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無常
“世”就是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是就時間上來講的,遷流不停的意思。“間”即間隔或界限,是就空間上來講的,指出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叫做“間”。佛經有雲:“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就叫“世間”,包括了時間與空間。
佛經上所稱的世間,亦稱世界,佛經上說:“過去現在未來名世,東南西北上下四維名界。”這二者,同是無量時間和無限空間的合稱。至於間,與界同。《名義集》三中曰:“間之與界,名異義同。”
又稱宇宙,《淮南子》有曰:“上下四方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
總而言之,世間、世界、宇宙,都是說明時間和空間的。人生存在於這無限的時間、無邊的空間之中,有必要對世間加以認識。
經文所說的世間,也可以說是我們依止地球生活的世間,包括大氣、大地及江河湖海等一切自然環境和依止地球生活的一切生物。佛教稱之為“器世間”和“有情世間”。器世間:器即器具,用來盛東西的,指外在大自然的環境(我們所住的地球),所謂有運載、安住的意義,我們依著山河大地而生活,稱為器世間。有情世間:指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包括人類以及一切動植物,都是有情識、有情感、有活動的,所以叫做有情世間。不論有情世界還是器世界,都屬於夢幻泡影,幻化無常。依佛法來說,世間還有一種叫“知正覺世間”,這是諸佛菩薩,出世聖人的境界。
世間無常的“常”,是常住的、永恒不變的意思。譬如說佛法,在數千年前,佛所說的道理是這樣的,至今還是這樣的,其基本教理絲毫也未改變,所以叫做“常法”。
“無常”就是說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無時無刻不在遷流變化著。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講的“事物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並且運動是絕對的,而靜止是相對的”觀點相似,在這一點上,馬克思與佛教的思想僅僅是表述不同而已。如果人沒有變化的話,為什麼會在時光中慢慢變老呢?隻是我們看不到時光的遷流而已。佛經上說:“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間。”由此可知,人的生命實在是太短暫!一息不來,生命即刻消逝,這也是無常的證明。
《大智度論》中說:“一切有為的無常,是在刹那生滅不停,因緣和合就生,因緣離散就滅,世間是緣生法,緣生法沒有常住不變的。”所以說,不管是有情世界以及器世界,都是無常的。正如《金剛經》上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因為我們不知道世間的一切現象是無常的,而引發對世間錯誤的認識,空懷感歎,把世間的一切執為實有,貪戀、執著,但誰又能戰勝無常呢?
《楞嚴經》中有一則釋迦牟尼佛問波斯匿王的典故:“大王,你年輕時,很英俊、圓滿,現在您老了,發白麵皺,時光在不知不覺中一天天變遷,這就是無常。”
波斯匿王很有善根,聽了佛的開示,很有感觸,說:“如是類推,豈惟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沉思諦觀,刹那刹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名無常。”
波斯匿王感悟到,時光不僅在一年一年地變化,在一年中的每一個月也都在變化,甚至在每一天,在刹那、刹那間,也都在遷流變化之中,念念之間,都無法停止。所以稱之為無常。《維摩經》上也說:“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此身刹那刹那,代謝不住。”我們這個幻化的色身,如閃電似的,念念妄動不止,這個身體,刹那刹那地新陳代謝,沒有停止過,如海水的波濤,一浪緊接著一浪,生滅變幻。
《大智度論》中也說:“世間無常,如水月芭蕉,所作滿三界,無常風所壞。”浮世的富貴榮華,固然像鏡花水月,就是我們受用的身體,也難活上一百年?世間、色身、思想都在活動,都在變化,都在不停地遷流,“桑田滄海、滄海桑田”,這世間上的一切,能有哪一樣是永恒和實在的?
“無常”就是世間客觀的真實,一切都如空中的雲影,水上的泡沫,鏡裏的殘花,水中的月亮。
因此,物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念有生住異滅。
總之,世間都是無常的,不論是有情世間,還是器世間,內外無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