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讀過一則故事,很是感人。覺得動心的故事,有必要在此與您分享。
說的是從前有位書生,原本與一位很是投緣的女子私訂了終身,不料未婚妻卻在婚前改嫁他人。受此意外的打擊,書生鬱鬱寡歡,不思茶飯,終致一病不起,家人百般勸解開化,想盡各種辦法,仍是回天乏術。煎熬數月,眼看隻剩奄奄一息。適巧一位遊方僧侶經過,慈心大發,決定點化他。僧人來到病榻前,從懷中取出一麵銅鏡,說是他的未婚妻有話要來說,書生呆滯的目光中閃出一絲希望之光,書生看到:
鏡中出現一片大海,一名遇害女子身無寸縷地躺在海邊,一人路過,看了一眼,搖搖頭,匆匆走過;不久,又一人路過,不忍,將外衣脫下,為女屍蓋上,走了;再來一人,在附近挖了個坑,小心翼翼地將女屍埋葬……
僧人向茫然無知的書生解釋:“你看到那位女子嗎?她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而你,就是第二個路人,你曾給過她一件衣服;她今生與你相戀,正是要還你那一份情;但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則是最後埋葬她的那個人,也就是她現在的丈夫。”
書生聞畢,豁然坐起,慨歎不已,從此病愈。
凡事皆有因果,通於三世,得之我幸;失之泰然。
佛說:“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是要我們珍惜!
“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是勸我們放下,早做心理準備,免得遇變或者大限來臨,最終自己無法承受生命之重!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想起台灣詩人席慕容的詩歌《一棵開花的樹》: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這是無望的期盼,而我們仍然可以叫一聲“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南朝的傅大士,有一首開悟後的偈子,是這樣寫的:“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物有成住壞空。而永恒的是時光之流水,長流不斷!橋會在永恒的時光之流水中消失的,故“橋流水不流”。這橋也隱喻一種思想,有人在橋上悟道了,跨越了真理,了知了人生苦空無常,於是學會了隨緣,看破放下,而惜緣自在,問心無愧!而有人忽視了事物的本真!認假為真。
陸遊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讀了如此詩句,我們能感受到詩人迷醉於山水之間,突然望見麵前柳暗花明,別有洞天,欣喜之情無以言表。
《金剛經》要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的是,心包太虛,空納萬境,不生有我、無我,乃至一切分別之想,片刻之念。大千世界,萬千氣象,了了明明。本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