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命鳥”的啟示
“共命鳥”這一名詞源自《雜寶藏經》的一則佛典故事,亦意譯為命命鳥、生生鳥。《阿彌陀經》謂之“共命之鳥”,就是“一身兩命,識別報同”,一個身體、兩個生命,神識各別,可是卻同用一個身體——兩個生命在一個身體裏麵,互同腹食。“共命之鳥”生則同生,死則同死,兩個生命是一體的,所謂“生命共同體”,“共命之鳥”是最恰當的實體。
依《佛本行集經》卷五十九所述,謂共命鳥係一身二頭之禽鳥,有一寓言故事詳述如下:
“往昔久遠之時,雪山下有二頭鳥,共同一身,一頭曰迦嘍鳥,一名優波迦嘍鳥。此二鳥,一頭若睡,一頭便覺。迦嘍鳥偶睡,時,近有一果樹,名摩頭迦,優波迦嘍鳥思曰:我獨食此華,若入腹中,二頭俱除饑渴。遂未告知迦嘍鳥而食之。其後,迦嘍鳥聞之,即生嗔恚嫌恨之心,作如是念:其所得食,不語我知,不喚我覺,即便自食;若如此者,我從今後,所得飲食,我亦不喚之而自食。後,遊行經曆,忽遇一毒華,迦嘍鳥即食之,二頭俱死。”
在此,大意不必詳說。我想造成如此悲劇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二頭之鳥對“獨食”“自食”的思想認識截然相反:優波迦嘍鳥認為“我獨食此華,若入腹中,二頭俱除饑渴。”而“此二鳥,一頭若睡,一頭便覺。”優波迦嘍鳥“遂未告知迦嘍鳥而食之。”其思想可謂仁慈友善。而“迦嘍鳥聞之,即生嗔恚嫌恨之心,作如是念:其所得食,不語我知,不喚我覺,即便自食;若如此者,我從今後,所得飲食,我亦不喚之而自食。”其思想可謂自私狹隘之極。
二是迦嘍鳥“忽遇一毒華,迦嘍鳥即食之”這是迦嘍鳥“嗔恚嫌恨”心之窮凶極惡的極致表現,服毒最終導致共命鳥死亡的決定因素。
三是其死亡是因為“共命鳥”的兩個生命在一個身體裏,互同腹食,生理構造決定了“共命之鳥”是生則同生,死則同死的“生命共同體”。
最關鍵的是第二個原因:迦嘍鳥“忽遇一毒華,迦嘍鳥即食之”,迦嘍鳥明明知道所遇的是“毒華”,即毒花,卻“即食之”,想都沒有想,就是有意服毒的。其自殺的根源是“嗔恚嫌恨”之心,在如此“嗔恚嫌恨”的心力作用下,迦嘍鳥說透了是以自殺的方式和優波迦嘍鳥同歸於盡的。
可見,在日常生活中,“嗔恚嫌恨”的危害是如何之大和防不勝防!
對治法就是要熄滅內心的嗔恚之火,寒山大師有首詩: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若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無論念佛修行,功德做得再多,嗔心不斷,功德無法成林了。一念嗔火心起,百萬障門大開,永無解脫之期。所以菩薩行者要發同體大悲心,修忍辱平和去嗔心,護持一塵不染如明鏡之真心,時時點亮自己慈悲喜舍的心房。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這是修學的基本法門。“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是要我們舍去一切有我的分別、執著和私心雜念,通達無我的萬物生生不息的佛界。
祖師有一首偈語要求我們如何行持永離嗔恚的:“麵上無嗔供養具,口內無嗔吐妙香,心內無嗔是真寶,無嗔無染是真常。”大意是,麵容慈祥和善,就堪受人天恭敬供養。話語禪悅圓融,就有如蓮花之香潔的妙法。心光常照如明鏡,就可到明心見性的境界,證得無嗔無染的真常心行。
我們同在人世間生活,在同一陽光下呼吸,共享地球上的青山綠水。其間,人與自心、人與他人和人與外在環境的和諧共處顯得多麼重要。人能降伏其心,無住生心,內心和諧了,一己會安詳愉悅;同體大悲、無我利他了,會相互關愛,互相嗬護,人與他人即家庭、社會就會和諧;保護生態、護生環保、熱愛大自然了,人與外在環境就和諧了。
一個我,千千萬個我,我們擁有同一個太陽和星球!
天人合一,同呼吸,共命運。
人與天地共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