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名書名文精典集錦(26)(2 / 3)

就在這時,屈原抱著石頭,投汩羅江而死。

屈原死後,楚國有宋玉、唐勒、景差這些人,都愛好文學,以善於作賦被稱道。他們的作品都效法屈原辭令委婉含蓄的一麵,終於不敢直言規勸。在這之後,楚國領土一天天縮小,幾十年後,終於被秦國所滅。

自從屈原沉沒汩羅江後,經過一百多年,漢朝有個賈誼,擔任長沙王的太傅。他在路過湘水時撰寫文章,投入江心,用來憑吊屈原。

太史公說:我讀了《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屈原的誌向不能實現而悲傷。前往長沙,經過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嚐不落淚,追懷他的為人。看到賈生憑吊他的文章,文中責怪屈原如果以他那樣的才能去遊說諸侯,那個國家不能容納?而自己偏要選擇這樣的道路!再讀賈誼的《鵬鳥賦》,賦中說生與死應當同一,做官或在野都應輕看,我又深感茫然,覺得自己的看法失當了。

賞讀

司馬遷是一位有著強烈的愛國思想的曆史學家和文學家,他的愛國思想生動地貫穿於其傳記文學作品之中。他對於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誌士,更是不惜濃墨重彩,懷著崇敬的心情去塑造他,歌頌他。他在這篇傳記中,高度讚頌屈原的高貴品格,突出屈原的精神風貌,從而給後人以鼓舞,以啟迪。例如,在文章中,他一方麵憤怒譴責懷王的昏聵和上官大夫之流的貪婪無恥,一方麵又強調屈原即使在受迫害的長期流放生涯中,仍“九死其猶未悔”地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國和那些在苦難中掙紮呼號的人民大眾。著名記者穆青曾說過,他在寫焦裕祿事跡的報道時,常常被難以自禁的淚水打濕稿紙,常常激動得寫不下去。可以設想,司馬遷在寫《屈原列傳》時,他們的精神,他們的感情,已經緊緊擁抱,連成一體了。“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司馬遷的曆史散文可謂當之無愧!

本文在寫作上夾敘夾議,言辭委婉典雅,字裏行間流露出強烈的感情色彩,讀來感人至深。

孔子世家讚——《史記》

題解

按《史記》體例,“世家”主要記載諸侯、王之事。遷推孔子為無冕之王,稱“素王”,特為之作世家。

原文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譯文

大史公說:《詩經》上有過這樣一句語:“高山可以仰望,大道可以行走。”雖然不能達到那種高度,但心裏去向往它,我讀孔子遺下來的書,就想見他的為人。我到魯國去,參觀了孔子的廟堂和車服、禮器,看見學生們按時在他家裏學習禮儀,我盤桓留戀,不忍離開。天下的君王,和那些賢人,也夠多的了,當時則榮耀顯貴,死後就完結了。孔子是一個平民,傳了十多代,讀書的人都仰敬他。上自天子諸侯,中國談《六藝》的人,都以孔夫子的學說作判斷是非的標準。孔夫子可算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賞讀

“折中於夫子”是司馬遷述史的一條原則。這也是司馬遷寫此文的原因之一。

當是時,孔子有其特殊的地位。要做出令人滿意的評價很不容易。因此在撰此文時,遷避其實,從側麵來襯托孔子,從而表達自己的敬仰之情。既表達了其內心的仰慕,又展示了其寫作手法之高超。

文章開篇即引詩以領全文。然後作者又寫自己觀遺書、觀廟堂、車服、禮器等以申明自己的向往之意。文字凝煉,其意達要。再者,作者又以君王、賢人來襯托孔子,突出了孔子思想對後世的影響,並擺明了孔子的地位。

全篇行文簡短,言辭純樸,感情飽滿。且手法之奇巧,令人稱讚。

魏公子列傳(節選)——《史記》

題解

本處選文編書者一作題為“信陵君竊符救趙”。魏公子無忌封為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以禮相交,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爭往投奔,致食客三千。本文寫信陵君善用士人及其禮賢下士的器量和態度,著重敘述信陵君用侯贏之謀竊符救趙始末。

原文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