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痛心懷王不能聽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讒言和諂媚之辭所蒙蔽,以致所見不明,邪惡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不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憂愁苦悶,寫出了《離騷》。“離騷”就是遭遇憂患的意思。上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處境危難的時候就會追念上天和父母,所以到了極其勞苦疲倦的時候,沒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為人端方正直,竭盡了自己的忠誠和智慧來輔佐君主,但被小人離間,可以說是處境困難到極點!誠信而遭懷疑,忠實反被誹謗,怎麼能沒有怨恨呢?屈原之所以作《離騷》,就是由怨恨所引起的。《國風》雖然多寫男女的愛情,但並不過分,《小雅》雖然有抱怨指責的言辭,但並未宣揚叛亂。象《離騷》,可以說是兼有二者的特點!它對遠古稱述帝嚳,近世稱述齊桓公,中古稱述商湯和周武王,用這些史實來諷刺當時的政事。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國家治亂的前因後果,無不完全表現出來。他的文筆簡練,用辭微妙,他的誌趣高潔,行為方正,文章說到的雖然細小,但含義卻極其遠大,列舉事例雖在眼前,但所體現的意義卻極其深遠。由於誌趣高潔,所以文中多引用芳草香花作比喻。由於行為正直,所以寧死也不肯苟且取容。自己遠離混濁的泥潭,象蟬蛻殼一樣,超脫於塵世之外,不受濁世的玷辱,能保持皎潔的品德,出汙泥而不染。可以推斷,屈原這種高潔的意誌,即使說它能同日月爭輝,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經免官,後來秦國準備攻打齊國。齊國本來與楚國合縱相親,聯合抗秦。秦惠王對此感到憂慮,於是讓張儀假意離開秦國,帶著豐厚的禮物呈獻給楚王,表示願意事奉楚王。張儀對楚王說;“秦國很憎恨齊國,而齊國又與楚國合縱相親,如果楚國確實能與齊國絕交,秦國願意把商、於之間的六百裏土地獻給楚國。”楚懷王起了貪心,聽信張儀的話,於是和齊國斷絕了交往,然後派遣使臣到秦國接受土地,張儀抵賴說:“我和楚王相約的是六裏,未聽說有六百裏。”楚國使臣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去報告懷王。懷王發怒,出動大批軍隊去討伐秦國,秦出兵還擊,大破楚軍於丹江和淅水之濱,殺了八萬人,俘虜了楚國的大將屈匄,接著奪取了楚國漢中一帶的土地。懷王又發動全國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國,交戰於藍田。魏國聽到這種情況,就出兵偷襲楚國,打到楚國鄧地。楚軍恐懼,從秦國撤退。這時齊國竟然怨恨楚國,不肯援救,楚國處境十分困窘。
第二年,秦國割漢中地給楚國來講和。楚王說:“我不願意得到土地,情願得到張儀才甘心。”張儀聽了,說:“用一個張儀來抵當漢中地方,我請求到楚國去。”到了楚國,他又用豐厚的禮物賄賂當權的大臣靳尚,通過靳尚捏造詭詐的言辭,去說動懷王的寵姬鄭袖,懷王終於聽了鄭袖的話,再次放還張儀。這時屈原已被疏遠,不在朝中任職,出使到齊國去了。他從齊國回來,勸懷王說:“為什麼不殺了張儀?”懷王很後悔,派人去追趕張儀,已經來不及了。
後來諸侯聯合攻打楚國,大破楚軍,殺了楚將唐眛。
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要求與懷王會麵。懷王想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是不可以信任的,不如不去!”懷王的幼子子蘭勸懷王去,說:“怎麼能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係?”懷王終於去了。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截斷了他的歸路,扣留了懷王,強求割讓土地。懷王很氣憤,不聽秦國的要挾。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收留。他隻好又到了秦國,終於死在秦國,最後被運回楚國安葬。
懷王的長子頃襄王即位後,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楚國人都抱怨子蘭,因為他勸懷王入秦而終於未能回來。屈原也為此嫉恨子蘭,雖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戀著楚國,心裏惦記著懷王,盼望能再回到朝中任職。他希望國君能夠覺悟,習俗能夠轉變。屈原關懷君主,一心使國家複興,想使它轉弱為強的願望,在他的每篇作品中,都反複地表現出來。但是終於無法實現,所以也不能回朝任職。由此可以看出懷王始終沒有覺悟。
做君主的,不論愚笨或高明、賢明或昏庸,沒有不希望得到忠臣來效忠自己,舉拔賢能來輔佐自己的。但是國破家亡的事例所以接連發生,而聖明君主治好國家的事例所以多少世代以來沒有出現過,乃是因所謂忠臣並不忠,所謂賢人並不賢的緣故!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結果是戰敗割地,失去了六郡的土地,自身也被扣留而死在秦國,終於被天下人所恥笑。這就是由於不了解人所帶來的災禍。《易經》上說:“井水清潔而無人食用,真叫我傷心。這是可以汲取飲的啊!如果君主明智,天下就都能得福。”如果君主不明智,難道還稱得上福嗎?
令尹子蘭聽說屈原嫉恨他,非常憤怒,終於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麵前說了屈原的壞話。頃襄王很憤怒,因而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邊,披散頭發,沿湖畔邊走邊吟詠著詩賦。他麵色憔悴,身體幹瘦。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間大夫嗎?為什麼到了這個地方?”屈原說:“整個社會都是混濁的,隻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醉了,隻有我獨自清醒。因此遭到放逐。”漁父說:“聖人,不受外界事物所拘束,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世人都混濁,為什麼不隨波逐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醉了,為什麼不吃點酒槽,喝一點薄酒呢?為什麼一定要懷抱美玉一般的節操,自取被放逐的災難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掉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去衣服上的灰塵。高尚的人,誰能讓自己高潔的身軀,蒙受世俗的汙垢?我寧肯投入江心,葬身魚腹,又怎能使自己高潔的品德,蒙受世俗灰塵渣滓的沾染呢?”於是作了《懷沙》之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