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陰無我
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陰即蓋覆、遮蓋。五陰遮蔽了我們的真性,即真我,所以假我之身才會起惑造業。
如上所說的“四大”,專就生命體的物質方麵來講的。但是,一個生命體,是由身心兩方麵和合而成的,一個是物質,四大(地水火風),屬於物質,是五陰的色;一個是精神(心法),受、想、行、識,屬於精神的。
《心經》上是說“照見五蘊皆空”,即“五陰無我”。五蘊,是五陰的同義詞,舊譯為五陰,後來玄奘大師把“五陰”翻譯成“五蘊”,蘊是積聚,集合在一起的意思。至於五陰和五蘊的分別,前者是從因上來講的,色陰是五根接觸五塵發生的一切現象,即色身的作為,至於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第八識)則是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後者“五蘊”是從果上來講的。
就是說色、受、想、行、識五陰,其本身,根本就沒有能主宰的“我”和“我所”的外在環境,即能所雙亡,“無我”:“我”這個字,是個體、獨立和主宰的意思。
如下是一則關於“無我”的笑話。
古時候,有一個出家人,無故被官府逮捕了,由官差押送著、把他發配到邊境去充軍,他們晝夜兼程,長途跋涉,趕往目的地。
出家人一路上發現押送他的官差腦筋似乎有點笨,這個差事似乎也不是什麼“肥缺”,用不著機靈的官差來押送一個身無分文的小和尚,於是就盤算著如何脫身。
原來押送出家人的官差,因為出遠門,於是備了雨傘、換洗的衣服,還有一些簡單的日用物品,打成了一個包袱,隨身背著。一路上,官差老是不停地叨念著:“雨傘、包袱、和尚、我”,還一邊不停地用手摸摸包袱,再瞅瞅和尚,都在的,這才放心趕路。
有一天晚上,住客棧過夜,出家人請官差享用了一頓免費的夜餐,酒足飯飽之後,官差爛醉如泥。出家人馬上把自己的衣服脫掉,換到官差身上,還替他把頭發也剃光;然後自己換上官差的衣服,揚長而去。
第二天,官差一早醒來,趕緊檢點:“雨傘?”雨傘還在床頭;“包袱?”雨傘還在枕著包袱在睡覺的;“和尚?”官差摸摸自己的頭,是個光頭,就自言自語道:“哦,和尚的光頭還在”,再看看自己身上的圓領方袍,確信和尚還在;“我?”啊,我在哪兒呢?找來找去,官差竟找不到我了。
這則佛教故事,說來是一則很幽默的笑話,也說明了人生絕對沒有一個實在的自我啊!
何謂“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因為我們的生命體,是心、色相依和合緣生的,每時每刻都在遷流變化著,轉異不停,虛偽不真。
“生”,以人來說,就是一個人降生到這世界上來。“滅”,就是死亡。一個人生幾十年、難過百年的歲月,其間成長的各個時期,外貌和精神變化不一,從青春年少到風燭殘年這一過程,叫生滅變異。
所謂“自主”,就是自己能夠決定、支配一切,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的驅使和奴役,才能說自主。很顯然,老、病、死,是每個人都不願意經曆的,但是,不想老還是會老;不想病、不想死,還是會病、會死,絕對不能心想事成、隨心所欲,並且一切不可預知。可見得我們對生命根本做不了主。所以說五陰之身迷惑於塵境,“虛偽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