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名書名文精典集錦(4)(2 / 3)

等到君王繼位,我們國君景公伸著脖子朝西望著說:“大概會撫恤我吧!”君王又不肯施恩舉行盟會,乘我國有赤狄騷擾的患難,入侵我黃河附近各縣,焚燒我箕、郜二城,搶割我莊稼,屠殺我邊境百姓,我國因此有輔氏之戰。君王也後悔禍患的蔓延,而想求福於兩國的先君獻公和穆公,派伯車來命令我們景公說:“我與你共同友好,拋棄仇恨,重新恢複舊日情誼,以追念前人的功勳。”盟誓沒有完成,景公去世,我國國君因此有令狐的盟會。君王又心懷不善,背棄盟誓。白狄與君王同在雍州,是君王的仇敵,而是我們的婚姻之國。君王派人來頒賜命令說:“我與你一起討伐狄人。”敝國國君不敢顧念婚姻之好,畏懼君王的威嚴,因而從使臣那裏接受了命令。可是你又向白狄討好,說:“晉國要討伐你。”狄人雖應承而內心厭惡,因此將這話告訴了我們。楚國人厭惡君王的三心二意,也來告訴我們說:“秦國背叛令狐之盟,來與我們楚國結盟,他們對著皇天大帝,秦國去世的三公,楚國去世的三王明白宣告:‘他雖然與晉國往來,他隻看自己的利益。我厭惡他沒有始終如一的品德,因此把這些話公布出來,以警戒不專一的人。’”諸侯都聽到了這話,因而痛恨之至,都來親近敝國國君。敝國國君率領他們前來聽命,隻求和好。君王如果施恩照顧諸侯,哀憐敝國國君,則賜給我們盟約,就是敝國國君的願望。敝國國君將會安撫諸侯退兵,豈敢謀求戰亂?君王如果不肯施大恩,敝國國君無能,也就不能率領諸侯退兵。冒昧地將這些話全部陳述於君王的左右,以便君王的左右從有利方麵認真加以考慮。

賞讀

這是晉國與秦國絕交的宣言。文章回顧秦晉邦交的曆史,曆數秦國背信棄義的種種行為,用筆非常巧妙,講到秦國對晉國的好處時輕輕帶過,盡量縮小,講到晉國對秦國的恩德時就極為渲染,盡量擴大。講到自己的過錯時就輕輕開脫。講到對方的過錯時就盡量誇大。因而,幾乎把曆次交惡的責任都推到了對方的身上。從內容來說,有的地方與史實不符,但寫法上這種避重就輕,推責諉過的技巧,無中生有卻又說得入情入理的方法,對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縱橫捭闔的言辭有著明顯的影響。

季劄觀周樂——《左傳》

題解

本文選自《左傳》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文章記述的是季劄到魯國訪問,在欣賞了魯樂工表演的周朝以及夏、商各代的樂舞後,把樂舞作為政治的象征加以分析評論的故事。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季劄認為音樂舞蹈跟政治教化和風俗民情有著密切的聯係。所以,季劄在樂工事先沒有告訴他表演是哪一國的歌舞的情況下,加以想象揣摩,便能盡知其所以然。他所作的音樂評論,形象生動而又切中要害,是中國古代音樂批評的一篇重要文獻。

原文

吳公子劄來聘。請觀於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邶》、《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複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