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吾心似秋月(1 / 1)

吾心似秋月

讀寒山子的詩歌:“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吟詠之餘,覺得這首詩歌要表達的是心境,可以概括為“秋月碧潭”;全詩也道出了言語表達的局限,不能究竟道出心聲的無奈。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秋天,是個平淡而豐實的季節。去了春天的萌動,夏日的激越,時光泊在了天高雲淡的海岸,遠近,時見海鷗喃喃。波濤洶湧之後,海岸的波紋讓昨日的記憶變得清晰起來,映上心田。高遠清朗的秋日,浮華褪去。

清瘦的是記憶,舒展的是心田,如是秋月。

北宋蘇軾有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道出了人間悲歡,感物傷懷的苦楚,並且此事是人世千古難全之定案。宋僧有偈語“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描繪的是一月輝映千江水,無雲萬裏天外天的勝妙境界。上下兩家詩句聯係起來看,我們可以了悟人生之悲歡離合誰也無法逃脫,乃至於生老病死,古今亦然。如何能夠拋開塵世的苦楚,以笑臉迎接百倍的憂傷,化悲劇為喜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為人淡泊明誌的智慧,這是出自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名著《嶽陽樓記》裏的名句,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達了古代仁人誌士處事深遠和豁達的襟懷。即佛家所說的心不隨境轉。

我記得一位哲學家說過,死亡對於生者毫無意義,因為人已經死了的時候,是不能複生的,我們沒有必要為了不可避免的一刹那的死亡瞬間,去承受無期的恐懼和憂慮,而要抓緊在有生之年去做更加有意義的事情,生命和時光是如此可貴,一去不再;死亡對於死者更是不值得言及,因為一切言行死者已經無法感知。這話無疑是對生者和死者,言明對於死亡的主見,無疑是讓生者如釋重負,輕裝上陣。其目的還是勸生者珍惜當下,放下對死亡的憂懼恐怖、顛倒夢想,集中精力在有生之年積極作為。然而,這是唯物論的表現,不免有斷滅論的嫌疑,但是,真的可以讓人遠離顛倒夢想,又何嚐不值得讚歎!所以《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月缺月圓,明明暗暗。時光的屏幕上,各路詩聖海會雲集。

“秦時明月漢時關”,是對家國的憂患、人民的厚愛,和對和平願景的期盼。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是永恒的青春情懷,傳統大戲。

李白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詩仙的心聲;“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獨處的逸致;“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李白總是不甘寂寞,神思飄逸;獨立時光的海岸,麵對時光流逝,李白也慨歎“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天的月色,已經把李白定格在月影華光的情弦處跳不死之舞。

杜甫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湧大江流”去,漸行漸遠。張九齡的又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讓時光晶瑩明澈,人人牽腸掛肚,鄉音親情,亙古綿長。

王維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繪聲繪色,遠離塵囂,獨享山林之月。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的詩句,綠了江南數百年,日日明月照君還。

張繼的《楓橋夜泊》,寒山寺至今,月落之聲驚烏啼,夜夜鍾聲響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