煙海,加之司馬遷幕其品節,曾親往大梁考察其事跡,因此,此傳即使寫成洋洋大觀之巨著,亦委實不難。然而,作者惜墨如金,僅用些許筆墨,便使人物神情畢肖,栩栩如生。可見作者著史之匠心。本處選文更是作者匠心之顯現。它以竊符救趙事件為中心,刻劃信陵君禮賢下士的氣度和候生、朱亥“為知己者死”的品行。

唐彪《讀書作文譜》曾引毛稚黃的話說:”又或略其巨,詳其細,瑣瑣而不厭;恒情熟徑,我其舍之。斯神化之境矣。”唐彪認為這是“古文之別境,不可不知。”《魏公子列傳》雖寫救趙大事,卻每每津津樂道那些瑣細之事。略巨而詳細,以小而見大,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曆來為人們所稱道,司馬遷是剪裁的行家,他苦心經營,去蕪存精,使作品詳略有致,疏密相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其間有不少值得繼承的寶貴經驗。

貨殖列傳序——《史記》

題解

節選自《史記·貨殖列傳》。《論語·先進篇》曰:“賜(子貢)不受命而貨殖焉。”“貨殖”一詞便源於此,意為靠貿易以生財求利。本文主要論述貨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原文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夫山西饒材、竹、穀、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楠、梓、薑、桂、金、錫、連、丹沙、犀、碡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裏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較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周書》曰:“家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盪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勢益彰,失勢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