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名書名文精典集錦(3)(2 / 3)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譯文

九月十三日,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起來包圍鄭國,因為鄭國國君對晉國無禮,並且心向楚國。當時,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汜水南麵。

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很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朝見秦穆公,敵軍一定會撤回去。”鄭文公依從了他的意見。燭之武卻推辭說:“老臣年青力壯的時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現在老了,幹不了什麼了。”鄭文公說:“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現在形勢危急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可是鄭國亡了,您也有不利的地方啊!”燭之武這才答應了。

夜裏,用繩子把燭之武吊出了城。燭之武拜見秦穆公,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亡國了。要是鄭國滅亡而對您有利,那就麻煩您進行這場戰爭吧!但是,跨過一個國家而把遠地作為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裏用得著滅亡鄭國來增加鄰國的土地呢?鄰國的實力增強了,貴國的實力就減弱了。要是放過鄭讓它作為東路上的主人,秦國外交官員來來往往,也好供應些他們所短缺的東西,您也不會有什麼害處。況且您已經給過晉惠公好處了。他答應給您焦邑和瑕邑作為酬謝,可是他早上一過黃河,晚上就在那裏修築工事來防備您,這是您知道的。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它已經向東把鄭國作為邊界,又向西邊擴展疆土。損害了秦國卻讓晉國得到好處,您還是考慮考慮這件事情吧!”

秦穆公聽了很高興,就跟鄭國訂立盟約,派杞子、逢孫和楊孫駐守鄭國,這才起程回國。

子犯(即狐偃)請求進攻秦軍,晉文公說:“不能這樣做。要不是那個人的力量,我們不會有今天。依靠人家的力量卻去損害人家,這是不仁;失去了自己同盟國家,這是不智;用互相競賽來代替團結一致,這是不武。我們還是撤回去吧!”晉軍也離開了鄭國。

賞讀

本篇以對話著名。燭之武與秦穆公的對話,先就秦鄭關係立論,說明“亡鄭以陪鄰”,於秦無益反有害;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則對秦無害而有益。接著就秦與晉的關係立論,先舉舊例,說明晉人慣於背惠忘恩,用以離間兩國關係,再進一步指出亡鄭之後,晉人勢必“闕秦以利晉”。層層剖析,入情入理,聽起來好象不是為了保存鄭國,簡直是為秦國的利害存亡設想,因而深深打動了秦穆公。燭之武在危急時刻,挽救了鄭國,其能言善辯、機智果敢的形象立現於紙上。文章兩妙的是燭之武與鄭文公的對話。燭之武的婉拒平添了一段波瀾:“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從中可以看出其久不得誌的悲哀。這樣一個以其雄辯之才退去秦晉虎狼之兵,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的棟梁之才,竟然一直不被重用,實在是鄭文公的悲劇,也是燭之武的悲劇,但願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

秦晉殽之戰——《左傳》

題解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8、627年)。文章記述了秦晉兩個大國之間的一場爭奪中原霸權的戰爭。城濮之戰後,晉國一舉奠定了它的霸主地位。秦國不甘心株守於西北一隅,趁著晉文公去世,就出兵越過晉境去遠襲鄭國,結果被晉國在殽地出擊打敗。本篇完整地記敘了這次戰役中秦、晉、鄭三方的一些重大史實。

原文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裏,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

秦師遂東。

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者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且使遽告於鄭。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為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杞子奔齊,逢孫、揚孫奔宋。

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滅滑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