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2章 財欲(1 / 1)

財欲

世間無論男女老幼,對於金銀財寶,都會生起貪著、迷戀不舍的心理,所以叫做財欲。

“舉世熙熙,皆為利來;舉世攘攘,皆為利住。”世間人為生計奔波,都希望金錢多一點,甚至於為此鋌而走險、圖謀不軌,乃至於丟了性命,因此俗語有“人為財死”之說。

根據《世事知多少》記載,土耳其運動健將伊希梅洛,被譽為“摔角大王”,於公元1897年,坐船到美國,去與打盡天下無敵手的摔角鬥士伊凡·拉維斯一決勝負。出乎意外的是,上台交手僅僅幾個回合,土耳其運動健將伊希梅洛就輕易擊敗拉維斯;接著他又擊敗名家安奈斯·羅拔。由此,伊希梅洛獲得了好多金幣獎金,他把這些金幣裝入一條長布袋裏,纏在腰間,日夜緊隨其身。

次年,伊希梅洛乘船回土耳其老家。途中,輪船發生海難,船體搖晃著逐漸下沉,船上所有的乘客為了逃生,不得不紛紛把船上的重物拋入大海,以減緩客輪下沉的速度,贏得時間等待救援的船隻到來。

當然,伊希梅洛的金幣很多、很重,也理應首當拋棄。可是,在這個生死關頭,他有信心與這些金幣共存亡;也實在舍不得拋其入海。所以仍然把這個裝滿金幣的長長的腰袋纏在腰間。結果,船體慢慢地下沉了,這位“摔角大王”終因體力不支,隨腰間的金幣一起沉入海底,這是人為財死的事實。

演培法師在《入中論頌講記》中提及《涅盤經》和《大毗婆沙論》中都有的一則典故。

求財,在我國,唯一的習俗就是求財神。漢傳佛教寺院每年農曆正月初五為迎財神日,清早都舉行“齋天”法事,供奉的就有一尊“南無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在印度,不是求財神,而是敬奉大功德天,亦即《齋天儀軌》中所說的“南無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大功德天是兩位女神,吉祥是賜財的;黑耳是散財的。

經中相傳有這麼一個故事:過去印度有個窮苦的人,天天祈禱大功德天以求財富。真是心誠則靈,天從人願,如是兩年之久,天天祈求,居然得到感應,即大功德天親自敲門、送財而來。這位窮苦人內心有說不出的喜悅,以為從此脫貧致富了。

主人歡喜地請美女吉祥進屋,正在交談時,又有人敲門。

主人開門後,隻見一位非常醜陋的女人,便問:“你叫什麼?”

她說:“我叫醜女。”

主人問:“你來有什麼事?”

她說:“我來是來散財的,幫助你找事、花光錢財。”

主人說:“我不歡迎你。”

醜女說:“你太愚癡了。”

主人說:“為什麼說我愚癡,我不歡迎你,是我有智慧。”

醜女說:“先進來的大功德天是我的姐姐吉祥,我們姐妹是不分離的,我姐姐到哪裏,我就到哪裏。你如果歡迎我姐姐,也就要迎接我。”

主人問大功德天:“這位女人說的是實話嗎?”

大功德天說:“她的確是我的妹妹黑耳,我到哪裏,她就會到哪裏,你如果喜愛我,就非愛她不可。我們姐妹兩人,必須是形影不離的。我會給你發財,她來讓你敗家;你的錢財,她會幫你花光。”

所以我們盡管拚命地賺錢,有美女財神保佑我們發財,同時也有個幫助我們化錢的怨家債主在時刻盯著我們,如同手足。”

佛說“錢財為五家所共有”——除了自身之外,還有“惡王”、“賊”、“水火”、“敗子”。也就是說腐敗的官府、盜賊、水火災害、不肖子孫,他們隨時都可能化光你的錢財。

財既有此五危,何不以安貧樂道為妙。古往今來,不乏有****、謀財害命之徒,真令人觸目驚心,耳聞膽悸,何苦如是?

佛在世時,曾經教化阿難“視金如賊”。

一日,佛與阿難一道往王舍城中應供,佛在前行,阿難緊隨佛後。行程未久,佛突避入道旁草中。阿難見佛閃避正道,心裏感到很奇怪,於是問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舍道而避行於草中?”佛說:“前麵有賊,是以避之。”阿難聞言,即趨前察看,原為一堆黃金,阿難亦即隨佛避之。

是時,後麵有三梵誌,亦打從此路經過,眼見道邊,有一堆金,皆大歡喜,便共俯拾。於是,相約一處,數而分之。不料三梵誌,見利忘義,即互生惡意。正分金時,先令一人往市中作飯,作飯者心即思念:我於飯中下毒,毒死二人,獲得全部黃金,豈不妙哉。餘二人複生念言:俟彼作飯至時,我等便共殺之,以奪其份。未久,作飯者自得其意,即攜飯而來,二人見時機已至,遂共將其殺死。目的已達,二人即大吃其所作之飯,不料食畢毒性大發,二人俱為毒死,仍留黃金一堆。何苦如斯?乃為利令智昏而已,所以佛稱金為賊。

錢本為資生之需,不可貪求,君子寧可淡泊自守,亦不敢越軌苟奪。所謂君子固窮,心安無愧。要知道,有才、有誌者,何愁不能自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