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
禪宗有磨磚作鏡的公案,與坐禪作佛同相類比。
磨磚不能作鏡,那坐禪何能作佛?六祖慧能與神秀的開悟偈語皆以明鏡做譬喻,可見,鏡在佛教中有其獨特所指。
鏡,明淨光潔,無私坦誠,毫無遮掩。麵對它,明鏡會給你一個真實的自己;給你一個想要的自己。忠誠無私,毫不偏袒、遮掩。在明鏡麵前,喜怒、哀樂,美醜皆由你。
明鏡,會時刻提醒你,在歲月裏的麵容和形象,讓你看到真實的自己。
在歲月的海岸,你是如何與記憶對話?明鏡是閃光的照片,光怪陸離,雕飾歲月的華光。
再動人和刻骨銘心的故事,總是在心靈的後花園開放。一任歲月,花自開落水自流。隻要你一抬頭,明鏡時刻提醒你,當下的雙眸裏映照的是你最真實的自己。好讓你在一方明鏡裏敘寫藍天白雲裏,大海的歡歌,群鷗喃喃絮語,由遠而近在薄薄的明鏡裏,海闊天空。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象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
明鏡如是,秦始皇用“明鏡高懸”斬殺宮人。
據晉代學者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漢王劉邦進入秦都鹹陽宮內,見到了數不清的奇珍異寶,其中發現一塊有特異功能的方鏡,此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裏有明,人直來照之,影而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胃腸五髒;人有疾病在內,則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此鏡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由於這麵鏡子出產在秦國,所以又被稱為秦鏡;又因為這塊鏡子功能奇特,所以後來人們把善於斷案、能看透壞人麵目的清官明吏喻為秦鏡。但是,人們又痛恨秦朝的****,不願把這麵寶鏡與其聯係在一起,於是秦鏡就慢慢被演稱為明鏡。後來,無論是清官、貪官,還是糊塗官,為了標榜自己清正廉潔、公正嚴明,“秦鏡高懸”又逐漸演變成“明鏡高懸”了。
至今,聽那個大漢劉邦旌旗獵獵,高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回故鄉”,一任唐宗宋祖,在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驚濤駭浪中各領風騷。
清順治帝禦筆親書“正大光明”之匾,高懸於故宮乾清宮正殿。
考“正大光明”四字,出自宋·朱熹《答呂伯恭書》:“大抵聖賢之心,正大光明,洞然四達。”意謂聖賢心懷坦蕩,智慧無礙;又《周易》:“大者,壯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也。”“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就是說,要使帝位穩固,必須去除私心,剛直中正,效法天地,順應人情,如日中天。
這個匾的背後藏有決定太子命運、皇位繼承的“建儲匣”。在當時,皇子之間為奪取皇位的明爭暗鬥相當激烈。例如康熙皇帝有35個兒子,為立儲的事曾兩次廢立皇太子。為了緩和這種矛盾,自雍正朝開始采取秘密建儲的辦法,即皇帝生前不公開立皇太子,而是秘密寫出皇位繼承人的遺詔,一式二份,一份在皇帝身邊;一份封在“建儲匣”內,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後。待皇帝駕崩後,當眾由顧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儲匣”,和皇帝秘藏在身邊的一份對照驗看,經核實無誤後當庭宣布“禦書”所指定的皇位繼承人。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帝,都是按此製度登上寶座的。
到了清代後期,由於鹹豐皇帝隻有一個兒子,同治和光緒皇帝沒有兒子,這種秘密立儲的辦法才失去其意義。
圓明園原也有“正大光明”匾額,為雍正帝親書,可惜圓明園被八國聯軍那把大火燒毀了。
風塵過後,明鏡,亦如是。
是明鏡。並沒有絲毫歲月之痕,風的印跡。不留痕跡,似鳥飛空。
沒有遠近,隻要你麵對,目之所及,心之所念,總會給你一個真實的自己。
生活,你對他笑,他就笑。
你對她哭,她就哭。
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生活。
常常麵對明鏡,讓你不會迷失當下。善自觀照。
在沒有明鏡的地方,拿心作鏡。
鏡子的背後,一無所有。
我們更要一心麵對自己的雙眸。
天地就是一方明鏡的厚度,我們在上麵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