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身形本來就是糾集一切罪惡四大假和的處所。因為這個身體又惡習難改,作惡多端,所以說它不淨。造作所有一切的罪惡,都是由第六意識心妄動,或者指揮形軀具體執行而造成的。我們這個身心,是集合一切罪惡的大本營和總指揮部,一切罪惡都是源於這個有漏的身心。所以說“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說:“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複用之。”愛欲已經斷了的人,就如同四肢已斷,不能再使用。強調的是,叫我們斷欲去妄,返本心源,生清淨心。
《地藏經》上也講到“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生在南閻浮提(南瞻部洲)的眾生,心中常常生起不好的念頭,而造了許多的罪業,舉止動念,都是在造惡。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心是意業,形就是身業和口業,這已經包括了身、口、意三業,總概括為十惡。身體有殺、盜、淫三惡;口有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四種;心有貪、瞋、癡三種。
凡夫的心是偏重於妄心,是從罪業方麵講的。所以,“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徹底地透視了為什麼人生會如此痛苦,就是因為造惡的果報。
眾生的三業,能通於惡,也能通於善。假使行善,十惡業可以變成十善業。比如說殺生,是十惡之一;如果戒殺放生,就變成十善之一了。偷盜財物是惡業;我們戒盜行布施,就是善業了。如果行善就生三善道,乃至於成佛。如果作惡就墮三惡道受苦。這善惡之路都是取決於一念的抉擇。
俗語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乃至於成佛作祖都在一念之間。因此佛經中說:“一切唯心造。”行善造惡,也都是出於一心。
片麵認為“心是惡源”當然是不對的。善惡是心的一體兩麵,心識中固然有煩惱心所,但也有善心所。起惑造業固然是我們的心,但是發菩提心出離生死的,同樣也是我們這一顆心。《華嚴經》有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固然是人心的分別作用,又佛在《華嚴經》上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畫好畫醜、畫善畫惡,全在我們一念之間。
因為心易妄動,作惡多端,所以招感這有為的身形。倘若易惡為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雖有身形,當下就得清淨,解脫無礙了。
所以佛說:“心是惡源,形為罪藪”,是要棒喝學佛行人痛下改悔出離之心,依教奉行,發心行善積德,證無上道,了生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