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時,張良到軍門外找見樊噲。樊噲問:“今日的事情怎麼樣?”張良說:“危急得很!此刻項莊正在拔劍起舞,他的用意總是在沛公啊。”樊噲說:“這太緊迫了,請讓我進去,跟沛公同生死。”樊噲立即帶劍持盾衝進軍門。拿戟交叉守衛軍門的衛兵想阻止,不讓他進去。樊噲側舉他的盾牌撞擊,衛兵倒在地上。樊噲於是就闖了進去,揭開帷幕向西站著,瞪大眼睛看著項王,頭發直豎起來,眼角都要裂開了。項王按住劍柄,跪起身來,問道:“客人是幹什麼的?”張良說:“這是沛公的警衛樊噲。”項王說:“壯士!給他一杯酒。”侍候的人就給樊噲一大杯酒。樊噲拜謝,起來,站著一飲而盡。項王說:“給他一條豬腿。”侍候的人就給樊噲一條沒煮熟的豬腿。樊噲把盾牌反放在地上,把豬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劍來切著吃。項王說:“壯士!能再喝嗎?”樊噲說:“我連死都不躲避,一杯酒哪還值得推辭!秦王的心象虎狼一樣殘忍,殺人唯恐殺不完,外罰人唯恐不能用盡酷刑,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他。楚懷王曾和諸將訂約說:‘先攻破秦國,進入鹹陽的,就立他為王’。如今沛公先攻破秦國,進入鹹陽,一絲一毫的財物都不敢取用,封閉了宮室,回到霸上駐紮,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穀關口,那是防備其它盜賊出入和發生意外的事情啊。象這樣勞苦而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害有功的人,這是繼續走秦朝滅亡的老路罷了。我私自認為這種做法是不會被大王采取的!”項王無話可答,說:“坐吧。”樊噲就挨著張良身邊坐下。
坐了一會兒,沛公起身去廁所,乘機叫樊噲一同出來。沛公出來之後,項王派都尉陳平召喚沛公。沛公對樊噲說:“此刻出來,沒有告辭,怎麼辦呢?”樊噲說:“做大事不拘泥細微末節,合大禮不拒絕小的責備。如今人家正象是刀和砧板,我們是待切的魚肉,還辭別幹什麼?”於是就離開了。沛公命張良留下辭謝。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麼禮物?”沛公說:“我帶來白璧一雙,打算獻給項王;玉鬥一對,打算送給亞父。適逢他們發怒,未敢獻上。你替我獻給他們吧。”張良說:“好的。”當時,項羽的軍隊駐在鴻門,沛公的軍隊駐在霸上,相距四十裏。沛公就丟下隨從車馬,單騎脫身,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跟隨著他,手持劍盾,徒步行走,從驪山下經過芷陽抄小路走。沛公對張良說:“從這條小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裏罷了。估計我們回到軍營時,你再進去辭謝。”
沛公離開之後,抄小路到了軍營,張良就進去辭謝說:“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經醉了,不能親自辭行,謹讓我奉上白璧一雙,恭恭敬敬地獻給大王,玉鬥一對,恭恭敬敬地送給大將軍。”項王問:“沛公在哪裏?”張良說:“聽說大王有心責備他,獨自脫身離開這裏,已經回到軍營了。”項王就接過白璧,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鬥,丟在地上,拔出劍來撞碎了,說:“唉!這小子真不能跟他商量大事!奪取項王天下的,必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
沛公回到軍營,立即殺了曹無傷。
賞讀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重要、最傑出的篇章之一,而節選的《鴻門宴》部分又是《項羽本紀》中最精彩也最令人驚心動魄的一頁。文章雖是節選,但有相對的獨立性,開頭簡單地交待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主要人物、起因,最後有尾聲,即沛公誅殺曹無傷。中間第二部分(從“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到“樊噲從良坐”)是整個故事的經過,也是故事高潮迭起的部分,這部分集中寫了劉邦謝罪、範增舉塊、項莊舞劍、樊噲闖帳幾件事。人物眾多,各具姿態,生動地表現了項、劉雙方明爭暗鬥、劍拔弩張的場麵,較真實地反映了秦亡之後群豪蜂起爭霸的社會情況。全文人物個性相當鮮明,故事情節緊湊生動,在樸實凝煉中,又兼具飄逸之文采。且在刻畫人物時,運用了語言、行動、細節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使本文成為一篇優秀的傳記散文。
伯夷列傳——《史記》
題解
伯夷、叔齊,是春秋時一個小國諸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因為生前他曾有廢長立幼的意向,所以孤竹君一死,身為長子的伯夷就逃跑了,主動讓位於叔齊。弟弟叔齊卻不願落個“僭兄位”的惡名,也逃跑了。武王伐紂時,這兩位老先生曾“叩馬而諫”,阻止伐紂,但未為武王采納。周滅商後,老弟兄倆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靠采野菜充饑度日,最後餓死於首陽山中。宋代理學家們曾把他們推崇為典型,大肆鼓吹“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封建倫理道德。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這篇著名的論文中,曾點名批判過伯夷、叔齊,但這是從一個特定的角度來講的。
原文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嶽牧鹹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太史公曰: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餘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