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 安住道中(1 / 1)

安住道中

知道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意有生住異滅。而麵對我親生母親的離去,我還是有過太多的傷痛。母子心通,如念佛之如子憶母,通達幽冥聖凡之域。佛慈感念,願母常處蓮香淨域,常聞我佛妙音宣化。

麵對已過不惑之年的我,明知日日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生命之弦時有弦外之音,警醒我此身幻化,死期將至,如虛空鎖,令人無處逃遁。

我沒有留下行跡,逝去的時日,幾乎一片荒蕪。相信未來,大自然從來不會為誰留下足跡。佛弟子阿難、迦葉在佛涅槃後,三次結集。卓越的思想如常青樹,在時光的閃電中屹立不倒。如燈塔,似火種。故佛無言,拈花微笑。

語音從發聲的開始就消失。《金剛經》雲:“說法者,無法可說,故名說法。”文字卻書寫別樣的永恒的世界,讓來者駐足,耕耘,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安住道中,就是安住於生死之道中,即通曉此身行住於生死之途。“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指的是,善良的發心和見地常在人生的窮途末路良心發現;“百年世事三更夢,萬裏晴空一局棋”,是對世事的了達,更多的是揭示了世幻無常,不可拘執留念;“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是人們在時光之流瀉中,對生命不可逆轉的無能為力和對世間建功立業的慨歎。

我一介草民,掛礙什麼?

想起一首歌中唱到,我是一顆小小草,染綠山河大地春。

安住道中,如天平之支點,於生死二途,會少了許多麻木和迷茫,能時時催人警醒。印祖說,常念一死字,則道業可成。

誰能不死?******,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

時代造就了偉人,人民創造了曆史。總有一種永恒的價值觀,跨越國界、地域,不分種族,穿越時空,普遍為全人類所讚同。

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始終是恒處首要。

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對和平、安寧的期待,對平等、自由的向往,對大自然的熱愛,如是等等,都是為全人類所普遍推崇和認可的。

親情、愛情和友情,始終是牽引我們活下去的力量和理由。

道家老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家把一己之私情推而廣之,由凡小擴展成為平等和普遍的對於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慈愛之心了。

慈者,為愛之擴展為平等;

悲者,是念及眾生皆處短暫的生死迷途;

喜者,是要給人歡喜,常結善緣,廣行善事,利己利人;

舍者,是去私心,舍一己凡小之我,無私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此為佛家之四無量心,度化眾生之權巧方便。佛教淨土宗之耳提麵命,叫人恒常念佛,是為了生脫死。死於一刹那、揚眉瞬目間,其旨實是要人警醒此地非久留之地,好景不長,好自為之,返身自省,戒貪去妄。你一日日打算怎麼撥弄時光,想象遊魚的自在?

可是佛家說,此生日日如少水魚。同道者多,你為此生的悲劇而無奈不?財產是後人的,地球就是一個天然寶藏,養活了這麼多人和生命。

在當下的一秒,有多少人來來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