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寫作上故事情節發展層層推進,語言簡潔明快,對人物刻畫采取了白描的手法,充分說明了作者在本篇中提出的“製物於細,未兆易謀”的觀點。愚公移山——《列子》
題解
本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人列禦寇所著。《漢書·藝文誌》載《列子》8篇,早已佚失。今本《列子》大約是魏晉時期人們雜采先秦諸子百家書拚湊而成。裏麵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其中一些寓言形象鮮明、含義深刻、情節曲折、語言流暢,具有較高的文學意義和思想價值,對我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麵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周圍有七百裏,高有萬仞。原來在冀州的南邊,黃河的北邊。北山有個叫愚公的老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麵對大山居住。苦於路途阻塞,出來進去曲折繞遠,他就召集全家商量說:“我和你們竭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讚成。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還不能削平魁父這樣的小山丘,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怎麼樣?況且把山上的土石放到哪裏去呢?”大家說:“扔到渤海邊上去,扔到隱土的北邊去。”於是,他率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土,用箕畚把它們運到渤海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換牙,蹦蹦跳跳地來幫助他們。一冷一熱,換了季節,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著攔住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這樣大的年紀和衰弱的體力,還不能毀壞山上的一根草,能把土和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歎一口氣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得沒法打通,還不如寡婦和小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哩,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再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但是山不會增高,哪愁平不了呢?”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山神聽說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幹下去,就把這件事告訴給天帝。天帝被他們的誠心所感動,吩咐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把兩座山背走,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從此,冀州的南邊,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岡高地阻隔了。
賞讀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又富有神話色彩。文中通過愚公帶領全家移山的故事,生動地反映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同時也闡發了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奮鬥的道理。毛澤東同誌1945年6月11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閉幕詞中引用了這則寓言,並賦予它新的意義,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要”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今天,我們正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並將以嶄新的麵貌跨入21世紀;這就要求我們繼續學習和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正視現實,努力奮鬥,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和堅強毅力,把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前進,而不能有私毫的鬆懈。所以,閱讀《愚公移山》領會其精神實質,仍有現實意義。白馬論——《公孫龍子》
題解
公孫龍(約前330—前242),名家代表人物,戰國趙人,傳說字子秉。與名家代表人物惠施齊名。疾惡不時名實之亂,提出“離堅白”、“白馬非馬”等命題,一生大部分時間在趙平原君趙勝家作客。著有《公孫龍子》,又稱《守白論》,今存5篇。《白馬論》是其中的一篇名論,論證“白馬非馬”而解釋一般與個別的關係。
原文
(客)曰:“白馬非馬”,可乎?
(主)曰:可。
(客)曰:何哉?
(主)曰: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客)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也。不可謂無馬者,非馬也?有白馬為有馬,白之,非馬,何也?
(主)曰:求馬,黃、黑馬不可致。使白馬乃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異馬也。所求不異,如黃、黑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與不可,其相非明。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
(客)曰:以馬之有色為非馬,天下非有無色之馬也,天下無馬,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