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目擊道存”和佛家的“拈花微笑”
?
孔子的“目擊道存”和佛家的“拈花微笑”?,這也正是儒家的因材施教,佛教的當機說法。
???對此,孔子本人同樣說得十分明白:“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即便麵對子貢這樣優秀的學生,孔子有時也隻能以“無語”啟發。
而佛家禪宗的起源,也正是源於“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即“拈花微笑”的“無說無言”的公案。在這拈花微笑間,心心交照之間,迦葉尊者成為印度禪宗初祖。
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拈華品第二》(新纂續藏經第01冊No。0027):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廣”,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捧之上佛。退以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覺。五十年來,種種說法,種種教示,化度一切機類眾生。若有未說最上大法,為我及末世行菩薩人,欲行佛道凡夫眾生,布演宣說”。作是言已,舍身成座,莊嚴天衣,令坐如來。爾時如來,坐此寶座,受此蓮華,無說無言,但拈蓮華。入大會中,八萬四千人天,時大眾皆止默然。於時,長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華示眾佛事,即今廓然,破顏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囑摩訶迦葉”。言已默然。
這是佛於涅槃前,平生五十年說法之外的“未說最上大法”。
當時,佛在靈鷲山****上,大梵天王為令一切眾生得大利益,請佛說法,並把一朵金色的波羅花獻給佛。佛答應了大梵天王的請求,高升法座,卻一言不發,手裏隻是拈起一朵鮮花給眾人看。
在座的人都不理解,唯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
世尊高興地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咐囑摩訶迦葉。”白話大意是:“我有禪宗的心印之法,超越生死輪回、永恒不變的覺悟之心,擺脫塵俗執著、除盡分別妄心的旨意,幽微玄妙的法門,不用文字來解脫,而另外通過直指人心、心心相印的特殊方式和獨立係統傳承,將這一切交付給摩訶迦葉。”
同時,世尊還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予迦葉。佛祖以親用的衣缽傳於後代祖師,為正法眼藏所在的信物。
???這就是禪宗說的“衣缽真傳”的故事。禪宗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五燈會元》等亦有記載。
這個故事類似於《莊子·田子方》中的“目擊道存”的故事:
“溫伯雪子適齊,舍於魯。……仲尼見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溫伯雪子:人名,楚國之得道者,或為莊子虛擬之人名。
孔子見到溫伯雪子一句話也不說,子路問:“先生想見溫伯雪子很久了,見了麵卻不說話,為何呀?”孔子說:“象這樣的人,用眼睛一看就知大道存之於身了,也不容再以話語表述了。”
佛祖與迦葉之間以“拈花微笑”來默契交流和印可思想,孔子與溫伯雪子之間隻能用目光來交流思想,這是因為他們之間所交流的那種“道”,是不可以用語言來表達得清楚的。