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名書名文精典集錦(4)(3 / 3)

見舞《象箭》、《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憾。”見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濫濩》者,曰:“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譯文

吳公子季劄前來魯國聘問。他請求觀看周王室的音樂舞蹈。於是魯國讓樂工為他唱《周南》、《如南》,他說:“美呀,樂歌表明王業開始奠定了基礎,尚未完成,然而百姓是勤勞而不怨恨的。”樂工為他唱《邶風》、《衛風》,他說:“美呀,多麼深沉!是那種憂愁而不困頓的樂歌。我聽說衛康叔、武公的德行就象這樣,這大概是《衛風》吧!”樂工為他唱《王風》,他說:“美呀!歌中憂慮而不畏懼,大概是周室東遷以後的樂歌吧!”為他唱《鄭風》,他說:“美呀!但它的內容太過於瑣細,反映到政事,百姓是不能忍受的。這大概要先亡國吧!”為他唱《齊風》,他說:“美呀,多麼宏大!真是大國的音樂呀!為東海地方表率的,大概是薑太公吧!國家未可限量呢。”樂工為他唱《豳風》,他說:“美呀,多麼寬廣!歡樂而不放縱,大概是周公東征時的樂歌吧!”為他唱《秦風》,他說:“這就叫做華夏之聲。能表現華夏之聲就一定很宏大,這樂歌宏大到極點了,大概是周朝舊地的樂歌吧!”樂工為他唱《魏風》,他說:“美呀,多麼悠揚婉轉!粗獷而又委婉,頓挫而又易於流暢,樂歌表明以德行輔助這個國家的國君,就將是一個英明的君主。”樂工為他唱《唐風》,他說:“憂思很深呀!大概有陶唐氏的遺民吧!不然,為什麼憂思那樣深遠呢?不是有美德的人的後代,誰能象這樣?”為他唱《陳風》,他說:“樂歌反映出國家沒有君主,豈能長久呢?”從《鄶風》以下季劄就沒有議論了。樂工為他唱《小雅》,他說:“美呀!憂慮而不背叛,怨恨而不明言,大概是周室德政衰落時的樂歌吧!不過其中還是有先王的遺民呢。”樂工為他唱《大雅》,他說:“寬廣呀,多麼優美和諧!樂曲曲折頓挫而主體平直舒展,大概是表現文王的德政吧!”樂工為他唱《頌》,他說:“美到極點呀!它所表達的思想正直而不傲慢,委曲而不屈服,親近而不侵逼,疏遠而不離心,流動而不放縱,反複而不厭倦,衰痛而不發愁,快樂而不荒唐,使用而不匱乏。寬廣而不顯露,施予而不浪費,選取而不貪求,靜止而不停滯,運行而不流靜。它的音樂聽起來五聲和諧,八音協調,節奏有度,配合有序,這是頌揚崇高德行的三《頌》所共有的特色。”

季劄又看見表演《象箾》、《南籥》樂舞的,就說:“美呀!但還有點美中不足。”看見表演《大武》樂舞的,說:“美呀,周朝的興盛時期,大概就象這樣吧!”看見表演《韶箾》樂舞的,說:“以聖人的弘大,而還有德行上感到慚愧的地方,可見做聖人之難了。”看了表演《大夏》樂舞的,說:“美呀!勤勞而不自以為有功,除了禹,誰能創製這樣的樂舞?”看見表演《韶濩》樂舞的,說:“德行崇高到極點了,大極了!象天一樣的無所不覆蓋,象地一樣的無所不承載。即使有非常崇高的德行,大概也不能超過這個了,觀看到這裏也就到頂了,如果還有其它的音樂,我也不敢再請求了。”

賞讀

”聽聲而類形”,是本篇的一個顯著特點。全文以”德”字為綱,從不同的曲調而引起了對人、對物和對事的豐富聯想,從而把抽象的聽覺形象用具體可見的視覺形象表現出來,把這場歌舞描繪得有聲有色、豐富多彩;如雲蒸霞蔚,變化萬千。文章雖然是逐一摹寫,再加評讚,但句式卻富於變化,沒有單調雷同之弊,而有抑揚頓挫之美。全文反映了春秋時代藝術欣賞的水平和特點,對後世了解春秋時期音樂、舞蹈的發展狀況,提供了重要的文獻依據。近人王源讚左氏為季劄“傳真,曲揭其胸中,摹繪其神吻,使其人如在目,聲如盈耳”。又稱此篇“首尾論人,直而婉,樸而文;中論樂,悠揚頓宕,希微杳渺。”(《左傳評》)召公諫厲王止謗——《國語》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它的編纂方法,是以國分類,以語為主,故名《國語》。國語經西漢劉向考校,共21卷。全書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分國編次,記載了從周穆王到周定王(前990—前453)前後500餘年的史實,反映了這一漫長曆史時期諸侯各國交往、爭戰等情況。全書以記言為主,堪稱是當時各國貴族的言論集。《國語》全書雖然有7萬餘字,但保存的史料卻比較豐富,是研究春秋曆史的重要典籍。

題解

本文選自《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